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峰 崔瑩瑩
【摘要】目的 探討肺癌患者手術后并發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至2020年收治的218例肺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按可能并發心律失常的誘因分組,對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進行比較。結果高齡患者(年齡≥60歲)、術前有心電圖異常、肺功能差(FEV1/FVC<70%)、手術切除范圍大、時間長、失血多,術后血容量補充不足、術后鎮痛均與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有顯著相關性(P<0.05)。結論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術前積極治療心肺并發癥,改善心肺功能;術中盡量減少出血、積極補充血容量、避免損傷神經;術后進行有效鎮痛,加強心電監護及預防處理,可以減少肺癌患者手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
【關鍵詞】肺癌術后;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引言
心律失常是肺癌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肺癌患者術后死亡的直接原因,嚴重影響肺癌患者的安全和康復。為探討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回顧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至2020年手術治療的218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取2017至2020年間醫院收治的218例肺癌術后患者,根據是否出現心律失常進行分組,其中78例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為心律失常組,140例未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作為心律未失常組。納入標準:①均屬于心律失常診斷,符合《實用臨床心律失常診斷和治療指南》;②均采用手術治療;③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④排除凝血功能異常者。心律失常組患者病理分型:Ⅰ期42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心律未失常組患者病理分型:Ⅰ期76例,Ⅱ期40例,Ⅲ期22例。兩組患者的病理分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記錄并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吸煙史、糖尿病史、術中出血量、術前心電圖異常、術中心包損傷、術后電解質異常、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以及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情況。
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x2檢驗,采用Logistic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肺癌患者心律失常影響因素的單變量分析:分析肺癌患者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肺癌患者術前心電圖異常、術后心包病變、術后電解質異常和FEV1/FVC與術后心律失常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多因素gistic分析:術前心電圖異常、術中心包病變、術后電解質異常和FEV1/FVC是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術后心律失常是肺癌手術常見的并發癥,直接影響肺癌患者的康復,也是肺癌圍手術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原因非常復雜。 雖然國內外許多學者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但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一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年人各器官退行性病變,心肺功能減退,代償能力差,對手術創傷、麻醉、缺氧、失血耐受性差,術后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尤其是術前心電圖異常、既往心律失常史、冠心病史、高血壓史、糖尿病、肥胖、貧血和肺功能下降是老年肺癌患者術后心律失常的常見誘因。術前心電圖異常、既往有心律失常史的患者多為心肌或傳導系統異常。手術創傷可引起應激反應,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水平,導致術后心動過速;迷走神經切斷引起的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內臟牽拉引起的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的短暫和反復心肌缺血與術后心律失常直接相關。
術前因素:
①年齡和既往病史:年齡、高血壓或糖尿病與術后心律失常有關。術前有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及心電圖異常者術后心律失常發生率明顯高于無心血管病史者。對于心肺功能較差的老年患者,不要盲目擴大手術范圍,盡量減少手術創傷,以減少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
② 術前肺功能和吸煙也是術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大多數長期吸煙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統慢性炎癥。在全麻下開胸術后,有大量痰。由于害怕疼痛,患者不愿意咳嗽和咳痰,導致呼吸道不同程度的堵塞。肺通氣功能和肺氣交換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低氧血癥和術后心律失常。煙草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有影響,導致長期吸煙合并心臟和肺部疾病的患者比例增加。
術中因素:
組織損傷、長期麻醉和手術時間會產生應激反應,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危險因素。
① 麻醉和手術時間:手術時間長,麻醉藥品用量大,大多數麻醉藥品具有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和應激引起兒茶酚胺升高的作用。術后應用拮抗藥物蘇醒可增加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② 手術類型和范圍:本組行楔形葉切除術。肺葉切除術和全肺切除術的心律失常發生率有顯著差異。結果表明,隨著全肺切除術,尤其是全肺切除術范圍的擴大,缺氧的可能性增加。此外,全肺切除術后肺循環阻力和心臟后負荷的增加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增加。
術后因素:
① 疼痛:術后疼痛也是心律失常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疼痛可引起患者的易怒和焦慮,增加患者兒茶酚胺和血管緊張素的分泌,增強心肌自主性和應激性,從而顯著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因此,有效的術后疼痛控制可以改善肺功能,降低術后應激反應,有效降低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② 電解質和酸堿失衡:血液電解質和酸堿失衡是術后常見現象,最常見的是低鉀血癥。低鉀血癥不僅能增強心肌的自主性、傳導性和興奮性,還能增強心肌對缺氧的敏感性,從而誘發術后心律失常。
③ 這組病例顯示術后肺炎和肺不張是術后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肺不張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降低可能會導致心臟舒張功能的改變。同時,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兒茶酚胺的釋放增加,心律失常的發生率也增加。
結束語
對于有危險因素的患者,必須加強圍手術期監護,密切心電監護,充分吸氧,鼓勵和協助患者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有效鎮靜鎮痛,減少應激反應,及時糾正酸堿失衡,補充電解質,預防和治療并發癥,減少肺癌術后心律失常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黃燕娟.胸部手術術后鎮痛近況[J].廣西醫學,2003,25(4):565-567.
[2]卜金枝.肺癌患者全肺切除術后并發心律失常的原因、護理技巧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