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南,童宏華
(鷹潭市人民醫院,江西 鷹潭 335000)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臨床表現為間歇性、無痛性血尿,男性的發病率為女性的4倍,長期吸煙、接觸工業化學產品為該疾病的常見誘因[1]。根據病理惡性程度,膀胱癌可分為低級別膀胱癌(低危膀胱癌)和高級別膀胱癌,其中低危膀胱癌如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通常可獲得較為理想的預后效果。目前手術切除是臨床治療低危膀胱癌的有效手段,但低危膀胱癌是惡性腫瘤,術后也可能出現復發轉移。化療是預防術后腫瘤復發轉移的有效手段,對低危膀胱癌患者術后進行即刻單次膀胱灌注化療是目前預防其復發轉移的方式之一[2],但化療藥物不同,療效也不盡相同。
吉西他濱為嘧啶類抗腫瘤藥物,抗癌譜廣,對膀胱癌具有姑息性療效;吡柔比星為半合成的蒽環類抗癌藥,能抑制腫瘤生長,具有較強的抗癌活性,兩者均是臨床常用的化療藥物,但臨床上吉西他濱和吡柔比星治療膀胱癌的療效仍具有一定爭議[3]。本研究旨在對比吉西他濱與吡柔比星術后單次即刻膀胱灌注治療低危膀胱癌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月實施膀胱癌手術后的80 例低危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齡(61.93±5.89) 歲;疾病分類:上皮性腫瘤36 例,非上皮性腫瘤4 例。觀察組中男29 例,女11 例;年齡(61.80±5.80) 歲;疾病分類:上皮性腫瘤35 例,非上皮性腫瘤5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并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經超聲檢查,患者膀胱壁表面不規整,膀胱壁層次結構中斷消失;經CT檢查,患者膀胱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內突出腫塊,腫塊形態多樣,可表現為菜花狀、乳頭狀、不規則性;血尿且不伴有尿頻、尿急、腰痛等癥狀。排除標準:存在膀胱癌家族史者;對柔紅霉素、多柔比星過敏者;曾使用足量蒽環類抗生素治療者。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單次即刻膀胱灌注化療。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取平臥截石位,消毒會陰部,后經尿道插入雙腔尿管,關閉引流袋,將灌注藥物通過尿管注入患者膀胱內,注入后插上引流袋,在灌注過程中每15~20 min更換一次體位。對照組給予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05,規格:10 mg)。將50 mg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與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待溶解后注入患者膀胱腔內,關閉導尿管,保留1~2 h后開放導尿管,將藥液排出,每周3次。觀察組給予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04,規格:1.0 g(以吉西他濱計)]。將1 g注射用鹽酸吉西他濱與50 mL的生理鹽水混合行膀胱灌注。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4 d。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顯效:化療后48 h內患者膀胱處無疼痛感,尿道無燒灼感,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化療后48 h內患者膀胱處輕微疼痛感,尿道輕微燒灼感,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消失;無效:化療后48 h內患者膀胱處有疼痛感,尿道有燒灼感,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仍然存在。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疾病復發時間、無復發生存時間。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單位:例(%)
觀察組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均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膀胱癌是指人體膀胱壁的上皮細胞發生癌變。

表2 兩組治療后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對比單位:個月
針對惡性程度較低的低危膀胱癌,通過早發現、早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效果,患者生存率較高[4]。通常情況下,低危膀胱癌的治療方案為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但該治療方式復發率較高,故膀胱癌患者在術后應及時在膀胱內灌注化療藥物,以輔助、鞏固治療效果,降低復發風險[5]。蒽環類藥物是一類來源于波賽鏈霉菌青灰變種的化療藥物,該藥物對治療腫瘤具有重要意義[6]。吡柔比星為半合成的蒽環類抗癌藥,其藥物作用機制為直接嵌入患者的DNA雙鏈,抑制其DNA聚合酶,以阻止患者核酸的合成,阻斷細胞分裂,誘使腫瘤細胞死亡[7]。本研究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均長于對照組(P<0.05),表明吉西他濱能延長低危膀胱癌患者的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胡鵬和李綱[8]對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非肌層浸潤膀胱癌患者分別使用吉西他濱與吡柔比星進行膀胱灌注化療,結果觀察組(采用吉西他濱治療)患者的復發時間長于對照組(采用吡柔比星治療),該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采用吉西他濱對低危膀胱癌患者進行膀胱灌注治療較吡柔比星具有一定優勢。這主要是因為膀胱灌注為局部用藥,吉西他濱抗腫瘤活性強,在膀胱內藥物濃度較高,與低危膀胱癌患者的膀胱壁直接接觸,將藥物局限在膀胱內,直接作用于腫瘤,可殺死患者膀胱內腫瘤細胞,對防止腫瘤向深層組織浸潤或復發具有積極意義,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9]。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吉西他濱相較于吡柔比星能更好地緩解低危膀胱癌患者膀胱處的疼痛感、尿道燒灼感和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吉西他濱為新的胞嘧啶核苷衍生物,進入人體后可被脫氧胞嘧啶激酶活化,其作用機制與阿糖胞苷抑制有關,即主要代謝物能夠在細胞內摻入DNA,作用于G1/S期;除此之外,其對核苷酸還原酶也能夠起到抑制作用,減少細胞內脫氧核苷三磷脂酸,起到抑制脫氧胞嘧啶脫氨酶、減少細胞內代謝物降解的作用[10]。通常情況下,藥物的濃度越高,其抗腫瘤的效果越好[11]。吉西他濱在血液內的藥物濃度較低,但在膀胱灌注化療治療中,藥物濃度和脂溶性較高,其局部用藥的方式能保證該藥物更容易滲入低危膀胱癌患者的腫瘤細胞,發揮抗腫瘤作用,消除其術后殘留的腫瘤細胞,對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效果明顯,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高[12]。
綜上所述,吉西他濱能更好地緩解低危膀胱癌患者膀胱處疼痛感、尿道處燒灼感和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延長其疾病復發時間和無復發生存時間,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