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高潔
【摘要】目的:實驗將針對ICU重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進一步管控病情,提升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方法:選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不同分為觀察組(n=51)和對照組(n=51)。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為心理護理,對比護理成果。結果:從護理上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情緒SAS和SDS評分優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6.08%,高于對照組的80.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心理護理有助于ICU重癥患者的病情管理,提升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積極的配合治療工作。
【關鍵詞】心理護理;ICU重癥護理;不良情緒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醫院ICU重癥監護室,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心理壓力較大,在面對死亡威脅的情況下心理負擔重,且家屬探視機會少,更容易產生孤僻,恐懼,焦慮的不良情緒【1】。與此同時,生理疼痛也會導致患者系統功能紊亂,而出現心率升高,血壓異常等問題,這些都會增加猝死的風險性。要求我們要重視患者的心態,加強心理治療進行輔助。鑒于此,選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不同分為2組,對調研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2例ICU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時間不同分為觀察組(n=51)和對照組(n=51)。對照組年齡區間55歲~86歲,中間值(52.17±5.01)歲,男女例數各計21例與30例。觀察組年齡區間56歲~87歲,中間值(52.51±5.17)歲,男女例數各計23例與28例。客觀比較上述每組資料,達到研究標準,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實驗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為心理護理,做好家屬的心理工作,并且減少不利消息傳入患者耳中,如舉債治療等。在治療期間重視患者的主訴,特別是對于身心上的合理訴求予以解決。要重視喚醒溝通的利用,通過與患者的每日交流識別患者的心理問題,記錄其心理狀態,包括其求生意愿,如是否存在輕生、放棄治療等情況。要給予患者更多的語言支持,通過臨床護理經驗,采用安慰性語言,給予患者積極的引導,建立治療信心。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需要進行不良情緒的統計,結合SAS和SDS量表進行綜合評定。此外,對患者開展護理滿意度調研,發放問卷,在護理人員協助下進行填寫。
1.4統計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進行描述,兩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進行描述,兩組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從護理上看,觀察組患者的不良情緒SAS和SDS評分結果優于對照組,即觀察組分別為(38.76±4.32)分和(37.65±3.09)分,對照組則為(44.38±3.12)分和(43.45±3.87)分,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6.08%(49/51),高于對照組的80.4%(41/5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ICU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病情兇險危急,往往需要采用急救器械急救藥物,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與此同時,該類患者的探訪次數受限,由此來降低病菌感染率。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患者長期接觸不到親友,心理壓力大且沒有傾訴的對象,情緒的積累也會造成負面影響。而ICU重癥監護室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大,所面對的臨床工作繁瑣,常常要處理意外事件,故而缺少了對患者情緒的關注,這些都會導致患者存在情緒波動而引發的心理問題【2】。為了進一步保障患者的治療進程緩解不良情緒,我們提出要注重細節化護理并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指導,應用因人施護的護理理念。這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中,可以通過主訴了解,喚醒溝通,語言支持等方式,來幫助患者調節自我情緒,糾正錯誤認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等不良情緒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3】,可進一步說明,在心理護理協助下,對于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情緒狀態穩定所有幫助,是當下護理工作進步的表現之一。
綜上所述,采用心理護理有助于ICU重癥患者的病情管理,提升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積極的配合治療工作。
參考文獻:
[1]山廣慧,金娜,董青,于巖巖. 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效果[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05):940-943.
[2]白璐璐. 心理護理在ICU重癥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學,2018,24(17):164-166.
[3]喬銀曉. 心理護理對ICU重癥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評價[J]. 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02):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