
“存在銀行的錢也會丟嗎?”“個人有這么大的本事?”近日,中國工商銀行南寧分行(下稱“工行南寧分行”)逾2.5億元存款“不翼而飛”的話題引發熱議。此案中的“存款”準確來說是大額存單,工行南寧分行前高管梁某從2018年起,以“額外補貼利息”等為誘餌先后吸引28名儲戶買入大額存單,而后用假存單掉包。至2019年5月梁某助理向警方自首,他們掉包走的金額合計超2.5億元。梁某于2021年11月被判無期。受害儲戶認為,梁某的行為是職務行為,銀行也應該承擔責任。不過梁某被判無期時的罪名為盜竊罪、詐騙罪、偽造金融票證罪等,而非最初被拘留時的職務侵占罪。銀行在此事件中是否有責任?
銀行前高管偽造大額存單,“掉包”2.5億資金
近日,一篇《重磅!2.5億存款“不翼而飛”,銀行“內鬼”轉走錢儲戶追責難》的報道,在網絡上引爆話題。很多網友對案件感到難以理解:“存在銀行的錢也會丟嗎?”“個人有這么大的本事?”
此案中的“存款”準確來說是大額存單。2017年8月起,梁某擔任工行南寧分行金融業務部經理。2018年初,梁某因自身對外許諾高額利息,需要返還高額本金和利息等原因,產生了竊取客戶資金的想法,手段是偽造大額存單替換真實存單,再以代辦取款方式取走客戶現金。
據裁判文書披露,梁某以“為貸款企業作存款貢獻”為由,通過莫某等中間人找有閑置資金的客戶到銀行辦理大額存款業務,承諾除給予正常的銀行大額存款利息外,再支付每個月4.5%左右的高額存款收益。
梁某等人還通過設置“額外要求”,獲取了客戶密碼和身份證等關鍵信息。他們提出除了銀行正常的辦理流程及規定外,還要滿足四點“額外要求”:一是大額存單的密碼必須設置成“企業方”指定的密碼;二是存單必須要在梁某和“企業方”、客戶方在場的情況下用信封封存,并且三方都在封口上簽字;三是存單到期后,必須要在三方見證下打開之前封存的信封,由“企業方”陪同取款;四是將存單封存后,客戶要將身份證交給梁某或“企業方”代表去核實客戶身份。而所謂“企業方”其實是梁某助理時某假扮。
還讓受害儲戶沒有想到的是,錢款存入銀行進行存單封存時,梁某等人乘其不備調換成了事先偽造好的大額存單。然后讓人攜帶客戶身份證原件、受害人的真實存單到銀行柜臺,使用事先掌握的密碼,通過代辦客戶取款的業務將受害人存單中的錢款取出,轉存至梁某控制的賬戶。
2019年5月,時某向警方自首,該事件東窗事發。同年6月,梁某被逮捕。經鑒定,通過上述方式,梁某等人竊取28人存單款共計2.53億元。
2021年11月,南寧中院作出一審判決:梁某因犯盜竊罪、詐騙罪、偽造金融票證罪等,被判處無期徒刑;時某及另兩名案犯分獲7至15年不等有期徒刑;責令各被告人退賠各受害人的經濟損失。
職務侵占罪VS盜竊罪,儲戶損失誰擔
此案最具爭議的一點在于,受害儲戶認為,梁某的行為是職務行為,銀行也應該承擔責任。
那么,案涉2.53億元的大額存單款究竟是職務侵占還是盜竊?
如果定性職務侵占,銀行就該賠償儲戶的損失;如果定性盜竊,意味著儲戶錢款在銀行被偷了,儲戶是受害人,由梁某及其共犯賠償,賠不上的由儲戶自己承擔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梁某于2019年被警方刑拘時,其罪名是涉嫌犯職務侵占罪,但在起訴階段罪名變更為盜竊罪、詐騙罪、偽造金融票證罪等。
在2022年3月18日的回應中,工行南寧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司法認定梁某屬個人犯罪行為,不屬于職務侵占行為。同時,受害人受非法高息引誘,通過非正規程序操作,導致資金損失。
這幾項罪名有何區別?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怡介紹,如果定職務侵占罪,說明行為人是利用職務之便,涉嫌侵占本單位(銀行)的財產,而不是侵占客戶的財產;定盜竊罪或詐騙罪,說明行為人盜竊或騙取的是公私財產,既有可能是盜竊銀行的資金,也有可能是盜竊客戶資金;定偽造金融票證罪,說明行為人采取了偽造、變造金融票據的行為,侵害的客體是國家對于金融票證的管理制度。這幾個罪名性質不同,量刑上有差異。
“這個案件中,客戶的資金損失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銀行管理、制度出了漏洞;二是這個漏洞被犯罪分子利用;三是部分儲戶因高回報誘惑,防范不嚴,可謂多因一果?!蓖醯骡M一步稱。
他表示,鑒于梁某的身份是銀行高管,且多筆交易均發生在銀行柜臺,具體經手人員亦為銀行員工,相關的格式文本、印鑒均與銀行作業規定相符,這種情況下,客戶和銀行作為金融合同的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不宜對客戶要求過高注意義務。
王德怡認為,從民事上講,銀行應當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至于儲戶是否能夠獲得賠償,要看具體的證據,以及當地法院的司法處理態度。
此前南寧中院在判決書中稱,梁某原所屬單位是否屬于退賠責任主體并不在本案審理范圍之內,本院不予評判。受訪律師均表示,現在刑事案件審結了,儲戶與銀行之間的民事糾紛可以到法院通過訴訟裁決。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審理此案的一審法院并未認定銀行不擔責,只是認為“銀行是否擔責”不在刑事案件的審理范圍之內。只有在法院認定銀行工作人員行為是“執行工作任務”構成職務侵權時,銀行才承擔雇主責任,對儲戶進行賠償,否則由涉案銀行工作人員個人承擔責任。
如果是涉及銀行工作人員盜竊、詐騙等刑事犯罪導致儲戶受損的“民刑交叉”案件,實際處理中按照“先刑后民”原則(即先處理完刑事案件后才處理民事糾紛)。實踐中有些儲戶持有的合同因銀行工作人員刑事犯罪原因被判定無效,銀行不承擔責任。
存款丟失事件頻發
其實銀行存款不翼而飛事件并不是偶發,發生頻率還不低。據對公開信息的不完全統計如下:
2011年4月,沈陽市趙女士在中國銀行存入1000萬元,一個月后,發現自己的賬戶只剩下1元。2013年11月,義烏劉先生在某國有銀行寧波奉化城東支行存了250萬元,事后發現只剩4元。瀘州老窖發現存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支行的1.5億存款不翼而飛。合眾人壽3億元委托資產,在存入天津銀行濟南分行的當日,就被全部轉走。浙江杭州42位銀行儲戶存款消失,數百萬存款被清零。1億元變164.20元,東風汽車公司億元存款被轉走。
失蹤的錢去了哪里?
儲戶在銀行的存款失蹤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銀行工作人員通過內部違規操作,將儲戶的存款轉入他人的賬戶;二是銀行工作人員與企業公司等人員勾結,儲戶存款并沒有進入銀行系統而是直接挪作他用;三是儲戶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忽悠下,存款變成保險理財等產品,如果不能保本獲利,有可能會虧本;最后一種情況比較常見,不法分子通過攻擊網銀或者通過偽造銀行票證甚至偽造銀行卡等方式盜取儲戶存款。
存款丟失,如何合理劃分責任
為什么存在銀行的錢也會不安全?該如何保障儲戶資產安全?
銀行與儲戶屬于平等民事主體或者市場交易主體,根據民法典侵權責任相應規定,對于儲戶不存在過錯的,銀行沒有盡到最大安全保障職責的,應當由銀行承擔全部責任。對于銀行工作人員存在誤導客戶,而儲戶為了追求額外利益造成的損失,應當根據銀行與客戶之間交易的地位及其過錯程度來確定各自承擔的責任。
正常的存取款,出現丟失儲戶存款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了問題,只要銀行與儲戶之間形成事實上的存款關系,銀行一般難辭其咎。根據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侵犯。另外最高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對金融機構與存款人之間產生的存單糾紛的認定與處理做了詳盡規定。比如對“持有人以真實憑證為證據提起訴訟的”情況,處理辦法是“如金融機構不能提供證明存款關系不真實的證據,或僅以金融機構底單的記載內容與上述憑證記載內容不符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應認定持有人與金融機構間存款關系成立,金融機構應當承擔兌付款項的義務”。
本案中很多儲戶都損失慘重,但是受害的儲戶和所謂的中間人真的無辜嗎?
額外補貼利率高達月息4.5%左右,年化利率54%,中間人剝了一層皮之后儲戶拿到的利率也高達月息2%,年化利率24%。
當時民間借貸的利率保護上限為24%,什么樣的項目和企業可以承受這么高的利率呢?儲戶和中間人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許不是沒想過,只是抱有一絲僥幸,認為雷不會爆在自己身上而已。
一位金融業人士分析稱,28位儲戶購買了2.5億元的大額存單,每位儲戶投資都在百萬甚至千萬級別,已經不是普通的存款客戶,可以比肩私人銀行客戶。從裁判文書中查到的一位儲戶投資本金,就達700萬元。
“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投資的本金多,一般產品收益率也更高,儲戶可能混淆了。但應該注意,符合高門檻、高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按合同為主,超出合同的部分不受保護,不要信、也不要簽?!痹撊耸拷ㄗh。
對銀行來說,在日常經營中,必須要加強自身管理,強化安全服務意識和危險預警意識。對儲戶來說,對那些承諾高額回報的各種存款形式,要提高戒備,面對潛伏的金融風險要時刻防范。
(《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