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謝璋慶,陸振,林雅琪,鄧方總,龐學豐*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11)
痛風性關節炎(GA)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甚至引起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其發病率日益增高并趨于年輕化[1-4]。目前西醫治療主要為非甾體類抗炎藥、秋水仙堿和糖皮質激素,雖能快速抗炎止痛、控制進展,但伴有胃腸道出血風險、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5-6]。萆薢滲濕湯治療GA療效顯著,安全性高。但現有研究樣本量較小,缺乏明確結論。本研究對已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Meta分析,客觀評價以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G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計算機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知網、萬方、維普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數據庫發表的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GA的中文/英文公開發表的隨機對照試驗(RCT)。中文檢索詞為萆薢滲濕湯、痛風性關節炎/痛風、隨機;英文檢索詞為bixieshenshidecoction,gouty arthritis/gout,random。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1年9月。
1.2.1 納入標準
隨機對照試驗;年齡、性別等不限,確診為GA患者;對照組采用除萆薢滲濕湯為主方以外的其他療法,試驗組采用包含萆薢滲濕湯為主方的措施;結局指標為治療GA的總有效率、血尿酸(BUA)、血沉(ESR)。
1.2.2 排除標準
會議、綜述及系統評價類文獻;重復發表;研究設計不合理;原始數據粗糙,難以進行提取分析。
按照cochrane handbook 6.1中偏倚風險評估工具對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7]。由2 名研究者獨立完成,將各自文獻質量評價分為A,B,C三級,若無法決定時由第3名研究者評價協商一致。
由2 名評價者獨立進行全文閱讀后提取資料并制作文獻特征表,內容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研究對象樣本量、干預時間、干預措施、測評指標及評價時間等。將納入研究的文獻統一療效標準:痊愈、顯效、有效、臨床控制等均視為有效。當意見不一致時,通過討論或由第3位評價者分析決定。
運用RevMan 5.4進行Meta分析,并制作森林圖。總體療效用比值比(OR)進行合并,BUA,ESR用加權均數差(WMD)作為治療效應,用Q檢驗和I2值進行異質性檢驗。當P>0.10,I2≤50%時,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50%
共納入6 篇RCTs,納入的文獻基線大致相似,證型主要為濕熱瘀阻證。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各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表1 納入文獻基本特征
納入的6 篇文獻均提到了隨機,僅1 篇[9]采用完全隨機法,評為B級,其余研究未提及具體隨機方式,評為C級。納入的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隱藏方案、盲法等;病例均無失訪或退出等情況;均不存在選擇性報告,結局數據均完整(見圖2),文獻總體質量一般。


+:低風險;-:高風險;?:未知偏倚風險
2.3.1 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總有效率的Meta分析結果
納入的6 篇[8-13]文獻均進行了總有效率評價,研究對象共764 例,其中試驗組393 例,對照組371 例。異質性檢驗結果:P=0.43,I2=0%,各研究間異質性小,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見圖3)。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3.11,95%CI(1.97~4.92),P<0.01]。

圖3 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總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2 BUA水平
納入的文獻中有5 篇[8-10,12-13]包含了結局指標BUA的改變。異質性檢驗結果:P<0.000 01,I2=92%,研究間異質性高,由于具有臨床同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見圖4)。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降低BUA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WMD=-69.47,95%CI(-97.76~-41.18),P<0.01]。

圖4 兩組患者BUA改變的Meta分析
2.3.3 ESR水平
納入文獻中有4 篇[8-10,13]包含了結局指標ESR水平的改變。異質性檢驗結果:P=0.09,I2=54%,研究間異質性高,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見圖5)。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降低ESR的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2.97,95%CI(-5.73~-0.20),P<0.01]。

圖5 兩組患者ESR水平改變的Meta分析
對納入的研究分別進行逐篇剔除、換用隨機效應模型,異質性檢驗均未明顯改變,說明本結果較為穩健可靠。
納入的文獻中有1 篇報道了無不良反應發生[9],其余均未報道是否發生不良反應。
GA屬于中醫“痹證”“痛風”“歷節”等疾病范疇,歷代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目前西藥對GA短期內抗炎止痛效果較好,但伴隨著一系列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安全性及效果欠佳[14]。萆薢滲濕湯始載于《瘍科心得集》,方中萆薢和薏苡仁利濕去濁、祛風除痹;赤苓滲濕利水、健脾和胃;梔子和牡丹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黃柏、滑石、澤瀉、通草清利濕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除痹瀉濁之效,主要用于濕熱瘀阻證的治療[15]。諸多臨床報道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GA具有顯著療效,有利于人體機體修復及提高免疫力,遠期療效佳,復發率和醫療成本低,為中醫藥治療GA提供了更多的思路[16-18]。該方可能通過降低白細胞介素(IL)-1β水平減少其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的表達,降低巨噬細胞、粒細胞的活性,同時減少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等合成IL-6,IL-8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減輕炎癥反應[19-20]。現代藥理顯示:萆薢可降低尿酸水平,具有腎臟保護作用[21-22],黃柏的抗炎作用也利于緩解GA發作時的癥狀[23-24],未來可進行相關研究以明確其作用機制。
本研究發現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GA的總有效率、降低GA患者的BUA及ESR效果優于對照組,可見萆薢滲濕湯為主方治療GA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結果需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以進一步驗證。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高質量的RCT文獻;未能分析最佳干預措施;納入研究數量<10 篇,無法排除發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