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峰 張舒
2021年12月3日,由中鐵二院承擔全線勘察設計的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從前期研究到勘察設計,再到配合施工,中鐵二院始終堅持技術支撐、創新驅動,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項目規劃建設,終于花開“一帶一路”。中鐵二院總經理扈森表示,中老鐵路是友誼之路、合作之路、開放之路、幸福之路,寄托著兩國人民的殷殷期盼、承載著兩國人民的美好憧憬,凝聚著二院人服務交通建設的初心與鑄造精品工程的匠心。
中南半島六國,老撾是唯一的“陸鎖國”,全境23.68萬平方公里,80%為山地和高原。地勢北高南低,且多被森林覆蓋,其中川壙高原海拔2000米~2800米。五年多時間里,中鐵二院總工程師謝毅用雙腳走遍了中老鐵路沿線。

中鐵二院建設者在老撾瑯勃拉邦進行跨湄公河方案改線段中線測量The technicians survey the center line in Luang Prabang for the routechanging section in the plan for crossing the Mekong River

2010年,被任命為中老鐵路設計總體后,謝毅首次到老撾考察,他對該國的第一印象是“多山缺路,交通不發達”。不過他還是滿懷信心,因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鐵二院就已開始著手中老鐵路前期勘察設計工作,扎實的技術儲備為后來中老鐵路建設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和很多干線鐵路一樣,二院人始終走在最前頭,我們就是要開拓性地做好讓項目從無到有的所有準備。”謝毅和他的團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2010年至2015年間,中鐵二院地勘、測繪人員前往中老沿線,穿越熱帶雨林、無人區,克服種種困難,成功完成了線路區域詳細地質勘察。這些研究為推動中老鐵路全部采用中國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
最近幾年,中鐵二院副總經理、西南指揮部指揮長杜建軍出差最多的地方就是云南,到訪最頻繁的項目就是中老鐵路。杜建軍說:“中老鐵路意義重大,二院能夠承擔是使命光榮,只有盯著現場才放心,只有來到一線才能更加全面掌握工程進度,才不辜負黨和國家的信任與期望,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杜建軍代表著廣大二院人最樸素的想法,“使命在肩、全力以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對中鐵二院來說,最大的責任是要把工程勘察設計做好做優,但有一系列難題攔在面前:一是地形困難、交通不便;二是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工程艱巨;三是老撾段地形、地質、水文等基礎資料缺乏。

中老鐵路老撾段最大車站萬象站Vientiane Station, the largest station in Laos section of China-Laos Railway
面對諸多困難,二院在勘察方法、科學選線上進行了多種創新。這一點,分管中老鐵路的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鄭天池最有感觸。秉持構建綠色景觀長廊、踐行生態環保的設計理念。勘察設計團隊采用衛星定位技術和高精度電子水準儀等先進設備和技術,研發三維斷面自動采集系統,以克服交通不便和植被茂盛給野外勘測工作帶來的巨大困難,獲得設計所需地形圖、縱橫斷面圖等信息;采用衛星圖像、航空圖片遙感解譯等非接觸手段開展大范圍現場區域地質調繪,重點使用鉆探、物探等開展地勘工作,以獲得設計所需的地質信息。在此基礎上通過減災選線理論與方法,優選出符合功能需求的、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線路方案。“我們的選線思路是從宏觀到局部,再到工點,逐步找到最優方案。”鄭天池說起選線方案的時候,當初踏勘現場的情形歷歷在目。
在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當地居民見證了一座世界級大橋的建成,這便是中老鐵路元江雙線特大橋。大橋全長832.2米,有4個橋墩,其中最高的3號橋墩達154米,相當于54層樓房的高度,位居世界同類橋梁第一。這樣的高度,在不通過火車的情況下,橋墩底部都要承受約15萬噸的重力。然而,由于斷層和滑坡體較多,地底結構根本不足以承受如此大的重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鐵二院先后邀請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橋式方案研討會,最終提出由兩個鋼筋混凝土空心墩通過墩頂橫梁和中間“X”型鋼結構橫向連接的施工工法,在確保承重達標的前提下,可減輕橋墩重量達30%。這一國內首創的工法也為世界同類型鐵路橋梁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隧之隔、依山相伴的南溪河四線特大橋,橋高138米,全長549.8米,大橋創新性采用雙柱式八字型墩,其中大橋10號橋墩高度達127米,為國內四線鐵路橋梁墩高之最。
數百公里之外,有一座連接著中老兩國、穿越國境的友誼隧道。前期開展設計方案研究時,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張海波帶領的團隊遭遇到一個大麻煩。“友誼隧道穿越巨厚層鹽巖,成巖環境特殊,局部地段巖鹽最高含量達80%,具有強烈的溶解、強烈的腐蝕及結晶膨脹、蠕變等特性,在世界范圍內都屬罕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設計團隊對高含鹽巖地層中的隧道修建難題進行理論分析和模擬試驗,逐步完善處理方案,同時采取“注漿堵水、全包防水、強化材料防腐、圓形加強結構”的原則進行處理,并根據現場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情況、科學施策、動態設計、優化支護參數,填補了在該地層下修建隧道的技術空白。
回憶起中老鐵路建設的另一座攔路虎——新平隧道,張海波更是印象深刻。隧道穿越、傍行多條深大斷裂帶和分支斷裂,其建設難度在中國隧道工程領域屈指可數。設計團隊先后3次優化調整隧道輔助坑道設計方案,累計增設(調整)10個輔助坑道,開設29個施工作業面,使新平隧道做到了“長隧短打”,為隧道貫通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我與中老鐵路相伴了11年,如今通車了,就像女兒出嫁,很是不舍。”中鐵二院磨萬鐵路項目部常務副經理陳建國曾感慨地說。2010年以來,陳建國全過程參與和組織了項目的研究論證、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帶領團隊克服了安全風險高、外部條件差、工期緊、任務重等困難,一直堅守在項目一線。
2015年冬,老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氣溫一夜之間突然下降了十幾度。那一天,也是陳建國送踏勘專家從陸路口岸歸國的日子。穿著短袖的他,在寒風中目送車隊消失在國境線的那一刻,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讓他多想往前邁一步——回到祖國溫暖的懷抱。但下一秒,他仍然義無反顧返回駐地。為了不影響現場工作,確保中老鐵路按期建成通車,他已經連續800多天堅守在老撾段建設現場。“我們從事的是設計服務,要為項目服務、為建設單位服務、為施工單位服務。”這是陳建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陳建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小陳哥”,他憑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具體工程設計和現場問題處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問題,先找小陳哥。”這是在現場經常能聽到的話。如今這個稱呼已經成了業主和參建各方最信賴的名字。
中老鐵路通車在中鐵二院企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項目建設全過程中,還有更多的二院人以不變的初心,帶著國家的囑托、人民的期盼、家人的思念,憑著信念與理想、智慧與擔當,憑著夜以繼日的努力與奮斗,換來了中老鐵路的順利開通運營。
合龍的大橋無言、貫通的隧道無聲,它們靜靜地矗立在那里,是中老鐵路建設者辛勤付出的最好證明,也是中鐵二院人“設計未來,創造歷史”見證者和記錄者。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二院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敏表示,中老鐵路的建成對老撾由“陸鎖國”變成“陸聯國”、形成老撾鐵路網主骨架,促進老撾經濟社會發展,對推動中老合作步入新時代、助力打造中老經濟走廊,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成通車后,云南省昆明市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僅需3小時,至老撾萬象有望朝發夕至。未來,中鐵二院將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國鐵集團的統籌指揮下,高擎中國中鐵“開路先鋒”大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再立新功!

中老鐵路元江雙線特大橋Yuanjiang Dual-track Super Major Bridge of China-Laos Rail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