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我國老齡化持續加重,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老年人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再加上孤獨寂寞,缺少情感與人際的交流,這使得老年抑郁癥的發病率不斷增高。出現問題后一定要到專業的精神病醫院就診,診斷是否患上抑郁癥,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正確用藥,減緩疾病的發展,改善疾病癥狀。老年人身體代謝以及解毒功能都開始減退,用藥后副作用會相對較大,因此必須遵醫囑正確用藥,減少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反應。
一、抑郁癥表現癥狀
1、輕型抑郁癥:發病多較慢,抑郁癥程度比較輕,患者常會覺得身體或心理疲憊,精神不振,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不喜歡見人,也不喜歡交流溝通,對生活無快樂感,對自己喪失信心,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厲害,比自己強,因此常會覺得生活很累。主要表現方面:①情緒:抑郁、愛發脾氣、焦躁不安,悲觀但還不至于絕望,有些患者早晨起床后情緒非常差,可能會出現強迫癥或恐怖感等,偶爾會出現癔病癥狀。②身體:總會出現腰痛、頭痛以及后背痛等癥,還也常伴有嚴重失眠,因失眠影響日間精神狀態,做事不認真,常會出錯等。③其他方面:比如食欲明顯不如以前,體重逐漸減輕,性欲也很差,還會出現便秘等問題,做事從不積極主動,缺乏上進心。患者自己與身邊的親人朋友也不覺得其有病。
2、重型抑郁癥:多會出現妄想等精神病相關病癥,也被稱為妄想型抑郁癥。主要表現是自責,多會在自責的基礎上加重,出現罪惡妄想,出現絕望和無價值感,自殺的幾率非常大。這種情況下一定要住院治療。
二、常用的抗抑郁藥物有哪些?
1、西酞普蘭:該藥物非常適用于老年抑郁癥患者,藥物起效快,用藥后2-4小時,血漿中濃度即可達到峰值。而且該藥物不會對患者身體內藥物代謝酶造成不良的抑制作用,因此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也比較小。此外,該藥物不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嚴重危害,屬于老年抑郁癥患者的首選治療藥物。經過臨床用藥觀察發現,西酞普蘭在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較少,患者耐受性也較高,少數患者會有惡心、口干等輕微的不良癥狀,停藥后情況即可好轉。
2、氟西汀:藥物半衰期時間較長,大概需要兩三天,所以兩次用藥間隔時間較長。如果患者記憶力較差或者用藥依從性較差,會偶爾漏服藥物,那么使用氟西汀治療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較小,但若患者病情發展不好,出現了躁狂癥,必須要更換藥物時,那么氟西汀在患者身體內產生的藥效也需要較長時間來消除。采用該藥物治療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有頭痛、口干、出汗以及惡心等,與其他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也會較多。
3、舍曲林:若老年抑郁癥患者出現了明顯的焦慮情況,臨床多會選擇舍曲林治療。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睡眠情況,而且副作用也比較小,更容易耐受。
4、帕羅西汀:該藥物多用于伴有廣泛焦慮癥或強迫癥的老年抑郁癥患者。因藥物代謝酶的作用,帕羅西汀與其他藥物間相互作用較多,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以及腸胃不適等癥,隨著治療的延長,不良情況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5、氟伏沙明:經過大量臨床治療發現,該藥物更適用于伴有強迫癥的老年抑郁癥患者,因藥物代謝酶的作用,氟伏沙明與其他藥物間相互作用較多,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流汗以及嘔吐等不良反應,但隨之治療的延長,不良癥狀會逐漸減輕或消失。
三、什么時候要服用抗抑郁藥物治療
如果老年患者開始對自己身體狀態產生疑惑時,要及時到醫院診治。確診患有老年抑郁癥,就要遵醫囑正確服用抗抑郁藥治療,這樣可及時有效緩解病癥,抑制疾病發展。當然,不是所有抑郁癥患者用藥方案都是一樣的,要根據自身癥狀與個體差異,選擇適宜的藥物適宜的用量。治療過程中若患者出現焦慮癥狀,可配合服用舍曲林片或西酞普蘭;若出現驚恐表現,可配合服用帕羅西汀片;若老年抑郁癥患者出現了明顯的強迫癥表現時,首選治療藥物時蘭釋;對于記憶力較差或者用藥依從性較差的患者,擔心會發生漏服藥物時,建議選擇帕羅西汀治療。
經過大量臨床治療實例發現,所有抗抑郁治療的藥物中,目前效果最好的是舍曲林、西酞普蘭以及帕羅西汀。這三種藥物中,對5-羥色胺受體選擇性最強的是喜普妙,可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耐受性非常好,不良反應相對較少。若有些老年抑郁癥患者要長期服藥,一定要嚴格遵醫囑選擇正確的藥物,選擇合適的用量。
四、服用抗抑郁藥治療期間要注意哪些
1、使用抗抑郁藥一定要先從小劑量服用,緩慢逐漸增加藥量,直到維持治療量。
2、老年抑郁癥患者用藥治療起效時間要比年輕患者更慢,因此不要急于求成,遵醫囑正確用藥,不要隨意停藥或更換藥物。
3、因為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變差,對藥物代謝會比較慢,在用藥期間,一定要多觀察不良情況的發生,為醫生調整用藥或用量提供有效依據。
老年抑郁癥患者不僅要正確服用藥物治療,還要做好生活護理。重型抑郁癥患者多會無法自理,在很冷天氣里穿著很單薄外出,此時家人多陪伴身邊,及時添減衣物避免生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每天進行戶外運動,根據天氣變化做好身體護理,避免引起軀體并發癥。注意飲食清淡,根據患者體重變化,及時調整飲食改善進食情況。細致觀察患者情緒變化,若發現心理有矛盾、沖突時,要針對性幫助解決,鼓勵患者多走出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強他對生活的向往。
作者簡介:何琨(1983-11 ), 女, 漢, 四川樂山人,主治醫師, 本科,研究方向:精神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