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秋雁
成都市委辦公廳綜合四處處長
胡靜
成都市大運辦綜合行政部風險管理處處長
蔣紅
成都市工商聯研究室二級主任科員
袁海波
成都市工商聯工作人員
近年來,成都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歷史機遇,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推動工業互聯網融入現代產業體系,為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堅強支撐。
In recent years, Chengdu has seized historic opportunities in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industrial internet development,foste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support Chengdu and Sichuan to construc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目前,成都工業互聯網的成效主要包含以下五點:
光纖寬帶、窄帶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覆蓋全市工業園區及重點企業,建成5G基站(物理基站數)5萬余個,“5G+工業互聯網”在通威、天邑康和等企業開展試點應用,企業網絡化協同比例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成都)節點,面向電子信息、汽車、綠色食品等產業提供標識注冊和解析服務,標識注冊量突破7億條,居全國第5位。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運,最高運算速度達10億億次/秒,算力排名進入全球前十。中國西部信息中心、萬國數據(成都)數據中心等竣工投運,建成數據中心機架總量3萬余架。
建成“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1”,即成都市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2020年底上線運營,匯集電信天翼云、移動云、航天云網、浪潮、用友等多家云服務商優質資源,建成項目申報、供需對接、企業上云、標識解析、金融服務等服務模塊,作為統一門戶面向企業服務。“N”,鼓勵企業投資建設特色應用平臺,目前已建成20余個,其中四川航天云網重裝云制造平臺、積微物聯CIII等5個項目入選國家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項目。
引導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培育云平臺服務商27家、上云企業4萬余家,全市信息化工業化融合指數高于全國0.3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等產業應用走在了前列,重點打造了東方電氣5G+能源裝備工業互聯網創新試點示范、鴻富錦(成都)無憂智能工廠、新華西乳業液態奶產品標識解析應用等8個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汽車云平臺零件制造解決方案被列為國家級APP優秀解決方案。
發揮中國網安、衛士通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構建工業信息安全治理體系,形成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領域相對領先優勢。建成工業信息安全態勢感知平臺,1300余家重點規上企業納入日常安全監測范圍。成立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采用“公司+聯盟”運行模式,聚焦共性關鍵技術,持續為工業信息安全行業發展提供創新支撐。面向裝備制造行業生產控制系統的安全防護解決方案,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
大力構建政策支撐體系,先后印發《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意見》《成都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支持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政策,制定出臺《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建設標桿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快建設工業軟件產業基地,推動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建設工業軟件協同攻關和體驗推廣中心。深化拓展場景營造,成功舉辦世界工業互聯網大會,持續開展線上線下“云行天府”系列培訓活動,為企業免費開展數字化診斷和規劃咨詢,引導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成都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引起重視。
電子信息產業是成都規模“過萬億”的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基地型特征、嵌入式發展路徑,凸顯了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發力不夠:工業互聯網平臺實力較弱,行業級平臺影響力不大,企業級平臺不多;軟件產業優勢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游戲開發、影視渲染等細分領域,嵌入式系統、生產控制類工業軟件發展不足;系統集成服務能力不強,目前尚無入選“2020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TOP100”的本地企業,與深圳(7家入選)等城市差距較大。
與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成都尚無企業進入中國工業互聯網“50佳榜單”,缺少類似海爾卡奧斯、樹根互聯、浪潮云、華為、寶信軟件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企業。進一步分析“50佳榜單”企業,除央企外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行業龍頭企業為主,多數是由制造或信息服務領域向工業互聯網延伸拓展。而成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缺乏根植性強的龍頭企業,在全國乃至全球運籌要素的能力不足,工業互聯網業務拓展水平較為有限,是導致成都工業互聯網領先企業稀缺的重要原因。
眾多中小企業人才匱乏,互聯網新技術掌握能力不足,項目實施缺乏連貫性,成效不明顯。目前,全市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為76.4%、47%,與杭州(93.8%、60.6%)、深圳(88.3%、54.3%)、廈門(86.5%、51.5%)等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因工業生產設備多、網絡標準多,加上工業網絡協議、高端PLC、高端機床等受制于發達國家,工業設備互聯互通困難、工業數據采集難度較大,制約了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落地。兩化融合平臺數據顯示,2020年四川工業云平臺應用率為53.5%,低于浙江(66%)、上海(58.3%)、江蘇(56.5%)等地區,“5G+工業互聯網”等典型示范場景落地不多。
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加快構建新的競爭優勢,為全市乃至全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堅強支撐。
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加快寬帶網絡基礎設施改造,建設低時延、高帶寬、廣覆蓋、可定制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外部網絡。推動5G、窄帶物聯網(NB—loT)、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等新一代網絡通信技術應用部署。鼓勵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高質量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擴大技術改造支持范圍,推動工業企業實施內網改造、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快完善標識解析體系,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成都)節點為牽引,不斷提升標識注冊、解析、查詢、搜索、備案、認證等公共服務能力。推動龍頭企業建設汽車、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重點行業二級節點及企業節點,推動運營商建設公共遞歸節點,引導企業接入標識解析體系。

四川鑫電電纜Sichuan Xindian Cable Co., Ltd.

成都新津格力工廠Gree's factory in Xinjin,Chengdu
抓住國家級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機遇,加快搭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驗驗證平臺、工業運行監測平臺等配套服務平臺。加快建設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汽車、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重點領域,建設面向行業或產業集群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鼓勵龍頭企業、基礎電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類主體協同合作,推動有條件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向綜合性平臺轉型。建設企業級平臺,加快內部各類應用綜合集成和云化改造遷移,實現生產資源優化配置、制造能力精準交易和供應鏈高效協同。
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優勢,努力在工業軟件、安全保障、系統集成、工業大數據應用等領域取得突破。面向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和核心環節,著力培育工業軟件,開發應用基礎共性、行業通用、企業專用等多種類型的工業APP。提升工業企業軟件化能力,建設工業技術軟件化創新中心、工業軟件協同攻關中心,推動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專業機構等促進工業技術軟件化。支持中國網安等骨干企業打造自主網絡與信息安全生態體系,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與評測平臺,大力發展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動工業互聯網實現自主安全可控。依托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節點,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省級分中心和行業分中心,支持企業建設數據匯聚平臺,助力提高研發能力、優化生產過程、實現效率提升。
構建“平臺+服務”,提升運營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力招引和推動工業互聯網優勢平臺落地成都。支持龍頭企業加快提升設備聯網、數據采集以及數據集成應用能力,開展大數據智能管理,打造互聯工廠和全透明數字車間。推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企業做強做大,鼓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聯合創建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通過資源出租、服務提供、產融結合等方式,向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開放數據入口,實現數據信息、計算能力、創新資源共享,帶動中小微企業開展應用創新。
鼓勵規上工業企業打造一批云仿真設計、生產過程數字孿生、產品智能檢測、產品全生命過程追溯等應用標桿,推動先進經驗向行業企業復制推廣。推進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鼓勵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向平臺遷移,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協同制造、設備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產品遠程服務等應用,帶動企業提質降本增效。推進“5G+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5G應用從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滲透,形成協同研發設計、機器視覺質檢、無人智能巡檢、生產智能監測等“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
進一步引進和整合創新資源,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打造協同研發、測試驗證、數據利用、創業孵化等公共創新服務載體。推動形成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高端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重點引進和培養一批掌握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頂尖專家和高層次人才。支持開展金融創新,設立成都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子基金,鼓勵金融機構、社會資本開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服務。推動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深化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制定,開展多形式宣傳、多領域推介活動,營造優化工業互聯網生態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