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諶

我差不多是在七八歲的時候學會了游泳。其實,在那之前,每年夏天我都會跟著爸媽去游泳,但不會。爸媽也曾試圖教我游泳,但每次都因為我緊抱著游泳圈拼死不撒手,最終不了了之。
事情的改變發生在一次我和表弟去游泳時。他爸爸,也就是我的姨父,教我游泳時就沒那么客氣了。他不僅直接沒收了我的游泳圈,還擺出了一副非常兇的樣子逼我往水里鉆。我沒辦法撒嬌或者耍賴,只能硬著頭皮、強忍著淚水服從命令。可是,在嗆了幾口水之后,我莫名其妙地在水里浮了起來。那次之后,我再也沒有用過游泳圈,在水里也絲毫沒有了恐懼感。
成年之后,我試圖教一些朋友游泳,但幾乎都沒有成功過。他們總會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說自己非常怕水。如果他們主觀上不愿意逼自己一下,我怎么做都是徒勞的。
說白了,他們并沒有真的下定決心要游泳,也不打算離開自己的舒適圈。他們來找我。僅僅是把一個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拋給了我,期待我能提供一條低成本又高效的途徑,讓他們迅速獲得這項技能。
誰都知道人有無限的潛力,可以通過努力做到自己之前無法想象的事情。但是除了恒心,人更缺乏的往往是立即去做的決心和動機。
從小我就是一個容易怯場的人,因為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所以十分害怕別人的眼光與評價。上幼兒園的時候,但凡有表演我都躲得遠遠的。上小學以后一在人多的場合說話,我就會手心冒汗、心跳加快,更不用說唱歌、演講這種光是想一想就讓我快要暈倒的事情了。
上高中以后,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有點瞧不起這樣的自己了。于是,我開始逼自己去做一些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高中軍訓的時候,我主動在很多人面前唱歌,甚至報名參加文藝會演主持人的選拔。這是我第一次試圖去突破自己的舒適圈,我被選中了。
我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沒關系的,扔掉游泳圈還有可能被淹死,在大家面前講話至少不會有生命危險。”后來我發現,這一切遠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可怕。當我最終站上臺上的時候,雖然真的非常緊張,但好在不是只有我一個主持人,整個過程還算順利。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臺。
我沒有滿足于此,不久后,我報名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原創音樂比賽,但是很糟糕。有趣的是,當我經歷過這次堪稱跌入谷底的糟糕表演后,心情反而輕松了不少。因為我知道,該丟的臉已經丟完了,以后不可能比這次更糟糕了。于是,經過一年的練習、準備以及很多次小規模的表演,高二時,我和一個學長一起參加“校園十佳歌手”比賽,最終獲得了第五名。
上了大學,怯場就再也不是我的心病了。我不僅再次獲得“校園十佳歌手”的榮譽,還組了樂隊,參加了很多次演出。我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成熟,還結識了許多好朋友。
畢業之后,我在全國各地的書店與大學里進行過很多次表演與簽售。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某個大學做活動時,臨上場前半個小時我才被告知那天的活動內容是演講。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我一個人即興演講了一個多小時。
那天從臺上下來后,我感慨萬分。倒不是覺得自己講得有多好,而是在那一刻我忽然回憶起當年的自己。在這個漫長的成長過程中,我所經歷的尷尬、挫敗甚至痛苦,真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證明:任何你以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心理上無法戰勝的恐懼,都是能夠實現和戰勝的,關鍵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邁出那一步,哪怕需要逼自己一下。
所謂的激發潛力、掌握厲害的技能,說到底,在一開始都僅僅是簡單地去做,把“這事兒不可能”的想法丟掉。一個人的潛力有多大,得問問自己對一件事的渴望有多強烈。踏出離開舒適圈的第一步,試著去做,大膽而坦然地去失敗,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真的沒你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
(楊子江摘自《一個人就足夠》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