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日前發布的《騰訊2022新職業教育洞察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國內新職業教育行業的學員體量達到了3億人,預計未來一年學員規模可增至近4億人。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新職業教育的“學堂”,是民眾對提高工作與生活期望值或者幸福度的行為表達,背后延伸出的是一個又一個拓展與優化人力資源的商業賽道。
新職業教育當然是相對于傳統的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而言的。互聯網技術讓職業教育從線下遷移到線上,并產生了線上線下融合的OMO(Online-Merge-Offline)商業模式,而且移動互聯也完全解決或者說滿足了受眾碎片化學習時間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撕破了學習的空間壁壘與界域,也極大提升了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度,從而讓更多的人獲得了學習的機會。不僅如此,云計算技術使得教學資源的空間存儲無所不在,進而賦予了用戶隨時隨地獲取所需時前所未有的迅疾與便捷愉悅感,與此同時,VR、AR等虛擬技術構造出虛擬化的學習場景,幫助學員獲得學練一體化的真實體驗,甚至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陪學與陪練更可讓整個學習過程擺脫枯燥而變得生動有趣。因此,除了具備傳統職業教育的線下授課、集中講授等特點外,新職業教育還打上了線上化、碎片化、場景化和娛樂化的鮮明符號。
新技術對職業教育的顛覆性改變不僅僅體現在學習者的收獲與體驗之上,對于職業教育機構的再造性以及數字化賦能所抵達的成效更是不可估量。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受眾進行精準畫像,捕捉到差異化學習訴求的同時更能發現受教育者的學習痛點,進而在課程內容、授課方式以及師資配置等方面做出及時性調整與針對性優化,從而打造出千人千面的教學效果,宏觀上提高了教育資源的供給效率,微觀上則實現了用戶需求的定點交付,教育對于學習者的黏性因此大大提高。另外,從APP到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再到抖音與字節小程序等,這些嫁接便捷、成本低廉的新技術傳播工具更為新職業教育的信息散點發射搭建了色彩繽紛的平臺,也為職教機構開辟了以內容引導社交裂變和積累疊加流量的營銷路徑,至于直播、音視頻、圖文、專欄、訓練營、打卡等工具更可以讓學習內容的推送與交付盡顯萬般風情。
無疑,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5后和00后更容易接受與喜歡線上教育,因此《白皮書》指出35歲以下年輕人是新職業教育的主力人群,占比高達79%。這類年齡的人群要么是正在求職的大學畢業生,要么是創業不久的私營企業主,或者是朝著研究生、公務員以及各種職業資格奔去的趕考人群,此外還有準備跳槽重新謀職的向上青年,因此,如同傳統職業教育一樣,通過受訓謀求工作機會與提升職場技能依然是新職業教育下學員的最主要訴求。不過,新職教卻不再只是年輕人的專屬,《白皮書》據此指出都市白領已成為參加職業教育的主力人群,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皆是職場中堅,不僅把持要職而且薪酬不菲,自然也就不是為了飯碗而學習,反而是希望通過學習實現對職業生涯的鞏固抑或是某種情趣的獲取;另外,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銀發一族也是新職教的積極參與者,其參訓學習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興趣驅動。
看得出,相比于傳統職業教育,新職業教育的視域更為廣大宏觀,不僅參與人群寬泛,學員種類完全擴展至全年齡段,而且學習需求更趨多元,其中既有養家糊口和謀職賺錢的動機使然,更有基于興趣培養與情操陶冶的目標追求,相應地,圍繞著“職場”和“興趣”兩大核心學習需求而展開,職業教育不再僅以滿足考證、應試等剛需為邏輯終點,而是開始關注對受眾工作硬實力與生活軟能力的延展性給予和動態性提升,教育與學習的生命周期大大拉長,同時相比于傳統職業教育著重于群體性理論知識的積累,新職業教育更側重個性化的實踐技能與生活興趣的創新發動。
動態上看,新職業教育學員規模一年之內凈增一億人只是一個籠統概念,稍微對每條賽道進行分解,便可從中更清晰地發現活躍與亢奮的商機。按照權威數據,2022年公務員考培市場產量將突破200億元人民幣,同期考研培訓將達到64億元人民幣,2023年有望突破100億元人民幣,另外,2022年金融財會考證市場規模將達到304億元人民幣,2023年有望突破360億元人民幣,而教師招考培訓市場產出在2022年可達320億元人民幣,2023年將突破340億元人民幣。當然,以上還僅是職業類教育,如果加上興趣類培訓,市場規模將變得更為可觀。以老年職教為例,包括遠程教育在內的國內7.6萬余所老年大學共有學員1.3萬余人,僅占老年人口的5%,增量延伸空間巨大。因此,根據《2022中國職業教育行業報告》預測,今年我國新職業教育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到2024年可達到1.2萬億元人民幣。
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升級無疑是新職業教育步入穩定增長軌道的直接源動能。一方面諸如批發零售業、制造業、建筑業等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增速放緩,勞動力供給過剩,行業從業者的失業概率增升,需要通過增加與提升職業技能來穩定現有工作與獲取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技能型人才嚴重不足,2億多的技能勞動者僅滿足了26%的就業總量,余下高達七成之多的就業市場有待填補,從而為更多人通過參與職業教育并破解自身就業難題帶去了希望;不僅如此,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科技產業可以匹配的人才更是奇缺,其中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達950萬,物聯網行業人才需求缺口更是超過1600萬人,巨大用人缺口無疑產生了巨量職業教育培訓需求,并且以上不少行業更顯高薪比較優勢,精準性培訓足以對學員產生強大的吸引力。
全新職業的涌現和增多是新職業教育進入快速增長軌道的重要牽引力。新技術催發與新產業驅動之下,越來越多的新職業應運而生,如電子競技行業除了出現電子競技員和電子競技師外,還有游戲陪練師和電子競技運營師,碳排放產業領域除誕生碳排放管理員外,還有碳排放核算員、碳排放交易員等工種,而與物聯網產業對應的新職業有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和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與大數據產業對應的有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與數字化管理師,尤其是時下的“元宇宙”“劇本殺”“密室逃脫”等熱門領域,更是衍生出捏臉師、虛擬場景建造師、密室規劃師等眾多新職業,甚至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布了貓糧品嘗師、多肉寄養師、手機入殮師、玩偶修復師等10個去年誕生的冷門但有趣的職業。新職業為職業教育細分出了新的賽道,而且無論準備擇業者還是已經入職人,距離新職業的技能性要求都相距甚遠,更需要新職業教育進行打磨與提升。
就業競爭的激烈與加劇是新職業教育進入持續增長軌道的強大助推器。由于高校的擴招,大學生成為就業市場的最主要人群,但無論是考研、考公以及教師招考,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大,參考者在校期間所沉淀的專業知識素養遠不能與成功應試相匹配,且個人獨立性學習與復習也難以順利闖關,為了提高考試的勝算概率,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專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目前國內靈活就業人數高達2億人,其中不少是因為疫情沖擊或者行業政策調整所產生的被動性擇業者,為了今后謀求到更穩定與更理想的職業,很多人都會加入到職業培訓中去;不僅如此,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打工人群返鄉創業,但無論是從事傳統的畜牧養殖與農產品深加工,還是從事新型網絡電商,抑或是進入創意農業、認養農業以及創意民宿等新產業領域,都須具備必要的技能,從而為新職業教育拓展下沉市場打開了又一扇門窗。
無疑,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國內職業教育已經步入成熟期,目前存續的職業培訓機構數量多達164678家,年均新增機構數量在1.5萬家以上,且未來勢必會進一步擴容,由此也決定了職業教育領域的“紅海”的特征。但是,新職業教育行業的細分賽道繁多,且天花板不高,每個單道的市場規模也有限,很難聚集成頭部效應,充分的競爭也造就新職業教育的“藍海”格局,只要企業能夠做到差異化定位,并從課程布局、師資供給、人才輸出以及學習生命周期和數字化轉型等關鍵地帶打造出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可在“車多人多”的賽道上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