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 吳云兆 彭南祥

【摘要】目的:總結眶內異物的臨床特征及診治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眼科2018.3-2021.3眶內異物患者資料14例 總結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治療與隨訪結果。結果:14例患者中均行眶內異物取出術 其中一次手術取出12例 二次手術取出1例 二次手術修復1例。術后隨訪 傷口愈合良好 癥狀改善 未見與手術相關并發癥。結論:結合臨床特點及影像學分析 采取個體化手術方法有助于取出異物 恢復眼球外觀及功能。
【關鍵詞】 眼外傷 眶內異物 手術 影像學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在眼外傷中常伴發眶內異物,眶內異物常因病史不清楚,檢查不仔細,清創不徹底等原因造成漏診、誤診。回顧性分析我科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眶內異物病例14例,均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的診斷為眶內異物的患者,除外球內異物,角結膜異物等患者。
1.2方法 根據病歷資料統計患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傷后就診時間、致傷原因等一般情況,并統計異物的性質、數量、大小等、進入眶內途徑、存留部位,受傷后視覺功能及眼部并發癥情況、術前是否行影像學檢查、手術入路以及術后恢復及并發癥情況。分析眶內異物患者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查檢查特點,總結手術治療的方法以及觀察患者的愈后。
2.結果
2.1一般情況:
14例(14眼)眶內異物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齡7.0~74.0歲,平均42.5歲。其中15歲以下3例,15~45歲2例,45歲以上9例。農民8例,工人2例,學生4例。
2.2致傷原因與異物性質
致傷原因:摔倒后異物扎傷7例,爆炸傷1例,錘擊金屬致傷2例,打架被異物擊中1例,打板栗被擊中1例,無外傷史2例。異物性質:金屬異物1例,植物性異物8例,石頭2例,泥沙1例,陶瓷1例,鉛筆芯1例。異物數量:1枚11例,2個1例,多個2例。異物大小:1*1*1mm,最大30*10*10mm。
2.3異物進入眶內途徑及存留部位
異物經下穹隆部入眶2例,經外眥部結膜入眶2例,經內眥部結膜入眶3例,下瞼皮膚入眶1例,內眥外側皮膚入眶2例,外眥外側皮膚入眶1例,眉弓外側皮膚入眶2例,顏面部入眶1例。將眼眶分為鼻上、鼻下、顳上、顳下4個象限,異物位于鼻上5例,鼻下4例,顳上1例,顳下3例,球后1例;其中1例經眶尖進入顱內,形成眶顱溝通異物。所有患者術前均行CT掃描, 6例患者行三維重建,3例行MRI檢查。
2.4術前眼部情況
本組合并眼球挫傷1例,視神經挫傷1例,上下淚小管斷裂1例,繼發性青光眼1例,眶內化膿性感染2例,瘺管形成3例,下瞼外翻2例,下瞼內翻1例,眼球運動障礙6例,上瞼下垂2例。
2.5傷后診斷和治療情況
傷后就診我院時間最短1 h,最長4月。3例曾在外院行清創縫合術,1例曾在外院行異物取出術。14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取出異物,其中13例患者1次手術成功取出異物,1例多發植物性異物患者行二次手術才取盡異物,1例并發下瞼外翻患者3月后行二期手術矯正眼瞼外翻。
2.6手術方法
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及異物的大小、性質、部位和就診時間選用不同的手術進路: 對于新鮮傷口的異物盡量采用原傷口取出異物8例;有瘺管者沿瘺管切開探查至瘺管深部,取出異物,同時將切除瘺管及周圍變性壞死組織2例;位置較淺的異物采取皮膚切口取出2例;近球壁的眶內異物特別是可疑嵌頓于眼球外壁者采用結膜切口摘出1例;陳舊性眶內異物選用就近皮膚切口,但切口避開眼部重要組織1例。術中將異物充分暴露分離后將異物夾出,清理包裹異物周圍組織,雙氧水和慶大霉素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殘腔,確認無異物殘留,分層縫合,視病灶深淺放置引流條,術后加壓包扎。
2.7視力及術后并發癥
術后10例視力無變化,3例視力提高,1例視力下降。伴上瞼下垂、眼瞼閉合不全、眼球運動障礙者術后2周內恢復。對部分患者隨訪觀察 1 ~ 6月,1 例出現視神經萎縮,視力未能恢復,余未見明顯遠期并發癥。
圖1:男性患者,18歲,摔倒后右眼腫脹,疼痛10天就診。1A:患者CT片示眶內異物并眶下壁骨折 1B:患者MRI示眶內異物信號 1C:術中取出大塊木質異物1D:患者術后3月隨診外觀恢復。
圖2:男性患者,46歲,摔倒后右眼紅腫,脹痛2天就診。2A:右眼眶高度腫脹,眼瞼掰不開 2B:患者眼眶CT示:右眼內側長條形異物影 2C:術中取出木棍約3cm 2D:患者術后5天外觀像,眼瞼腫脹基本消退,眼瞼能睜開。
3.討論
隨著交通及城市建設的發展,眼眶外傷的發生率逐年增加。在眶內異物患者中生產工人和農業勞動者占很大比例。傷后本著就近、就快的原則多數就診于基層醫院。所以,眼科醫生特別是基層眼科醫生更應充分認識眼眶異物診治的復雜性,以免誤診、漏診及延誤治療的發生[1]。對于眶內異物的判斷需從多方面考慮,如外傷史、眼部表現、影像檢查等。對于眼眶穿通傷者,應想到眼眶異物的可能,應詳細詢問受傷的時間、地點、環境、致傷原因以及可能的致傷物。一些細小的異物,患者在受傷時沒有注意,時間久遠,傷口已愈合,而受傷史患者也已淡忘,對眶內異物的診斷需要更加細致的體查以及結合影像學檢查進行縝密判斷,必要時需要手術探查以明確診斷。本組有2例入院初步診斷為眼眶腫物的患者經手術最后證實為眶內異物。
對于基層醫院轉診的眼眶外傷患者,已行清創縫合術也應警惕眼眶異物的可能,本組患者中3例曾在外院行清創縫合術,1例曾在外院行異物取出術。首次清創縫合術,即使術前未做CT檢查,也應進行適當的探查,找到傷口的最深處,探查是否有異物,徹底去除異物及組織碎片及淤血塊并用抗生素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對于眶內異物的診斷與治療,影像學檢查有重要意義。由于B 超對眶內異物診斷的特異性較差,而MRI對于金屬性異物為禁忌癥,CT 應作為眼眶異物的首選檢查。1977年 Kollarits 等[2]首次 CT 掃描探測眶內異物,CT 能夠測量物質的密度,并直觀顯示密度差異,有利于判斷異物的性質; 可顯示異物的空間形態、在眶腔內的位置和與周圍軟組織的比鄰關系,有助于設計手術入路; 靈活調整 CT 的窗寬和窗平,可更加清晰地判別異物[3]。在本組病例中有5例(35.7%)患者術前行眼眶CT檢查均未報異物,其中4例為植物性異物,1例異物較小。金屬性異物CT密度較高,且常有偽影,不容易漏診誤診,植物性或木質異物一般為負值,故CT表現為低密度影,常與積氣、凝血塊相混淆,受閱片者經驗限制容易誤報漏報。[4]
對于植物性眶內異物在臨床上有其獨特的表現。植物性異物往往攜帶致病菌,在眶內的存留時間較長,容易導致眶內蜂窩組織炎和竇道形成,不及時清除病損可引起眶內感染及瘺管形成,有發生逆行顱內感染的風險[5],所以植物性異物一般應盡快取出。在本組病例中,植物性異物占57%(8/14),其中有3例病史較長者形成了竇道,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眶周圍炎癥。對于外傷后傷口經久不愈,并發瘺道形成,應考慮到植物性異物殘留可能。植物性異物容易多發,術中不要滿足于取出一個異物即結束手術,應結合影像學資料及術中詳細探查,取盡所有異物。本組中有1例植物性異物患者行二次手術才將異物取完。植物性異物常有瘺管,異物常位于瘺管頂端,尋找異物時可沿瘺管切開,向內探尋到瘺管頂端,找尋到異物。尋找和暴露異物時,如有膿液形成,沿著膿液也可找尋到異物。[6]另外,植物性異物也容易形成機化組織包裹異物,切開機化包裹,中央往往是異物所在位置。
眶內異物的成功取出,手術入路很關鍵。術前應結合影像學檢查判斷眶內異物存留的位置,選擇合理手術入路。對于新鮮傷口的異物盡量采用原傷道取出異物。這樣既有利于異物的探尋,又不造成新的組織損傷。而損傷時間較長的陳舊性異物,因原傷道已閉合,異物已機化、包裹,則根據異物存留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較表淺的異物采用就近結膜或皮膚切口;對于較深的異物如眶尖部異物,則作外側壁開眶[7]。術中應盡量用鈍性分離,充分暴露異物,注意避免
損傷眼部重要組織,如上瞼提肌、滑車、淚器、視神經及眼部較大血管等,不可強行夾出異物,以免造成眶內出血而不得不終止手術[8]。取出異物后,還應切除瘺管及增生的疤痕組織,以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殘腔,異物較深的還需留置引流條,最后逐層縫合,關閉切口,最大限度恢復患者外觀及功能。對于異物存留時間較長,已形成眼瞼外翻或上瞼下垂,待炎癥完全控制后可二期手術修復。
總之,眶內異物作為一種開放性眼眶外傷,有其特殊性及復雜性,眼科醫師應熟悉其臨床特點,結合影像學分析,采取個體化手術方法取出異物,恢復眼球外觀及功能。
參考文獻:
1. 周雷, 李甦雁. 眼外傷易漏診眼眶異物的臨床分析 [J]. 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 2013, 35(5): 358-360.
2. Kollarits CR,Dichiro G,Christiansen J,etal.Detection of orbital and 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 by CT.Ophthalmol Surg 1997; 8(1):45 DOI:http://dx.doi.org/
3.周雅麗,底煜,陳曉隆,等.眶內異物16例臨床分析.國際眼科雜志 2012; 12( 6): 1195-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