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邊小虎
(1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太原041000)(2 臨汾市堯都區果桑站)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業態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逐漸成為鄉村經濟新業態,并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融合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將大力支持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的可行途徑,2014 年10 月農業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要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1];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2];2019 年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探索農業與旅游、養老、健康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模式,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發展[3]。
休閑農業是指以農業為主題,利用農業自然與文化資源,適應人們觀光、休閑,增進人們對農業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4]。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是休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5]。
農旅融合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對催生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生態宜居、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7],同時也給農業、旅游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和發展方向。作為旅游業、農業、果業大省,目前針對山西省果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雖然臨汾市果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短板和問題,但其發展在山西省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背景下,筆者調研分析了臨汾市果旅融合發展現狀和發展路徑,深入剖析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和對策,或將對推動臨汾市果業、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推動山西省果旅融合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強調要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休閑農業作為結合農村生產、生活等多種功能的新型農業產業和新型消費產業[8],是經營者依靠農業園區從事一系列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目的是吸引消費者消費[9]。因此,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其中,果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潛力[10],有利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有利于解決農民增收減緩問題,可實現果旅“雙業”增收,推動農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前,三產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果旅融合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是帶動果農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11]。
近年來,鄉村旅游發展態勢良好,隨著全社會物質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對于田園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休閑果園作為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融合產業,具有可觀的生態和經濟效益[12]。然而由于我國部分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部分群眾環保意識薄弱、旅游景區超容量開發、旅游配套管理模式不完善等原因,致使生態旅游開發一直處于初始階段。臨汾市較早意識到上述問題,充分發揮自身在發展生態旅游中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大力開展環境治理的前提下,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厚重的歷史人文景觀,憑借區位交通便捷以及自身林果業發展有利條件,以林果業帶動旅游業,朝著構建綠水青山的宜居家園,引領鄉村致富,建設居者、游客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友好外部環境這一目標砥礪前行。
臨汾是山西省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西臨黃河,地處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地理位置獨特,自然條件優越,是農業部規劃的黃土高原蘋果產業優勢區。經過多年規劃建設與發展,果業已成為臨汾市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蘋果為主,梨、桃、葡萄、核桃等為輔的干鮮果品生產基地。吉縣蘋果,隰縣梨,古縣、蒲縣核桃,官灘棗,永和條棗,賀家莊鮮桃已成為知名品牌享譽國內外,林果業已成為推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表1)。

表1 2011—2019 年山西省臨汾市水果生產情況
近年來,觀光采摘園迅速發展,已成為全國比較廣泛的果園經營方式[13]。臨汾市采摘型觀光果園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成效顯著。以堯都區為例,該區是臨汾市采摘型觀光農業的重點發展地區。截至2020 年底,全區共建設有66.7 hm2以上優質水果示范基地9 個,包括蘋果示范基地4 個,總面積達0.1 萬hm2,分別為枕頭鄉枕頭村大福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縣底鎮道東村勤生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縣底鎮王村蓮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魏村鎮山底村通祥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葡萄示范基地3 個,分別為土門鎮亢村彩虹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紅提示范基地、賈得鄉北席村鴻富康綠色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巨峰示范基地、縣底鎮河里莊明順風種植合作社巨峰示范基地;鮮桃示范基地1 個,為賀家莊鄉李家莊村臥源種植專業合作社桃王九九示范基地;櫻桃示范基地1 個,為賀家莊鄉清樂院村高山樂種植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表2)。

表2 2020 年臨汾市堯都區主要林果類種植樹種及產量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以果園景觀改造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模式按照“產業扶貧+鄉村旅游”理念,帶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14]。臨汾市最早于2000 年開始這種模式的試點推廣。
以臨汾市李家莊村為例,李家莊村處于賀家莊鄉優質鮮桃園區的核心地帶,是賀家莊鄉對外開放的窗口。2000 年,村黨支部、村委帶領群眾創建了“桃王九九”千畝示范基地。2003 年“桃王九九”優質桃果榮獲省農副產品金獎。為延伸鮮桃產業鏈,打造生態賀家莊、堯都后花園,2004 年,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賀家莊鄉依托李家莊千畝桃園,招商引資、與臨汾鐵旅合作成功舉辦了第一屆“臨汾堯都·鄉村風情桃花會”,到現在已成功舉辦了十一屆,桃花盛會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踏青賞花、游覽觀光活動外,還有精彩的文藝展演、游園攝影、相親交友、美食大賽、特產銷售等,提升了節會的文化內涵和熱鬧氣氛。每年前來游玩人數不下10 萬人,廣大游客在這里呼吸到山區清新的空氣,觀賞到鮮艷的桃花,品嘗到農家特有的飯菜,領略到原生態自然的風光,體驗到賞心悅目、養性修身的美感。賀家莊鄉李家莊村的桃花會打造了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特色品牌,也成為廣大市民春季踏青游玩的首選,有著巨大的社會效益,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對帶動臨汾市各鄉開展果樹種植,打造果旅融合產業鏈,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果旅融合發展過程中,臨汾市主要經營實體均由傳統果園改造而來,只有一些常見的旅游活動而缺乏登山探險、游泳、垂釣等項目,參與性、娛樂性有所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大部分觀光果園以家庭式小規模經營為主,服務功能單一、接待能力弱,降低了自身抵御潛在風險的能力。
果樹生長具有季節性,采摘期較短,目前仍是制約臨汾市果旅融合的重大障礙。如李家莊村“鄉村風情桃花會”每年桃花會僅有10 天的時間,過后游客便不再前來。進入淡季后,各項設備閑置,難以高效利用,不能形成長期持續發展局面,不利于果旅融合的持續發展。
果旅融合涉及多個行業,涵蓋多門學科,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15-16]。臨汾市對果旅融合方面的相關理論探索相對比較滯后,大部分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都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隊伍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撐,致使全市果業與旅游業似融未融。
臨汾市鄉村果旅融合初始是在鄉村“兩委”班子倡議帶領下,以農戶自發經營、自主管理為主,缺乏現代化經營管理意識和長遠發展規劃,雖然后期從臨汾市市一級政府開始對果旅融合予以重視,但相關從業人員缺乏相應培訓、服務意識不足、服務技能較差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此外,多數配套農家樂是當地群眾利用現有住房自發興辦的,沒有進行統一規劃,飲食衛生、環境衛生、廁所衛生、居住條件都存在較大差距,在服務質量上與游客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降低了游客的體驗度。
科學合理的產業規劃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果旅融合發展根本在于促進游客與景區的良性互動。因此,臨汾市應根據區位、自然、資源條件,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根據高起點果旅融合發展的規范化要求,通過果業、旅游業資深專家、科研機構、技術指導部門的調研論證,對道路交通、進園步道,果樹類型、品種,品種布局、排灌渠系、自采樂園、農事體驗、資金投入、開發主體、運行模式做岀合理規劃,提高投資效率和融合發展整體水平。
要實現果旅業融合發展,不只是就旅論旅、就果論果的單一行為[17]。“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作為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果旅融合首先應當基于現有果樹栽培體系,深入挖掘果樹花、果、葉的觀賞、食用價值;其次,應當結合旅游者需求,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資源,打造集食品加工零售、生態旅游、田園風光、休閑度假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依托自身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資源,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培育現代農業莊園,打造農林康養文旅園,開展農事體驗活動,進行生態農產品深加工,拓展農業產業鏈,打造休閑農業產業集群,由此豐富果旅融合模式,帶動鄉村振興發展,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產業融合是經濟新常態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18]。果旅融合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引導和管理,避免盲目開發、各自為戰、惡意競爭以及對鄉村生態、文化的破壞。在促進果旅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協調各方力量,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及稅收、資金支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