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王麗靜
(煙臺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6)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2019年全國標準化工作要點》中著重要求“加強標準化教育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其中詳細提出“(1)研究制定加強標準化教育培訓的政策措施,推進標準化教育培訓工作規范化、制度化。(2)實施標準化人才教育和培訓工程,加強行業、地方標準化管理人員培訓,推進標準化教育培訓教材編制和培訓點建設,建設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標準化教育培訓機構或基地。”國家標準相關培訓研究對國家標準的普及和推廣作用明顯,對加強行業質量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小微企業在我國的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企業數量方面,中小微企業占比超過90%;在就業人數方面,中小微企業占比80%;在專利方面,占比超過70%;在GDP方面,占比超過60%以上。面向小微企業進行相關培訓社會效益顯著。
電氣行業相關的國家標準達數百本,由于電氣技術發展較快,電氣行業國家標準修訂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從“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標準公告來看,僅2018年1年就有17個公告之多,其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2018年第17號》為例,共發布國家標準657本,其中更新的國家標準211本,新發布的國家標準446本;17號公告中涉及電氣行業的國家標準共38本,其中更新的國家標準14本,新發布的國家標準24本。涉及風力發電、母線導線、低壓配電柜、高壓設備等方向,各方向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國家標準影響著電氣行業的各個方向。

圖1 17號公告中涉及電氣行業國家標準中各方向所占的比例
伴隨電氣行業的迅猛發展,國家標準修訂速度非常之快,新標準不斷發布,舊標準也在不斷更新。然而電氣行業中小微企業的自身培訓能力嚴重不足,社會上又缺少針對小微企業的國標標準培訓包服務。面向小微電氣企業的國家標準培訓包的開發就顯得迫在眉睫,本課題就是這種培訓包開發的研究,實際意義重大。
國內關于培訓包的開發研究并不多,在中國知網上以“培訓包開發”為主題進行搜索,共有61條搜索結果,培訓內容絕大多數集中在職業培訓包,例如維修電工、會計師等職業,天津在全國各省市的研究中走在前列。關于面向小微電氣企業的國家標準培訓包開發相對缺少,由于涉及規范種類多、涉及方向多等特點,這種培訓包的開發難度較大,需要結合社會資源,合理規化。
國外在職業培訓包開發方面的研究早已開始,其中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等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走在前列。日本與德國重視國家標準的培訓研究,在職業教育期間就會涉及標準教育的相關內容,走上職業崗位后,也會進行國家標準的相關培訓。
本論文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方面,加強國家標準在行業的規范作用,本研究培訓包的開發能夠促進國家標準在小微企業的普及,進而加強國家標準的規范作用。另一方面,本研究能夠增強小微企業的創新和生存能力,國家標準的每次修訂,給小微企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會帶來機遇,越早的適應標準就越能抓住商機。例如,國家行業標準《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242-2011)在2012年4月1日正式實施,更新標準中新增的條目(第6.3.2條)中明確規定“每套住宅應設置自恢復式過、欠電壓保護電器”,那么在2012年4月1日之后的新建住宅中必須設置自恢復過、欠電壓保護電器。煙臺某電器公司(小微企業)經過相關培訓,在標準修訂后迅速做出反應,生產出滿足要求的自復式過欠電壓保護器,較施耐德等國際大品牌更快的推向市場,搶占商業先機,迎來了企業發展的一次高潮,這樣類似的商業案例還有很多。
本論文綜合考慮,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
(1)對培訓組織與社會資源(高校、行業協會)合作方式進行研究,一方面,研究與高校教育資源合作方式,例如校企合作、共建標準培訓委員會等方式。另一方面,研究與行業協會(企業聯盟)合作的培訓方式,最大程度的利用社會資源。(2)對培訓資源庫的建設進行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對涉及電氣行業的國家標準進行整理分類,分析研究,初步估計達上百本,條文數目上萬條。另一方面,深入企業一線,針對小微電氣企業的培訓能力、員工學歷、對企業急需的培訓內容進行調研分析。(3)對線上線下相配合的培訓方式進行研究。如何實現培訓資源線上和線下針對性互補,運用信息技術建設線上課程資源,例如:移動客戶端APP、微信公眾號、慕課等方式。(4)對培訓包的效果反饋模式進行研究,從調查問卷、座談會、電話回訪等方式進行考慮,并建立培訓檔案,對企業的培訓效果進行跟蹤。
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難點,面對這些困難進行了針對性的工作,總結如下。
對工程經驗與培訓教育經驗融合方式進行研究,主要從培訓師資建設,培訓課程資源建設,培訓方式等方面考慮,融合度越高,培訓滿意度越高。
課程資源建設,難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針對國家標準培訓包的課程建設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同于其他執業資格培訓,該培訓包涉及的國家標準達數百本,條文數目數萬條。如何進行整理和解析是一個專業而又繁重的任務。另一方面,深入企業一線,如何將典型的工程案例提煉成培訓項目,這既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教育經驗。
運用新技術手段建設線下課程資源,例如:移動客戶端APP、微課、慕課、微信公眾號等手段,以學員用最熟悉、最便捷的方式學習為目標。
本論文的實踐主要分為以下五個方面: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培訓資源建設、與現有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的配合、線上和線下培訓資源的配合、效果反饋等方面,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思路圖
合理利用社會資源。由于小微企業自身培訓能力有限,如何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培訓是需要研究的。研究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對培訓與高校教育資源合作方式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將高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實戰工程經驗相結合,例如:建立專家委員會、建設校企合作平臺等方式,將人才資源、課程資源整合,實現強強聯合。另一方面,對培訓與行業協會(企業聯盟)合作方式進行研究。依靠行業協會(企業聯盟),最大程度的利用現有行業專家資源。發揮行業自身的能動作用,為自身制定高效率培訓方案。爭取政府對培訓服務在政策上的支持,培訓服務的目的也是服務企業、回饋行業。
電氣行業國家標準培訓資源庫建設。研究主要由以下五方面組成,首先,電氣行業的國家標準培訓資源庫建設,依托由行業專家和高校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涉及電氣行業的國家標準進行梳理,研究的重點是剛修訂的國家標準。這是一個工作量巨大且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即懂專業又懂培訓的團隊。其次,深入生產一線,開發培訓項目,國家標準培訓包可借鑒的培訓課程非常少,課題組成員深入企業一線,針對工典型程案例涉及的國家標準進行調研,將企業中涉及到的典型案例進行搜集和研討,最終提煉成培訓案例。然后,對培訓內容進行細化分類,培訓內容可以按照職業資格考試和電氣行業分類分成若干系列,例如可以設置成供配電、發輸變電、安全員、新能源、電氣職業資格認證等不同方向,使培訓具備更強針對性,提升培訓效率。最后,培訓師資建設,由行業專家和高校教授共同建設培訓團隊,通過研討會,企業調研等方式,取長補短,再依據培訓內容分項進行專項師資建設。與現有職業培訓配合。電氣行業內的培訓有多種,例如電工資格認證培訓和特種作業操作證(電工作業)認證培訓等,這些培訓內容有大量的國家標準、行業規范等內容,如何與本培訓相互配合也是本課題的一項研究內容。研究的最終目是實現這些培訓優勢互補,避免資源重復消耗。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線上采取講座、小組討論問答等方式,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注重培訓效果。線下采用微信公眾號、移動APP、培訓網站的渠道,公眾號定期發布發布視培訓內容,對培訓的難點重點進行詳解。利用培訓官網發布培訓相關視頻,注重培訓效率。
研究培訓效果反饋模式,建立企業培訓檔案。對企業的培訓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培訓效果進行跟蹤。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企業進行滿意度調查,對不滿意內容進行針對性的整改。
國家標準的普及和貫徹對行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國家標準培訓包開發有利于國家標準在企業的普及和貫徹。由于小微企業的規模有限,小微企業中自身的培訓能力有限,國家標準相關培訓是小微企業迫切需要的,研究的實際意義重大。本論文的國家標準培訓包開發研究,思路清晰,可操作性高。
針對小微企業的自我培訓能力薄弱,國家標準自我學習能力差的痛點,創新的提出面向小微企業的國家標準培訓包的開發研究。創建與高校、行業協會(企業聯盟)合作開發培訓包的模式,把企業的工程經驗與高校的教育資源相結合,共同制定培訓方案、共同建設線上的課程資源,最大程度的利用社會資源。培訓資源采用線下與線上互補的方式,提高培訓效率。創建企業培訓檔案方式,對企業的培訓情況進行跟蹤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