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影
摘要: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呈現出多維度的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具有多重內涵,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日益凸顯,生態危機所引發的人類生存危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為此,深思馬克思的自然概念,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尋找啟示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馬克思;自然概念;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對自然概念的認識過程
從馬克思的經典文本出發,我們發現馬克思關于自然概念的出場經歷了一次思想的自我大蛻變,這大致可以展示為一個清晰的邏輯三段式:從黑格爾的觀念邏輯階段發展為費爾巴哈的人本學邏輯階段直至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邏輯階段。這一過程的邏輯進展和現實觀照,實際上遵循并符合馬克思自然概念形成、發展的內在矛盾規律和馬克思自身的社會實踐的。[1]
第一階段是黑格爾式的觀念論思辨邏輯階段,主要體現在馬克思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和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在這時,馬克思對自然的認識處于黑格爾的觀念思辨邏輯階段,認為自然是一種強有力的現實力量,是表征對象的客體性和外部自然物質對人類主體的限定性,人的本質就是超越這種限定性,實現人類主體的自我選擇和創造性。有書提到,馬克思雖然已經理解到“在自然面前,人的活動必須以承認自然的客觀實在性為前提,而且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辯證性原理。但是他當時在思維方式上受到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的影響,其思想還是唯心的、思辨的。”[2]這一階段的自然概念深受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絕對精神創化自然的影響,但是也已經能夠從人的主體能動性來思考問題了。
第二階段主要體現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這個階段對于自然概念的理解與之前相比產生了變化,他已經糾正了黑格爾關于自然界是絕對觀念外化即作為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環節,實際上這里的自然已經是與人的本質的感性存在相一致的“人化自然”,雖然明顯還存在著自然人本主義者費爾巴哈的影響,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直接的自然存在、人的直接的自然對象,這也說明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費爾巴哈自然觀的形而上學性和直觀性缺陷。
第三階段主要體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在這里認為自然界是隨著人類實踐和歷史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相比于費爾巴哈無歷史的自然,最終陷入歷史唯心主義,他真正克服了費爾巴哈不懂得實踐在自然界變化的地位。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發展了《提綱》中的思想,確立了以社會實踐為中介的自然觀?!斑@種既唯物而又歷史的自然觀的出現,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盵3]
二、馬克思自然概念的多重維度
馬克思的自然觀并沒有像其社會歷史觀那樣形 成了比較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然而呈現在馬克思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哲學中的實踐活動特別是以生產勞動為媒介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建立了科學的自然觀。馬克思的自然觀是自然主義-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的 “三位一體”的科學理論。早在1844年馬克思就說過:“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 ”[4]一部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發展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5]“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根本解決 ”[6]最終還是要求助于共產主義制度。因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 ”[7]??梢婑R克思自然觀蘊含了物質本體的自然觀、實踐人化的自然觀、社會歷史的自然觀是多維視角下的自然觀。[8]
(一)物質自然
首先,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物質本體的自然觀。自然觀上,馬克思多次申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立場,“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盵9]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是從自然界中逐漸派生出來的,是自然界不同形式的表現而已。當然,馬克思不是僅僅從唯物性和總體性角度對自然觀進行研究,而是把辯證法應用到對自然界的探索中,揭示了自然界辯證發展的圖景,結束了西方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自然觀本體論與辯證法長期分離的局面,這是馬克思自然觀獨到新穎之處。[10]
(二)人化自然
由于通過生產,人與自然建立了某種相互規定的統一性關系,這樣,人的生產便成了“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人所創造的產品,人所積累的財產便成了“外化勞動的產物”。這樣,勞動外化的實現——財產,便成了工人與體現自身外在關系的自然界之間相互建立起的對象性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11]在生產活動中,人不僅生產出人與自然的相互規定的統一性關系,而且同時也生產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規定的統一性關系。因為,由于勞動本身的外在化的異化,工人在同一個生產活動過程之中也生產出了特定的生產關系,也生產出了資本家,并使這種特定的生產關系和資本家成為控制和影響生產過程的對立性因素。[12]這樣,在人的勞動實踐中,人同自然的關系和人同人的關系便統一了起來。而達到這種統一的存在形式便是人的社會,便是自然的全新形態——人化自然。并且,這個自然界不僅是由人在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生產出來的自然界,而且還是人生活、活動于其中的現實的自然界。[13]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才強調說,人所創造的整個工業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并把通過人的工業活動而建立起來的自然界看成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14]因此說,馬克思所說的自然也有人化自然的維度。
(三)社會自然
施密特說:“馬克思的自然觀與其他各種自然觀的區別,首先在于他的社會歷史的特征。”[15]因為,馬克思十分注意從社會歷史的維度去認識、理解自然,把自然界看作是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生成的現實的自然界。得出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的結論。[16]當然,馬克思不僅在一般意義上論證了自然與歷史、自然史與人類史的相互關系,而且進一步分析了不同自然觀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分析了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的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人們自然觀的差異。例如,原始的、封閉的、狹隘的社會關系,決定了人們的自然觀必然帶有自然崇拜的痕跡。資本主義社會對純粹經濟利益的追逐, 漠視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馬克思認為,解決人與自然的異化問題,要從改造社會入手,從社會根源上鏟除導致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社會因素,強調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才能真正解決,自然主義與人道主義才能達到本質上的和諧。
三、馬克思自然概念的現實意義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對外在自然的承認,有助于告誡我們不要走入完全以人類中心的極度自私,自然對于人類具有先在性,人類所需的一切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取之于自然,因此人類必須尊重和善待自然。正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英國牛津布魯克斯大學教授佩珀所說,人類不可能不是人類中心論的,因為人類只能從人類意識的視角去觀察自然。[17]換句話說,人類只可能基于人類自身的利益來思考和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講,生態中心主義因為忽視了人類本身的利益,反而無法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強人類中心主義又會因為僅僅關注人類自身的利益,而缺乏對自然的敬畏和保護,最終因損害自然而損害人類自身的利益。因此,人類不能持有生態中心主義,但也不能持有強人類中心主義,而是要堅持一種既基于人類自身的利益,又保有對自然之敬畏的弱人類中心主義,來思考和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對此,馬克思恩格斯對外在自然的承認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對人化自然的強調,有助于告誡我們重視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并在這種內在關系中建設和發展社會,保護和完善自然。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意味著,一方面,從靜態上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自然是人的無機身體,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從動態上看,現實的自然是人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實踐活動必然導致自然的變化,而現實的自然又是人實踐活動的基礎和前提,自然的變化必然影響人的實踐活動及人本身的存在和發展。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一種觀點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并將其內化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那么,我們就會以關心自我的方式,真切地關注自然的存在狀況,就會在建設和發展社會的過程中,真正自覺地謀求自然的保護和完善。
最后,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理應包括著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到中國,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否走生態文明的道路,是判斷我們是否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標尺。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相較資本主義制度在應對生態問題上更有優勢,然而從現實國情來看,仍存在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惡化等狀況,這時更需要以馬克思理論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挺.自然支配的揚棄:回到馬克思的自然概念——馬克思自然概念的主體性邏輯和思想史意義[J].理論與改革,2014(06):22-24.
[2] 黃楠森等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 2 卷[M].北京:北京 出版社,1996.47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67.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95.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20.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120.
[7] 王丹.馬克思多維自然觀的生態意蘊[J].甘肅社會科學,2008(04):181-184.
[8] 馬克思.1844 年哲學政治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9] 馮飛龍.馬克思的多維自然觀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J].求實,2009(10):12-15.
[10]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11] 鄔焜.馬克思恩格斯對自然概念的多維綜合的全息性認識[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32(04):121-126.
[12] 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5.85.
[13] 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3.
[14] 馬克思.1844 年哲學政治經濟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
[15] 戴維·佩珀.生態社會主義: 從深生態學到社會正義[M].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373.
[16] 田世錠.為什么要從“深生態學”轉向“社會正義”?——戴 維·佩珀的環境正義觀論析[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5(2):235-241.
[17] 田世錠.馬克思恩格斯自然概念的雙重意涵及其現實意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0,36(08):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