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丹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黨中央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1年工作總結和2022年工作要點,為我們指明了新時期的“路線圖”——“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展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旗永遠飄揚在世界,“改革工作既要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又要有新氣象、新面貌”。開放要國門洞開,不僅“一帶一路”鶯歌燕舞,更要迎迓八方來客讓世界充滿愛。中國是世界的,世界離不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實事求是,充滿自信,世界矚目,任憑風云變幻,長江、黃河不會倒流。中國都要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風景這邊獨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突破“卡脖子”問題,是當前科技創新的制高點。科研工作者們以“主動請纓”的責任擔當、“打虎上山”的大無畏氣概,堅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敢于跨過科技創新領域的“鴨綠江”。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的問題,篤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的突破性發展關乎“國之大者”。國人心中的塊壘“中國芯”如何破解升華?鄧中翰博士認為,“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取得長足進展,為進一步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隨著芯片設計及工藝制程逐漸接近原子的尺度,芯片性能提高逐步放緩,專家認為芯片發展進入到‘后摩爾時代’。‘智能摩爾技術路線’是應對‘后摩爾時代’挑戰的一個重要選項,即借鑒人腦的機制,通過算法升級以及芯片架構更新,形成更加智能的計算,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信息處理能力,達到最優的性能功耗比”。他建言——“我們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動我國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突破性發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體經濟是共和國的脊梁和擎天柱。工信部傳出的信息透露出“前進中的思考”。我國在電力裝備、高鐵運行、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具有先發優勢,尤其是5G研發和5G網絡設施及應用領域世界矚目。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光伏組件產量占比超過七成。知不足而思進取,我們目前在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工業母機、工業軟件等方面存在發展短板,一旦出現斷供,例如近年來美國斷供華為芯片、汽車制造業芯片,短缺問題成了社會輿論的高頻詞。然而,“精神可以變物質”,諸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無一不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圍繞國家安全、產業鏈安全,鎖定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形成國家戰略布局。君不見,中國制造業在看得見的各種“運動”裝備領域,看不見的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工業軟件領域,正以一往無前的姿態,爬坡過坎,滾石上山,不斷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努力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才觀是各級領導干部的必修課,更是我們砥礪前行克服困難的法寶。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近日來黨中央發出明確的指示,“辦好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創造出來”。這是被歷史證明了真理,我們繼續用時間和實踐來續寫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