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者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簡稱“深度融合”)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一線教師則在日常教學中踐行“深度融合”。“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是一線教師踐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文章從“深度融合”的含義概述入手,結合高中化學“部優課”的融合特點,對如何深入推進“深度融合”提出建議。
[關鍵詞]深度融合;信息技術;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5-0063-03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技〔2012〕5號)提出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簡稱“深度融合”)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標[1]。各級各類研究者也對“深度融合”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推廣。《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提出“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2]。2019年、2020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通知提出“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創新”[3]“持續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深入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4]。可見,“深度融合”已是普遍要求,需要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深入貫徹落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是踐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筆者近幾年與多地、多校的化學教師就“深度融合”問題進行了聽、評課和研討交流活動。同時,筆者還通過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觀看了2019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高中化學的全部魯科版教材和部分人教版、滬教版教材的“部優課”視頻,切身感受了最有“融合”味的一線教學。現就“深度融合”教學談一些思考。
一、“深度融合”的含義概述
對于“深度融合”,北京電化教育館的潘克明認為其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主動樹立信息技術意識,還要將信息技術作為內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入課程及學科教學之中,進一步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實現教與學方式的改變,進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一種理論與實踐[5]。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樹立信息技術意識是“深度融合”的基礎;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的基本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是“深度融合”的關鍵;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深度融合”的目標。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則認為,“深度融合”是指在學科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創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凸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理念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的應用,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促進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6]。可見,創造支持真實情境的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多重交互、資源共享等的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深度融合教學的基礎;落實“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學方式是深度融合教學的關鍵;促進課堂教學結構根本性變革是深度融合教學的目標。
近幾年筆者與不同地域、不同學校的教師有過較為深入的交流。一些教師認為,“深度融合”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內容、資源、方法、手段等基本要素有機融合于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交流創新、綜合應用等能力的提高及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對于什么是“深度融合”,盡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總體上大同小異。總之,“深度融合”不是用信息技術強化傳統教學,也不是在教學中簡單地應用信息技術,而是將信息技術滲透于“自主、探究、合作”教學的每個環節,以優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資源,轉變教學方式,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這一目標。
二、高中化學“部優課”的融合特點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已開展了五六年,誕生了許多不同級別的優課,因為活動有關于“深度融合”方面的要求,所以該活動中的優課最能反映一線教師對“深度融合”的落實情況。2019年高中化學“部優課”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在技術應用層面,所有“部優課”均展現了對PPT的熟練應用,情境視頻導課比較普遍,希沃白板及其資源的應用、微課的應用、數字手持技術的應用、虛擬實驗室軟件和智慧課堂終端的使用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如福建省永安第一中學的黃華文老師引導學生使用虛擬實驗室軟件進行實驗設計及模擬;福建省廈門第六中學的王延老師播放“魚浮靈”增氧視頻,利用壓力傳感器進行氧含量的定量測定;等等。上述“部優課”反映出,要上好“深度融合”課,對信息技術軟硬件的熟練及靈活應用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年輕教師比較有優勢。當然,也有部分“部優課”在技術應用層面比較傳統和單一,仍停留在使用PPT和播放視頻等常規的多媒體技術層面。“活到老,學到老”,面對信息化時代帶來的巨大變革,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成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誰還能一勞永逸呢?這就需要全體教師主動學習新技能,運用新技術,并努力實現運用的創新。
在教學理念層面,大多數課程都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設、啟發思考,倡導自主探究、協作學習,通過一系列探究幫助學生建構思維模型并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情境—模型”雙向建構理念。這使得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得到較好的落實。如王延老師從“魚浮靈”增氧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探究“魚浮靈”的增氧原理,即碳酸鈉催化過氧化氫分解,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氧含量的測定,同時還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比較不同條件對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效果。教學中有研討交流、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學生的主動參與及相互協作意識強,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又如黃華文老師從電影《我不是藥神》出發,基于實驗室制氯氣的原理,提出“氯化鐵晶體和二氧化錳加熱能否制備氯氣”的問題,并借助虛擬實驗和學生實驗,引導學生按照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完成實驗設計、實驗優化、方案形成、實驗驗證等一系列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信息技術應用嫻熟,信息反饋量大,自主合作性強,真正實現了從研究者的視角建構綜合實驗思維模型的目標。
總體而言,高中化學“部優課”較完美地體現了“深度融合”的理念,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的教學環境、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要素的融合較為緊密、自然,這優化了教學要素的結構及功能,使課堂教學結構有了較大的變革,以及“教、學、評”的一致性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可見,“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是學校展示“深度融合”成果的重要窗口,學校要堅持以應用為導向、以資源為紐帶、以融合為中心,引導教師積極投身“深度融合”的實踐,推動“深度融合”理念的深入貫徹,實現化學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7]。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
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視角來看,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應體現為以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培養為載體,全面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以及立德樹人的目標。高中化學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踐行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是一線化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與多地、多校的高中化學教師的交流、研討,筆者發現“深度融合”還沒有在一線教學中得到普遍落實,特別是主動融合的教師不多,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待提高。
(一)怎樣的融合才算是好的、深度的融合
目前,各校的信息技術硬件建設都在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但是如果信息技術的應用僅僅停留在為學科教學帶來海量信息的層面,那這樣的融合便是淺層的;只有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展現學科知識的傳遞,積極推動核心素養發展的融合才是有深度的[8]。因此,筆者對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解是,融合強調的是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有機融合、和諧統一,不在于信息技術運用次數的多少,也不在于信息技術運用時間的長短,不論在課堂的哪個環節運用信息技術,只要能實施“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學,達到優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核心素養和變革教學方式的目的,那就是實現了“深度融合”。如實驗設計及探究課堂上,在無法或不便實際操作時,可以引入虛擬實驗,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增強視覺體驗,豐富認知方式;試卷講評課上,可以引入大數據教研平臺,依托平臺的統計及推送服務,實現大數據智慧教學;引入手持傳感技術解決實驗中的定量測定及數據實時傳輸問題,以提高數據的應用效率;結合線上課程強大的共享優勢,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教學效率;等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應建立在新型教學方式上,并與新型教學方式實現有機融合,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一線化學教師如何主動實現自我提升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巨大變革,作為一線化學教師,應積極更新理念,主動學習新技術,積極踐行新方法,在互聯網思維的導引下,在“深度融合”實踐中實現自我蛻變和自我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努力。
1.轉變教學理念,主動踐行“深度融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會有先進的教學實踐。既然“深度融合”倡導教與學方式的創新和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那么教師首先要主動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積極投身“深度融合”的實踐中。教師平時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上關注最新發展動態,閱讀經驗實操型文獻,參與各類圈群的經驗交流和觀看“一師一優課”的省級、部級優課等方式,實現自我充電、自我改變和自我提升。如2020年初,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大爆發,全國各地的學校普遍采用線上授課,大部分教師主動探索線上教學,有效地促進了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
2.多學多試多用,不讓設備閑置
“深度融合”的落實關鍵在于教師主動進行實踐,但由于部分教師理念未徹底改變和技術培訓不到位等諸多原因,一些學校信息技術硬件的使用頻率或利用率并沒有達到理想高度。要突破這些瓶頸,需要教師主動對新的信息技術設備多學、多試和多用,在不斷使用的過程中實現“深度融合”。教師可以通過下載和收藏軟件平臺、挖掘“班班通”功能和在教學中主動試一試等途徑,最大限度地發揮設備的各項功能,促進自身“深度融合”理念的不斷更新和技術應用的不斷精進。如筆者所在學校2019年建設了智慧課堂錄播教室和大數據教研中心,在校教師可以依托大數據進行教學。學校通過多種途徑鼓勵教師多學、多試、多用,使設備的功能得到充分挖掘,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發揮。
3.發揮團隊力量,創建校本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一些教師感到難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這就需要發揮備課組、教研組的團隊力量,通過共同交流、互教互學等形式,實現團隊成員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整體躍升。同時,還需要依托團隊力量,創建校本資源。如在“互聯網+”時代,依托互聯網強大的共享功能,微課正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它不僅使化學問題變得生動、有趣,還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因而在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9]。各校的生源情況、教學特色各有不同,因此教學資源(如微課)應區分為公共資源和校本特色資源。各校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發校本特色資源,供本校教師教學時使用。
綜上,信息技術與高中化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推廣,既需要強大的硬件支撐,又需要教師更新理念,還需要良好的融合教學氛圍。隨著新技術、新理念的不斷出現,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今后,筆者將借助高中化學市級名師工作室的示范和引領,引導各校化學教師結合本校的特點進行教學展示和交流,從而促進本市化學教師進一步落實“深度融合”。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21-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25)[2021-06-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福建省教育廳.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19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通知[EB/OL].(2019-03-15)[2021-06-02].http://jyt.fujian.gov.cn/xxgk/zywj/201903/t20190315_4829621.htm.
[4]? 福建省教育廳. 福建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2020年“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通知[EB/OL].(2020-09-22)[2021-06-02].http://jyt.fujian.gov.cn/xxgk/zywj/202009/t20200922_5391190.htm.
[5]? 潘克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5(Z2):4-8,13.
[6]?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與實現方法[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8(2):17-20.
[7]? 吳剛.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探索與實踐:以重慶市北碚區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8(1):63-66.
[8]? 向夢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邏輯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9]? 李似麒.從模型建構視角談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5):110-111,114.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