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的臨床作用。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法,選取我院收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有患者60例,實驗組有患者60例,給予對照組患者血塞通注射治療,給予實驗組患者中醫針灸治療,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信息并加以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認知功能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結果:實施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患者總治療有效率和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中醫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缺損,促進患者認知功能恢復,提高治療效果在臨床上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中醫針灸;中醫恢復期;臨床作用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前言
腦卒中俗稱中風,主要包括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第一大疾病[1]。本文將通過研究來探討中醫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的臨床作用,具體如下: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6月到2021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中風恢復期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有患者60例,實驗組有患者60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最大年齡77歲,最小年齡45歲,平均年齡(56.22±6.87)歲,中風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8例,出血性腦卒中32例。實驗組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44歲,平均年齡(55.67±6.22)歲,中風類型:缺血性腦卒中29例,出血性腦卒中31例。使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分析后顯示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以及中風類型等差異較小,對本次研究結果沒有影響,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血塞通(生產廠家:黑龍江珍寶島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3020786,產品規格:2ml(100mg)*10支*300盒)注射治療,肌內注射:100mg/次,一日1~2次;靜脈注射:200mg/次。
1.2.2實驗組
給予實驗組患者中醫針灸治療,具體措施如下:
(1)選穴:在患者身上選取水溝穴、風池穴、地倉穴、頰車穴、上肢極泉穴、外關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手五里穴、臂臑穴、曲池穴、下肢環跳穴、足三里穴、伏兔穴、三陰交穴、委中穴、陽陵泉穴。
(2)針灸手法:使用28號-32號2.5-3.0寸毫針刺入患者穴位,留針時間為30 min,每間隔10 min行針1次,每周針灸治療6次。
1.3觀察指標
本研究需收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信息并加以分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認知功能評分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或增加>18%。總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認知功能評定表對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估,每個測試項目分數從1分-5分,分數越高,認知功能恢復越好。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NIHSS評分用于評估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范圍為0-42分,分數越高,神經受損越嚴重。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使用x±s和t表示計量資料,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認知功能評分對比
實施治療后,實驗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為(13.21±2.43)分,對照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為(21.36±2.23)分,實驗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t=19.141,P=0.001<0.05)。
2.2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對比
經過治療,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1.03±1.24)分,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6.22±3.37)分,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32.767,P=0.001<0.05)。
2.3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經過治療,實驗組患者痊愈10例,顯效23例,有效25例,無效2例,實驗組總治療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患者痊愈6例,顯效20例,有效20例,無效14例,對照組總治療有效率為76.67%。經過對比可知,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x2=17.311,P=0.001<0.05)。
3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常用血塞通對中風患者實施治療,血塞通注射液具有擴張冠脈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減慢心率、減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腦血流量等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對心肌和腦缺血有一定改善作用,因此,針對中風恢復期的患者病情也有控制作用[2]。但是采用血塞通對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治療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效果一般,因此,還需探索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在中醫學研究中,中風有外風和內風之分,外風因感受外邪所致,在《傷寒論》便有中風這一病名。同時在中醫研究中提到,引發中風的原因主要為情志郁怒、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氣候變化以及血液瘀滯。因此,臨床治療中風的重點在于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故而可采用中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陽陵泉穴可祛外風、息內風;風池穴可清肝膽、止痛散寒及通絡舒筋;合谷穴等手陽明穴可補益氣血,將元氣激發并對五臟六腑元氣予以調節,同時驅除邪氣;針刺內外關穴可對陰陽予以調和,針灸諸多穴位可發揮補氣血、益肝腎、通絡舒筋及祛瘀化痰之效。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愚.中醫針灸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9):2.
[2]楊慧婷,蔣金蘭,金林珍,等.針灸治療中風恢復期臨床預測模型的建立和分析[J].中國針灸,2021,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