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旖旎
3月11日,為期8天的全國兩會正式閉幕。兩會結束后,市場會伴隨著兩會釋放的關鍵信息而有所變化嗎?后續的投資機會和板塊機遇又在哪里呢?
我們先來對今年兩會做一個總結。兩大關鍵詞,一增一減。從報告全文釋放的信號來看,2022年中國經濟將實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之勢,穩增長的動能將逐步釋放,全年經濟增速前低后高,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社融將實現逐步反轉,新老基建將在上半年展現出強有力的反彈之勢,政策發力點將圍繞高質量投資,深化創新驅動,提振內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注重綠色低碳發展,防范金融風險展開。經濟增速的目標水平,決定著宏觀政策調控的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法》中給出的中國央行兩大目標: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2022年GDP增長目標為5.5%左右,展現出經濟更為積極的穩中求進之勢。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全年經濟增速實現2.2%,創歷史新低,在低基數的影響,以及經濟平穩復蘇下,2021年經濟實現8.1%的高增長,遠超2021年經濟增速6%的目標值。但進入2022年,經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此三重壓力的形成,既有外因(發達經濟體超寬松貨幣政策、國際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也有內因(多行業政策改革調整、能耗雙控等),并且相互為因,相互影響。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預期轉弱。應對當前三重壓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報告中提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并同近兩年平均經濟增速以及‘十四五’規劃目標要求相銜接。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同時,預計全年推進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進一步減壓各類證明,減少企業生產成本。
這些信息對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縱然在經濟下行壓力,國際局勢突變等復雜背景下,兩會釋放的關鍵信息彰顯了國家的信心和決心,也給了投資者很大信心。多方觀點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奠定了穩增長的主基調,政策也偏寬松。投資市場預期穩中求進,整體系統性風險不大。
從板塊看,隨著穩增長腳步的加快,與其相關的領域,如能源、新基建,雙碳、農業等行業政策將逐步落地。再來看房地產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將繼續落實,著重要求“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這或將帶來后續地產行業積極的變化。
報告也強調了大力扶持“專精特新”企業及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這意味著數字經濟有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數據和算力將是重要基礎,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全面啟動,預計到2023年底,全國數據中心機架規模年均增速預計保持在20%左右。相關領域長期受益的可能性也較大。此外,隨著疫情的逐步緩解,生產生活有序恢復。消費板塊如餐飲、旅游、航空等也將有反彈機會,值得關注。
從2018年開始,實現目標的過程愈發顯得曲折和糾結。在目前私人部門投資信心不足,地產等傳統穩增長行業又難有大作為的前提下,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力量的基建領域應發揮重任。諾亞研究認為,基建的作用可能是脈沖式、前置式的,主要發力點可能在上半年。而在基建重點發力所爭取到的上半年珍貴的窗口期中,遏制地產下行是重中之重。
穩地產投資第一步則是穩銷售,結合各地促銷手段來看,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因城施策的靈活度也將進一步提高,也對制造業投資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這樣一來,消費也將在由“基建拉”到“地產穩”的過程中逐漸修復,進而更好地形成合力保障全年經濟目標達成的閉環。
總體來說,兩會總基調還是相當明確的,從長期看,政策空間還有很大,目前通脹環境也在可控范圍,傳統產業面臨變革、轉型、升級的挑戰,新興產業在摸索中努力抓住歷史級重大機遇,因此請務必重視長期行情。從短期看,顯然美林時鐘仍然處在滯漲期,短期壓力還是不能忽略的。不過以今年的經濟目標為標尺,在國內物價不出現極端狀況的前提下,年內還是有望看到經濟復蘇的跡象。對于投資者而言,客觀審視經濟環境,是一項修煉。
今年的疫情對于消費和生產的干擾以及地緣政治對于大宗商品價格的擾動也讓道路更添曲折。因此,穩增長目標能夠達成的大前提下,資產配置端應做好防守應對,并加緊布局多策略配置。道路是曲折的,但未來是光明的!在國家穩增長政策合力下,我們有信心,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