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東

100,是一個數,或是一段歲月,抑或是一種追求、目標、期待……
請以“一百”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現真實校名、人名;③書寫工整規范。
這道作文題的題面、導語和寫作要求互為犄角,勾勒出以數理、文史、規則等為一體的寫作時空。
首先是文題“一百”。從數學視角看,它是一個數,呈現方式為“100”,是第一個整百數,是三位數中最小的合數、自然數、偶數、平方數,其中隱藏著數學與社會、文化、歷史等方面的諸多隱喻性關聯,據此可以生發出無數陌生而新奇的表達空間。從語文視角看,“一百”包含著十個十,代表著十全十美、圓滿、完美;也隱含著風俗和歷史等元素,如小孩過百日、老人過百歲、建黨一百年等;還可以關聯起文化意蘊豐富的眾多成語,如百年好合、百花齊放、百煉成鋼等。
其次是導語。它提供了數字、時間和愿景等視角,既是對文題內涵的含蓄詮釋,也是對寫作方向的一種導引。無論是選取一種視角,還是采用全知視角,都要遵循健康的價值觀取向來書寫生活,抒發情感。
再次是寫作要求。不能簡單地把“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少于600 字,不出現真實校名、人名”“書寫工整規范”看成是約定俗成的套話,而應該從考場作文的規約性出發,在行文中體現出文體、字數和書寫的限定性與規范性。
總而言之,文題尋常見,深意需發現,寫作無困難,成功在思辨。當然,思辨未必就是要寫議論文,就初中階段而言,還是提倡同學們寫好融記敘、議論、抒情于一體的復雜記敘文。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各類媒體上日日可見數字“100”,這也是本道作文題命制的動因。同學們既可以憶史愛黨、知史愛國、以史明志,也可以激活思維、拓寬視野,開掘其在數學、文化和習俗等方面的豐富意蘊,書寫自己獨特的認知與思考。例如:可描寫“一百”所關聯起來的身邊故事,可闡述“由一而百”中蘊含著的量變與質變之道,可生動說明“一百”的數學特性與工具性價值等。
導語中的“或是一段歲月”可以是一個過程、一段時光、一場旅程……寫作空間極其廣大,如小孩過百日、老人過百歲、中考百日沖刺等,只要能找到合適的價值坐標,都可以敘寫出情思搖蕩的文字。當然,也可以選擇一個“點”,寫作時立足于此:或將其看作終點,回顧過往時光中的人和事;或看成新的起點,由此開啟新征程。
導語中的“抑或是一種追求、目標、期待……”,其中包含著更為寬廣的寫作空間,“追求”“目標”“期待”等關鍵詞都可以化為某種具體的愿景或行動。例如:考試追求滿分、期待結局十全十美、祈愿夢想圓滿實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省略號,它讓寫作具備了無限可能性,可以催生無窮思考,生成浩瀚文字,形成錦繡文章。
一百
文/泰州一考生
“我們一起從一數到一百,你就睡覺,好不好?”
以獨句成段的形式開篇,把“一百”置入“數數睡覺”的情境。“數數睡覺”這一常見的兒時場景雖是小作者的個體生活體驗,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而為接下來的敘寫奠定了溫情、真實的基調。
我小的時候好動,數起數來卻格外有耐心,奶奶就這樣哄我睡覺。也不知道數到多少,我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睡眼惺忪的早晨,映入眼簾的是從窗戶照進來的光束。空氣中的灰塵在光束中飄飛,仿佛數萬顆星星在游蕩。
真實再現兒時所見。如果沒有細致觀察的能力,不可能表現得如此生動形象。
老家的院子,大多數地方是磚頭砌的、水泥糊的,唯獨大門是木頭做的。那高高的木頭門檻上,滿是裂痕。
沒有雨的夏天是不能稱作夏天的。我總喜歡站在門檻上“走獨木橋”,或是扶著兩旁的木門,伸手去接屋檐下的雨,并想象著雨水怎樣從瓦片上走樓梯似的浩浩蕩蕩下來。
“一、二、三……”我盯著某處的雨滴,看它每隔幾秒下落一次,就這樣數著,能開心上大半天。
這是“數數”這根線上的第一件事:數雨滴。
從此,我似乎與水有了不解之緣。院前的洗手池邊有塊青石板,奶奶洗碗時會站在上面。石板上表面早就被奶奶的布鞋磨得平滑了,側面卻仍是坑坑洼洼的。我學著大人的樣子,將大盆、小碗、不銹鋼勺從廚房里統統“洗劫”出來,又在干凈的盆里擠滿洗潔精。那時的水龍頭可不像現在這般細水長流,而是像消防員叔叔的水管那樣——擰開有些生銹的水龍頭,水一下子全噴出來,盆里濺滿了泡沫,亮晶晶的。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我用小勺把泡沫裝進碗中,剛好三十勺——放在陽光下,欣賞。泡沫在陽光下挨個兒地破碎,像精靈在作法,像蓮蓬裙在舞動……至于剩下的那盆水,管它呢。
第二個“數數”的場景:數泡沫。
媽媽總嗔怪我“作水”,奶奶卻坐在矮矮的木頭板凳上:“又在幫我‘洗碗’啦?”還拍手哈哈地笑。
老家的門前是條窄巷,每次走過,我都會數一遍,共十三扇大門十三戶人家,卻只容得下一輛電動三輪車走過,還磕磕絆絆的。雨天,從巷子這頭走到那頭,必定會走濕一雙鞋。
巷子窄,鄰里的關系卻近了。奶奶總喜歡去別屋打牌,我和小伙伴就玩起了捉迷藏。“九十八、九十九、一百!躲好了嗎?”
第三次“數數”:捉迷藏。
沒有人回答……
玩著玩著,家家戶戶就都開了燈——是傍晚了。這時,整條巷子都響起鍋碗碰撞的聲音,飄出飯菜的香氣。站在巷口朝天空望,天空像蒙著一層霧。路燈也亮了,路燈之上,就是月亮。
據說,人在回憶的時候,是最敏銳的。人在一種甜美的興奮中,看到了生活——那時候的人們,懷著真誠與耐心,踏實地生活。這不禁使我佩服起自己從一數到一百的耐心,以及對待生活的熱情。瑣事中,總能充盈起生命的活力。
情到深處也講理,小作者從充滿情味的童年生活中,領悟到了生活的哲理,于是,那些有意思的片段就都有了不尋常的意義,文章內涵也一下子豐富起來。
“修煤氣灶……”
伴隨著一聲充滿市井味道的吆喝,行文結束,但作品的韻味卻像這聲吆喝一樣,悠長,綿延,令人回味。
綜合點評
小作者以奶奶哄自己睡覺的場景開頭,但并不耽于對祖孫相伴的童年時光的回憶,而是以“一百”為圓心,將敘寫的半徑擴大至有更多人參與的童年生活,最終表達出對充滿情味和煙火氣的生活的熱愛。其高明之處在于:用“數數”這根線,一口氣串起了兒時生活的多個片段,這些“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場景,經過記憶加工,如窖藏陳酒,香味醇厚。孩子的童真,祖輩的寵溺,鄰里的和睦等,在小作者筆端悄然流淌,細細品咂,回味悠長。
一百
文/泰州一考生
“倒計時一百天了!”我從恍惚中抬起頭來,只見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已經把倒計時牌掛在黑板旁的白墻上,那鮮紅的“100”像一道強光,刺得我眼睛發疼。
開篇點題。比喻的手法既寫出倒計時牌上“100”的醒目耀眼,也隱含著小作者對這個數字的抗拒。“鮮紅”“黑”“白”幾種對比鮮明的色彩,極具視覺沖擊力,一下子將讀者帶入迎考的緊張氛圍。
心中的弦微微繃緊了些,我卻仍裝出一副風輕云淡的樣子。“你,出來一下。”班主任指指我。我有點意外。走到教室外,她遞給我一張作文稿紙,是我的作文,一個鮮紅的“0”赫然在目。我不敢相信,驚異地望著她。她推了一下眼鏡,狡黠一笑:“回去升格這篇作文,從0開始,滿分100!”原來這樣,我略微繃緊的弦松了下來。我寫作文素來隨心所欲,以致時有失手,但憑自己參加作文競賽得過兩次獎的水平,想來也不是什么大事。
日子照常過。到了交作文的那天,我匆匆改了幾句話就交上去了。哪知下午科代表就把作文發還給了我:“-20”!凌厲的筆鋒似乎是老師那倒豎的柳眉,“從基礎做起”的評語更是讓我心頭一顫。
我開始了中斷已久的每日積累。早讀課上,我大聲朗誦著素材本上那些曾經令我眼前一亮的句段;放學以后,我堅持閱讀課外書刊,圈畫好詞好句……陽光打在窗邊盆栽的枝葉上,蔥蘢的綠意蔓延進我心里。
學習的樣子是美好的,如同陽光照在綠植上,一片生機。
又到了快交作文的時間。我修改了描寫的語段,平日的積累此刻信手拈來。我開始期待新的評分。

“60 分。”笑意從我的嘴唇開始,迅速延伸至眼眶。評語依舊鮮紅:“生活化的場景和描寫,更能打動老師。”
我開始關注生活。5分鐘的學習間隙,我或仰望天空,或照料教室外的花草,或看食堂的師傅挑起沉沉的泔水桶,或聽保安和老師、同學打招呼……在一個個細節中,我慢慢走進了生活的深處,而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也越來越小。轉眼就是五月,窗外的陽光似乎沉不住氣了,變得喧鬧起來。
寥寥數語,交代了平時被忽視的生活場景。原來,這些生活的細節并非目力不逮,而是心志未到。伴隨著倒計時牌上的數字的減小,小作者的內心卻漸漸充盈,連陽光都和以往不一樣了。
再次發下來的作文是80 分,緊接著的“二模”成績也是形勢大好,我的步伐輕盈得幾乎要飄起來。陽光愈發熾熱、晃眼,我有點看不清路了。
終于有一天,班主任將我喊至辦公室,打開電腦給我看一組文章,是關于袁隆平爺爺的。一篇一篇看下來,我不由得臉上發燙。“讀懂了?”她似乎漫不經心地問道。“懂了。”我不好意思地回答。接下來的日子里,我的眼前老是晃動著袁隆平爺爺的身影,心也漸漸沉靜下來,按照計劃推進著各科的復習。
這一選材體現了小作者關注社會熱點的語文素養,值得稱贊。
倒計時牌上的數字改了99 次,那篇升格多次的作文又發下來了,鮮亮的“100”瞬間將我點燃。“100,即必勝!”文末的評語仿佛老師鼓勵的目光,又如斜掛在西天上的夕陽,散發出柔和而令人心安的光芒。
捧著這篇獲評“100”的作文,我久久不愿放下。我知道,這個“100”以及那承載夢想、拼搏和收獲的一百天,會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始終發光。
升格作文質量的提高和自己心智的成熟,會助力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文末點題,升華文章主旨。
綜合點評
這篇作文不落窠臼,具體講述百日沖刺階段,“我”在老師指導下升格作文的故事。“0”“-20”“60”“80”“100”,小作者通過分數變化,讓這個平常故事波瀾起伏,展現出較強的敘述能力。全文采用雙線設計,除作文升格這條明線外,還有一條暗線——中考倒計時百天中,自己心靈的成長。圍繞兩個“一百”,小作者展現了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心智的成長,扣題準確,結構精巧。最后的升華也是水到渠成。
一百
文/泰州一考生
云霞鋪滿天空,微風拂過老墻;兩幅墻畫,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云霞”“天空”“微風”,組合成唯美的畫面,營造出令人愉悅的氛圍,如此,那兩幅“墻畫”的內容就更讓人期待了。開頭激趣的方式很自然。
五一這天,我和表弟回鄉看望爺爺奶奶。到了村室門口,只見村支書站在大門旁,盯著大門兩側的圍墻,神情憂慮。打聽后得知,村里要以“建黨一百年,建設新農村”為主題畫墻畫,材料都準備好了,就缺個會畫的人。
我想,自己從小學畫,是時候施展一下本領了,也算為家鄉做些貢獻,向建黨一百周年獻禮。于是,我毛遂自薦:“我來試試吧!”
迎著眾人期盼的目光,我接過五顏六色的顏料,拿起毛刷。墻面太大了,隨意發揮很容易構圖不和諧,再加上墻面坑坑洼洼,顏色也涂不均勻。陽光下,我靜靜思考。
墻面的坑洼灰暗不僅凸顯了后文中兩幅墻畫的光彩奪目,也使得情節發展張弛有度,為下文寫大家的思維碰撞留下了空間。欲揚先抑的手法運用極具匠心。
我先請爺爺用水泥填補凹陷處,再用石灰水刷白,一張光滑潔白的“畫布”就呈現在眼前。我用鉛筆畫出網格,準備先勾勒出輪廓,然后上色。
村室的熱鬧吸引了許多放假回來的中學生,他們紛紛提出建議。
“建設新農村的那幅要加上現代化元素,才能體現‘新’字。”
“還要有農民伯伯的笑臉,才能表現人民的幸福生活。”
“慶祝建黨一百周年那幅,還要加上農村元素,更接地氣。”
……
大家各抒己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我聽取了大家的意見,開始創作。
略寫繪畫過程,使文章中心更為突出。
鉛筆在墻上滑行,毛刷在空中飛舞……
“晚來秋水映殘霞,水墨新描圖畫。”這大片的鋪色,是金黃的麥田;這整齊的工筆,是儼然的房舍;這靈動的沒骨,是青蔥的樹木;這細致的描摹,是農民的笑臉……
身邊幫忙的表弟雖然滿頭大汗,卻也干勁十足。我們相視一笑,擦了把汗,繼續揮毫。
夕陽映紅了天空,另一幅墻畫也終于完成了。中間是大大的“一百”二字,代表著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周圍有黨徽,有麥穗,有農民,象征著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走向小康。整幅墻畫,光彩奪目,真可謂“風情意自足,橫斜不可加”。
點題,細說“一百”及墻畫的意義,為下文深化文章主旨做鋪墊。引用宋代詩人曹勛的詩句,恰如其分,使文章更具有文采。
兩幅墻畫與這鄉村的暮色交相輝映,顯得格外美麗!
村支書也滿面笑意:“謝謝你們!有你們撐起祖國的未來,真讓人欣慰!”為建設美麗鄉村、慶祝建黨百年貢獻一份力量,我們也感到欣慰。
建設好農村,是黨和政府的目標,也是廣大人民的愿望。完成黨的使命,發展農村,建設家鄉,這一接力棒,很快就要交到我們這一代的手中!
議論水到渠成,點明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和自己的關系。文章主題宏大但不空洞,可見小作者的構思著實巧妙。
天空像飽飲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映射出光彩,村莊在暮色中安靜下來。
那兩幅墻畫,那鮮紅的“一百”,向著未來,發出閃耀的光芒!
首尾呼應。環境描寫既暗示時間的推移,又反襯出墻畫上“一百”的鮮紅與閃耀。
綜合點評
本文最大的亮點在于立意。文章緊貼兩大熱點話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宏大而具體,思想深度和筆力都很出色。小小少年有農村生活經歷,用畫筆在院墻上作畫,畫出了對黨的祝福,畫出了黨領導下鄉村振興的宏偉愿景,又通過議論點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黨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對新農村美好未來的向往。文章語言生動,尤其是環境描寫,宏大的空間、瑰麗的色彩、唯美的畫面、優美的意境與黨的百年歷程、新農村的美好未來融為一體。
新題練筆
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莎士比亞說:“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請以“做自帶光芒的人”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現真實校名、人名;③書寫工整規范。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說,如果人生能夠倒著走,相信很多人都會走得很好,但人生不能夠倒著走……
請以“沒有如果”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現真實校名、人名;③書寫工整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