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周林 曹梅利


【摘要】目的:通過調查醫務人員對生前預囑的認知及態度,為生前預囑的推廣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依據。方法:通過方便抽樣選擇115名醫務人員,采用一般調查表和生前預囑相關問卷進行調查。結果:115人中81人(71.7%)聽說過生前預囑,21人(18.6%)接受過相關培訓;114人(99.1%)希望自己參與制定自己臨終時的醫療決策;有超過40%的人選擇在腫瘤晚期、生命末期劇烈疼痛時、植物人狀態、不可逆的昏迷狀態時選擇拒絕生命支持,其中在生命末期劇烈疼痛時和不可逆的昏迷狀態時的人最多均為60.9%。結論: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的知曉度明顯提高,但認知不夠完善,還需加強宣傳教育;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普及的積極性高,可以通過醫務人員進行生前預囑的推廣,從而進一步提高民眾對生前預囑的認知。
【關鍵詞】醫務人員? 生前預囑? ?認知態度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1--01
近年來,隨著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優逝理念的推廣,生前預囑也逐漸被部分人員所知曉。生前預囑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選擇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性文件[1]。生前預囑可以明確表達本人是否接受舒緩醫療的意愿,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到目前為止,包括醫務人員在內人們對于生前預囑的認知尚不完善[2-5],而通過醫護合作共同與患者討論生前預囑、提供簽署生前預囑所需的相關醫療信息,是促進生前預囑推廣實施的有效措施之一[6],因此了解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的認知十分重要。本研究擬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醫務人員對生前預囑的認知及推廣態度情況,為以后的研究進一步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式選取2018年在上海某三甲醫院工作的115名醫務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已取得執業資格證的醫務人員;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實習生、進修生、輪轉護士;調查當日不在崗或不愿意配合調查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生前預囑相關問卷:采用談學靈等人[7]研制的關于生前預囑的相關問卷,內容包括是否聽說過生前預囑,對臨終決策的態度、各種情況下對生命支持的態度及對生前預囑概念的認知情況。由 5 名專家對問卷的內容進行評估,其內容效度分別為0.9、0.92;重測信度分別為0.85、0.81。生前預囑概念認知量表,包括9個問題,每個問題設“是”、“否”、“不知道”三個選項,總分0分-9分,其克朗巴哈系數為0.86。一般資料調查表通過文獻檢索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民族、職稱、學歷、婚姻、宗教信仰等。
1.2.2調查方法 采取現場發放并回收問卷的方式。問卷的發放及收取均由研究者獨自完成,填寫前使用統一的指導語向調查對象詳細說明調查的目的和填寫方法。調查對象匿名填寫,完成后統一回收。共發放問卷115份,回收有效問卷11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描述
2? 結果
2.1? 醫務人員的一般資料? 年齡:20-40歲;性別:男26人,女89人;職業:醫生54人,護士61人;教育程度:中專3人,大專44人,本科18人,碩士研究生40人,博士研究生10人;職稱:護士47人,護師12人,主管護師2人,住院醫生29人,主治醫生23人,副主任醫師2人;工作年限:1~3年47人,4~6年23人,>6年17人;婚姻情況:未婚65人,已婚50人。其中多數調查者為漢族、無宗教信仰,其比例分別為96.5%、93.0%。
2.2? 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的認知? 在115名被調查的醫務人員中,有81人(71.7%)聽說過生前預囑,只有21人(18.6%)接受過類似的培訓,在生前預囑的概念認知量表中,滿分9分,最高分8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為5.6分。
2.3? 醫務人員對于臨終醫療決策的態度? ①對臨終醫療決策的態度:在被調查的115名醫務人員中有114人(99.1%)選擇自己參與決定自己的臨終決策,經卡方檢驗得出此決定與醫務人員的職稱有顯著相關性(P<0.05),見表1。②對預立醫療代理決策人的態度:在115名被調查的醫務人員中有56人(48.7%)愿意選擇一位自己的直系親屬(伴侶、子女或父母)作為預立醫療代理決策人,有59人(51.3%)不愿將自己的醫療決策權委托給他人。經卡方檢驗得出這與研究對象的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有顯著相關關系(P<0.05),結果見表2。
2.4? 醫務人員對于推廣生前預囑的態度? 在115名被調查的醫務人員中,人們更愿意通過講課、培訓的方式去了解它,更想去了解生前預囑的主要內容,人們希望在年老體健時在家里簽署這份文件,更多的人覺得推廣這個理念需要每一個人去努力。具體見表3。
3? 討論
3.1? 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的概念認知缺乏? 本次調查顯示,醫務人員對生前預囑的知曉率為71.7%,遠高于陶鑫[4]、朱鳴雷[8]、張蓉蓉[9]等人對普通人群的調查,也高于談學靈[7]對于醫務人員的研究。這可能是因為本次調查的人群均為醫務人員,他們對于生前預囑中各個名詞的理解都更為深刻,平日對于此方面的信息關注較普通人更多,也可能因為此次調查的樣本過于局限,與樣本所處地區為一線城市,醫療水平較為先進,對于生前預囑等新興事物的信息更多有關,這也間接說明人們對于生前預囑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此次調查醫務人員對生前預囑概念的認知量表得分平均分僅為5.6分,完全正確的為0人,和談學靈等[7]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生前預囑雖然已經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但人們對于生前預囑的具體內容仍然比較陌生,仍需要進一步的學習提高。這可能是因為生前預囑進入人們視野的時間短,相關法律沒有健全,人們對于此的重視程度不夠。
3.2? 醫務人員對于參與臨終醫療決策的態度更為積極?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希望自己參與臨終醫療決策的有99.1%與郭欣穎等[10]人的研究結果(98.5%)一致,在指定醫療決策代理人方面有48.7%的人愿意選擇一位直系親屬作為自己的醫療代理決策人,與國外研究結果一致,在韓國終末期癌癥病人對生前預囑的接受度較高,但多數都由家屬來完成填寫,很少有病人可以為自己臨終階段的治療、護理做決定[11]。經卡方檢驗得知與被調查人的年齡、職業、職稱有顯著關系,而本次調查發現有47%的人更愿意自己和家屬及醫生共同商量作出臨終的醫療決策,生命是可貴的,在面對生死的問題時,尤其是每天面對生死的醫務人員,他們更明白生命的脆弱,更為珍惜生命,對待生死可能較常人更為慎重,尤其是工作時間長的人,而醫生對于疾病的認知可能較與護士更為深刻。
3.3? 醫務人員對于推廣生前預囑態度積極? 本次調查發現,人們還是更愿意通過講課、培訓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來學習它,但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也有很多年輕人更喜歡通過微信等方式去學習。現“選擇與尊嚴”組織也已經開通微信平臺,望使更多的人了解生前預囑的有關觀念。人們希望在年老體健時在家里簽署這份文件,可能因為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在年輕時對死亡會本能的產生逃避的心理,而中國素來有“落葉歸根”的說法,中國人對于家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可能家會給人們提供一個更為放松,安全的環境。而對于推廣的人選,根據國外及港臺經驗,醫務人員是開展和推廣生前預囑的主力軍[12]。因為患者對于醫務人員的信任程度較高,而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遺囑的相關概念及醫學名詞的理解較深,由醫務人員向患者傳達相關理念可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本次調查顯示,60%醫務人員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推廣這個理念,這可能是因為醫務人員認可這個理念,迫切希望可以被大眾認可。
生前預囑是一個被廣大醫務人員逐漸認可的觀念,它可以明確表達患者本人的意愿,緩解醫患矛盾,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生前預囑已逐漸進入醫務人員的視野,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認知,通過醫務人員向患者普及生前預囑的有關概念,使患者能夠充分了解生前預囑中各個醫療名詞的含義,尊嚴死亡教育,也更有利于患者選擇尊嚴死亡。
參考文獻:
[1] 崔靜,周玲君,趙繼軍.生前預囑的產生和應用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08,42(9):860—861.
[2] 朱鳴雷,劉曉紅,劉亞玲等.北京地區對于生前預囑態度的初步調查[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 2012,11(11):847-848.
[3] 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調查問卷[EB/OL].(2013-6-25) [2016-10-13].
[4] 陶鑫,金 蘭.北京市某社區人群“生前預囑”理念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4):41054109.
[5] 何萍,徐建萍.社區居民對生前預囑態度差異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6,14(6):4-7.
[6] Golan O G. Advance Directives for End-of-life Care[J]. Harefuah, 2009,148(4):248-249.
[7] 談學靈,趙寶玉,曹曉容等.醫務人員對預先指示的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7,38(12B):88-92.
[8] 朱鳴雷,劉曉紅,劉亞玲等.北京地區對于生前預囑態度的初步調查[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2,11(11):847-848.
[9] 張蓉蓉,姜敘誠.社區老年人生前預囑認知和態度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2017,17(3):192-194.
[10] 郭欣穎,趙艷偉,王緋等.醫務人員對于生前預囑態度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6,30(4):1381-1382.
[11] Bong Han Kong,Ho Jung An,Hyun Seon Kim el a1.Experience of advance directives in hospice centre[J].Korean Med Sci,2015,30:151-154.
[12] 鄧仁麗,陳柳柳,史寶欣等.中國文化背景下預立醫療照護計劃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9):1117-1120.
基金項目:2018年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護理科研基金
基金編號:18HL002
通訊作者:曹梅利,E-mail:139188236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