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葉芳,李寧寧,舒亞南,童春,王玲,張立男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北京100021)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綜合征,全世界有超過25%的人口貧血[1]。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顯示,中國城市居民貧血患病率為18.2%[2]。2010年—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貧血狀況研究顯示,60 歲以上居民貧血患病率最高,為12.5%[3]。貧血可發生于人體各系統疾病,大部分貧血是由血液系統疾病之外的其他系統疾病引起,且大多數貧血患者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常發生漏診、誤診。因此,除了血液科醫生,其他專業的專科醫生、全科醫生需提高識別貧血的能力,明確貧血病因。
選擇2018年6月—2019年3月北京市朝陽區南部醫聯體15家醫療機構共12 506 例貧血患者,其中男4 228 例,女8 278 例,年齡(62.86±20.72) 歲。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4]中貧血診斷,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 g/L,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紅蛋白<110g/L。貧血程度診斷:血紅蛋白≥90 g/L為輕度,血紅蛋白60~<90 g/L為中度,血紅蛋白30~<60 g/L為重度,血紅蛋白<30 g/L為極重度。排除標準:不符合上述貧血診斷標準者。
應用日本SYSMEX公司XS-500i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進行全血細胞分析。每日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質量控制均在規定的范圍內。骨髓涂片采用瑞氏—姬姆薩染色方法,必要時進行細胞化學染色。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4]。
分析貧血患者的病歷資料和血常規結果,觀察患者年齡、科室分布、主要診斷及血紅蛋白具體數值。

12 506 例貧血患者中,男4 228 例(33.80%),女8 278 例(66.20%),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年齡段分為三組,18~54 歲組、55~79 歲組和≥80 歲,55~79 歲組貧血發生率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患者性別構成單位:例(%)
就診科室涉及臨床各科,其中血液科1 662 例(13.290%),其余科室10 844 例(86.710%)(見表2)。極重度貧血5 例(0.040%),主要分布在血液科1 例、婦科2 例、普外科1 例及消化科1 例。重度貧血438 例(3.502%),中度貧血3 283 例(26.251%),輕度貧血8 780 例(70.206%)(見表2)。
原發于血液系統疾病521 例(4.2%),前4位疾病依次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83 例(15.9%)、多發性骨髓瘤66 例(12.7%)、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56 例(10.8%)、急性白血病38 例(7.3%)。繼發于其他系統疾病9 207 例(73.6%),前5位疾病依次為甲狀腺功能減退958 例(10.4%)、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523 例(5.7%)、新生兒貧血403 例(4.4%)、慢性腎臟病腎性貧血203 例(2.2%)、消化道腫瘤104 例(1.1%)。

表2 貧血患者的就診科室
所有患者血紅蛋白平均值101.00 g/L[(87.00~109.00) g/L],其中男性97.00 g/L[(79.00~107.00) g/L],女性103.00 g/L[(91.00~110.00) 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55~79 歲組與≥80 歲組血紅蛋白平均值均低于18~54 歲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血紅蛋白平均值比較
各科室血紅蛋白平均值不同,血液科最低(83 g/L),其次是ICU(84 g/L),腎內科(93 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4)。

表4 不同科室血紅蛋白平均值比較
臨床上貧血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占66.20%,男性占33.80%,女性貧血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蚌埠市某醫院31 533 例健康體檢者中,共檢出999 例貧血患者,男性檢出率1.03%(177/17 203),女性檢出率5.74%(822/14 330),男性貧血檢出率遠遠低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5]。女性往往因月經量大、減肥節食等原因容易出現貧血[6]。結直腸肛門疾病易合并貧血,該類疾病女性是男性的2倍多[7]。
貧血可發生于各年齡段,本研究中55~79 歲組為高發人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55~79 歲組與≥80 歲組患者的血紅蛋白平均值低于18~54 歲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提示年齡越大,貧血程度越重。其原因可能為年齡大的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系統疾病,這些疾病會加重貧血。此外年齡越大的患者因為經濟、文化水平、就醫觀念等原因,往往做不到定期體檢,因此早期未能發現貧血[8]。
貧血可由各系統疾病引起,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急性貧血常表現為血壓下降、煩躁不安、脈搏細弱甚至休克等;慢性貧血往往表現為乏力、心慌、氣短、頭暈、耳鳴、皮膚黏膜蒼白、食欲不佳等[9]。貧血首診科室不一定是血液科,本研究中以血液科為首診科室的貧血患者僅占13.290%,其他主要分布于急診科、發熱門診、呼吸科、心內科、腎內科、消化科、婦產科等。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非血液科醫生對貧血患者的識別和診治能力。
本研究中血紅蛋白平均值最低的科室為血液科(83 g/L),其次是ICU(84 g/L)、腎內科(93 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極重度貧血分布在血液科、婦科、普外科、消化科。引起貧血的血液系統疾病前4位依次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異常/骨髓增殖性腫瘤、急性白血病。圍絕經期女性占婦科門診貧血患者的1/3,這跟女性特殊生理結構特點如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和體內分泌的激素水平等因素影響密切相關[10]。普外科患者貧血的常見病因為結直腸腫瘤、痔瘡[11-12]。消化科患者發生貧血往往與消化性潰瘍或消化道腫瘤有關。
目前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Jankowska等[13]研究結果顯示,約50%的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存在骨髓鐵缺乏,提示穩定性冠心病患者貧血發生風險較高。而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缺鐵發生率較高,可能與長期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等有關[14]。此外,高齡[15]、骨髓造血功能下降[16]、血紅蛋白異常[17]也是冠心病貧血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紅蛋白水平與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及死亡事件呈正相關[18],貧血患者比無貧血患者更易發生心絞痛,且用藥時間更長。
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往往合并貧血??赡芘c以下機制有關:體內產生抗紅細胞抗體,使紅細胞壽命縮短;甲狀腺激素缺乏導致骨髓發育不良而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往往食欲下降,胃酸分泌減低,膽囊收縮功能減弱,造成胃腸對鐵、葉酸及維生素B12的吸收不足,使合成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原材料不足;體內產生抗胃壁細胞抗體、抗內因子抗體,抑制葉酸及維生素B12的正常攝取;女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月經過多,長期失血及體內造血物質利用不充分[19]。
腫瘤相關性貧血(CRA)是腫瘤患者本身或者治療過程中發生的貧血[20]。2019年中國腫瘤貧血調查顯示,腫瘤患者貧血的發生率為49.24%[21]。CRA可導致放化療療效下降,對患者預后產生不利影響[22]。CRA尤以肺癌以及婦科、泌尿生殖系及胃腸道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率最高[23]。CRA的發病機制與腫瘤自身的高代謝消耗、出血、紅細胞生成素(EPO)生成相對不足、紅細胞壽命縮短、紅系祖細胞對EPO反應性減弱、鐵代謝障礙、抗腫瘤相關治療措施的實施有關。研究表明[24],CRA患者高表達骨形成蛋白6(BMP6),低表達鐵調素和可溶型鐵調素調節蛋白(s-HJV)。BMP6表達與s-HJV表達呈負相關,兩者均調節鐵調素水平,在貧血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
繼發于慢性感染、惡性腫瘤及炎癥反應的貧血稱為慢性病貧血[25]。它容易與慢性系統性疾病(如肝病、腎病及內分泌疾病)伴隨的貧血混淆。后者是由于疾病的各種癥狀(如失血、營養不良及腎功能不全)導致的貧血。慢性病貧血由炎性因子介導,直接抑制紅細胞生成,同時也抑制EPO的生成,表現為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下降,血清鐵蛋白或骨髓鐵染色鐵儲存正常或增高。慢性病貧血的治療包括:治療基礎疾?。患m正“鐵失利用”;促紅細胞生成治療;對癥支持治療[26]。
明確貧血病因對貧血的治療尤為重要。僅通過血常規很難判定貧血原因。臨床工作中,各科醫生應建議貧血患者去血液科進一步就診,完善骨髓穿刺、骨髓染色體核型、基因突變等檢查,進一步明確貧血的發病原因,從而制訂相應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