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書

假如你是一位眼科醫生,有一天晚上你值班,這時候急診室來了一位患者,他的眼睛被燒堿灼傷了,你經過檢查之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在6小時之內,找不到合適的眼角膜進行移植,那么他的眼球一定會爛掉。這位患者是家里的頂梁柱,等待他的不僅是失明,更是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的災難。你想給他醫治,但是大晚上你去哪兒找可供移植的眼角膜呢?
你想到了,醫院的太平間里有剛剛去世的病人,于是你沖到太平間,隨手拉開一個柜子,里面剛好有一具尸體,其眼角膜特別適合醫用。只要取下眼角膜,就能幫助灼傷患者完成角膜移植手術,從而避免一個家庭的災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么做是違法的,等待你的可能是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這時你要怎么選擇?這是一種類似情與法的抉擇。
說到醫德,大家一定會想到醫生收受紅包的情況。如果醫生收受病人的紅包,那他將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呢?嚴厲的,會被停職處理,吊銷醫師執照,甚至以非國家公務人員受賄罪論處。懲罰如此嚴厲,那為什么還有醫生收受病人的紅包呢?難道真的都是因為醫生醫德淪喪嗎?事實上,現在很多病人愿意用金錢來營造一種安全感,讓自己更相信醫生,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試探醫生的道德底線。
收受病人紅包的醫生有沒有?有,我就是。我必須承認我收過病人的紅包,但是那種感覺非常不好。那是一個胃癌患者,他把我堵在房間里,甚至快要跪在地上了。因為當時我如果不收他的紅包,他就覺得我不會好好給他看病,所以我就收下了。等他的病看好了,我還給他一張收據——我用他給我的紅包為他繳了一次住院費。
2014年,有一位農民,帶著他身患腎臟惡性腫瘤的女兒四處求醫,被多家醫院拒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們來到一家著名的大醫院。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醫生:“求求你,救救孩子。”有一位心地善良的泌尿外科醫生,明明知道做這臺手術的風險巨大,病人的治愈率幾乎為零,但還是動了惻隱之心,做了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而正是這個選擇影響了這位醫生的命運。
經過精心的手術,小女孩身上直徑15厘米的腫瘤被完整地切了下來,就在傷口縫合的過程中,患者突發呼吸心搏驟停而死亡。雖然經過專家鑒定,這位醫生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家屬無法接受女兒的死亡。他們在醫院拉橫幅,在這位醫生每次出門診的時候,跪在地上抱著他的大腿哭喊:“你把我也殺了吧。”就這樣,糾紛持續了將近一年,這位醫生患上了抑郁癥,再也無法集中精力工作。這位醫生叫張世林。
今天,很多人都不相信醫生的醫德,反而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醫生。張世林醫生用他的行動向患者展現了他的仁心,卻沒有取得好的結果。對此,身為醫生的我們感到心寒,感到痛惜,我們甚至開始懷疑,是該先救人還是該先保護自己。我們還需要醫德嗎?我的答案是,當然需要。古人云:“學不貫古今,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斷不可為醫以誤世。”醫德需要患者的理解,但是即便患者不理解,醫生也應該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再回到最開始的那道選擇題,1998年10月3日的晚上,北京人民醫院眼科醫生高偉峰給出了他的答案。他在明知道可能觸犯法律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治病救人。他從一具尸體的一只眼睛上取下角膜,順利地完成了在當時國內還非常先進的角膜移植手術。同時為了美觀,還特地給尸體裝上了高級的義眼。患者得救了,重見光明。而這位醫生被那名死者的家屬一紙文書告上了法庭,他成了被告。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在進行一系列的調查取證之后,檢察院做出對高偉峰醫生擅自摘取尸體眼球一案,不予起訴的決定。
所謂法律不外乎人情,這里的人情,是追求公平和正義的人情,是給予慈悲和寬恕的人情。而患者就是一面鏡子,醫生的德行決定了鏡子里面的自己,患者的信賴才是維系醫生崇高使命感的最強動力。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一位醫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康復。醫德養成的路上,需要醫生對法律的恪守,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相伴。
(彼得兔摘自微信公眾號“我是演說家”,王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