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濤
摘 要:文章從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政策視角,分別對財經政策制定的歷史背景、財經工作各階段的主要內容進行闡述分析,充分肯定了中共制定的財經政策對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發展壯大乃至全面抗戰取得勝利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關鍵詞: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政策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抗日民主政權和各界民眾,在蘇南這一敵人心臟地帶,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與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本文擬從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工作政策出發,說明當時卓有成效的財經工作是蘇南抗日根據地開辟、堅持發展,并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原因。
一、 歷史背景
蘇南根據地以京滬鐵路(南京到上海)為界,鐵路以北,原蘇嘉鐵路和錫澄公路以東,稱為東路地區;京滬鐵路以南稱為蘇皖地區(茅山地區)。全面抗戰爆發后,蘇南由于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成為日軍重點進攻地區,至1937年底,蘇南已全境淪陷。日軍除了軍事行動外,還扶持建立維新政府等傀儡政權,企圖“以華制華”,實現其“以戰養戰”的險惡目的。新四軍進入蘇南后,打擊敵偽,鎮壓漢奸土匪,并建立各級抗敵總會、自抗會,著力恢復社會秩序。1939年12月,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基本建成。但國民黨頑固派將蘇南地區視為腹心之地,不斷發起反共高潮,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限制新四軍在蘇南的發展,甚至直接圍攻新四軍。
面臨嚴峻的斗爭形勢,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向東南局作出《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要求“超越國民黨所能允許的范圍,不要別人委任,不靠上級發餉,……獨立自主地擴大軍隊,建立政權,設立財政機關,征收抗日捐稅,設立經濟機關,發展農工商業”。[1]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蘇南抗日根據地開始獨立自主地開展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同時進行根據地經濟建設,為新四軍堅持蘇南抗戰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全面抗戰勝利之時,蘇南抗日根據地已經發展到蘇南全境和浙江、安徽一部分,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控制人口達600萬,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發展到5萬多人。[2]
二、 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工作的主要內容
在蘇南抗日根據地建設過程中,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財經政策,減輕了民眾負擔,解決了新四軍人、槍、款的問題,發展壯大了抗日力量。依據不同時期根據地財經政策的特點,其財經工作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938年5月至1941年下半年(初步建立時期)
新四軍初進蘇南時,供給主要依靠國民黨軍費,但極其微薄,無法滿足抗戰的需要。此外,還通過沒收漢奸財產、勸募戰費的方式解決。在茅山地區,1938年7月,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抗敵總會成立后,在四縣抗敵總會下設財政科。在東路地區,1939年5月“江抗”(全稱“江南抗日義勇軍”)東進,當年8月中共常熟縣委成立財務委員會,征收貨物稅,又組建緝私隊,沒收日偽偷運的大米等物資。[3]1940年1月蘇南財經委員會成立,所屬各區、縣開始沿河設卡,征收貨物過境稅,集鎮征收營業稅和敵偽據點的蠶繭稅等。[4]1940年5月,東路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東路經委會”)在常熟成立,陸續頒布了各項經濟法規和條例。皖南事變發生后,各抗日民主政權公開成立,1941年4月,江南行政委員會成立,同一時期,還成立了江南財經委員會。各行政專署加強了經濟部門的領導力量,在經委會下設立了稅務、田賦、金庫、總務、會計和出納等科室,各縣政府也普遍設立了經濟科,并以政府名義頒布了各項經濟法規和條例。[5]根據地各級財經機構由此初步建立,并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抗日根據地尤為重視農業稅收政策。新四軍進入蘇南后即發布告,規定“田租地租利稻概照原訂租額,減低二成半交納……平常借款利息,須按照政府規定年利最高不得超過20%”。[6]在茅山地區,初期田賦按照土地產量來確定征收標準,公糧有的按照累進制,有的按照田畝平均負擔。1941年9月,蘇皖地區各縣財經科長聯席會議后,開始由征收累進稅改為每畝田地全年負擔3元,以照顧地主利益,對抗屬等群體則進行不同程度的田賦和公糧減免,一般夏收現金、秋收糧食。[7]在東路地區,對地主應交的田賦,在實施“二五減租”的基礎上,采取“賦從租出”,從佃農所交租款中提成征收。實行累進稅率,田多則多交,并確定了累進率最高最低標準,既保證田賦收入,又照顧地主合法利益。常熟、蘇州兩縣90萬畝土地,1940年秋冬的田賦收入達200萬元,占全部抗日經費來源的70%。[8]
工商業方面,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后,通過廢止苛捐雜稅、發布征稅條例的方式規范經濟活動。1940年12月,《蘇常太經濟委員會暫行稅則》公布,明確征收貨物稅和營業稅,并為長江和內河航運船只設立特許營業執照稅。[9]1941年元旦前夕,時任東路經委會主任的李建模主持召開東路地區財經會議,統一蘇常太澄錫虞地區六縣的稅法稅則,規定根據地內部貨物流通,實行一物一稅,即只需在區域內任何一個稅卡交一次稅,就可在新四軍控制地區通行無阻,不重復征稅。針對物價不穩的狀況,不定期編制商品估價表,統一各稅卡估價征收。[10]在茅山地區,1940下半年,鎮句金丹四縣抗敵總會境內首推一物一稅制。[11]
合作社建設初見成效。在東路地區,東路經委會發動建立生產合作社,如徐市婦委會開辦消費合作社——利群商店,其他地方還有一些棉布生產合作社、養魚合作社等。經委會還與競豐新等9家小布廠及唐市鎮商界合作,各出資1萬元,合辦擁有人力布機100臺、職工100多人的同禾布廠。僅1940年一年,該廠即生產棉布1.6萬多匹,滿足了游擊區的軍需民用。[12]
貨幣管理更加規范。在茅山地區,1939年管文蔚領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又稱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在丹陽訪仙橋地區發行了幣值1角、2角的貨幣流通券,后由于市場上出現了假造的“貨幣流通券”,江抗縱隊發布公告停止使用,并兌換收回。[13]在東路地區,東路經委會制版發行“江南商業貨幣券”,建立基金會,購置一定數量的糧棉實物,以保證幣值穩定。[14]還有1941年下半年江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局路南辦事處印發“匯業流通券”,主要在第五(茅山)和第六(太滆)行政區流通。[15]
這一時期,隨著蘇南抗日根據地建立發展,各地經濟委員會和財經科積極開展工作,制定出合理的田賦、稅收政策,開辟了正常的經濟來源,為蘇南新四軍實施“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戰略奠定了人財物基礎,有效應對了皖南事變后日偽頑夾擊的局面,在反“清鄉”、反“圍剿”中堅守了蘇南抗日陣地。
(二)1941年底到1943年底(健全發展時期)
1942年2月,《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政策草案》頒布并執行,其內容包括財政、貿易和貨幣政策,要求各地重視財經工作,執行預決算、會計、審計制度,成立金庫,一切支出通過金庫;各區在軍政黨委員會下組織財政經濟委員會并指導行政公署財經處工作,設立銀行、稅務、金庫等相應的財經機構,必要時設立貿易局。[16]1942年4月,中共江南區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要求京滬以北地區實行長期隱蔽、積蓄力量、堅持武裝斗爭和地下黨合法斗爭相結合的斗爭方法,京滬鐵路以南地區執行“加強團結、堅持抗戰”“一面作戰、一面建設”的方針。中共江南區黨委改稱中共蘇皖區委,第16旅政委江渭清任書記,同時兼任蘇南行政專員公署主任,保留名稱,不設機構。不久,江南財經處處長李建模來到蘇南,調整財經機構和人員,先后建立了會計、賦稅、糧食、金融、貿易、合作指導以及機關人事總務等科局,還舉辦了財經干部訓練班,培養基層財政骨干。[17]
1943年3月,蘇南區行政公署成立,江渭清任主任。公署通過了《中共蘇南區施政綱領》,規定了土地政策、農業政策、工商業政策、勞資政策和稅收政策。5月,公布《蘇南區行政公署暫行組織法》,限定了財經處的職權范圍。1943年7月,鑒于斗爭環境惡劣,為統一財經領導,精簡機構,財經處與供給部合并,李建模兼任供給部長。[18]在具體實施政策方面,繼續鞏固前期成果,并進一步改正不足:
深入開展減租減息斗爭。1942年3月5日,《蘇南行政區處理土地問題暫行條例》公布,除了承認私有產權、繼承權,保護佃農的承佃權,還要求“出租人之土地,不論租佃半耕一律照原租額減少25%,減租后承佃人有交租之義務”,利息上也相應減免。[19]1942年8月,蘇南民運工作會議召開,要求各地在秋收期間組織減租斗爭,一般以二五減租為原則,邊區、敵占點線附近少一點,以削弱封建勢力剝削,改善農民生活,提高農民積極性,聯合地主共同抗戰。[20]根據茅東、丹陽、句容3縣統計,當時實行減租減息的共62個鄉、230個村;減租地主有2646戶,占地主總戶數的92%;得益農戶3482戶,占佃農總戶的36%;共減租收糧食260萬斤,增加雇工工資46285元。[21]
鼓勵工商業發展。針對因敵方封鎖,導致貨物稅降低的情況,中共蘇皖區委明確要求發展根據地工業及商品流通,保障私有財產,歡迎外地及敵占區的資本家、富豪、士紳同胞投資,并給予保護。[22]提出適當改善工人生活待遇,工業部門以10小時工作時間為原則,農民依照習慣,勞工應遵守勞動規律,提高效率。[23]
進一步推進合作社事業,積極發展生產。1942年11月,僅茅山周邊地區,丹陽就有10個合作社,茅東有54個,句容有16個;約有1200戶參加合作社,股金28萬元左右。[24]
建立惠農銀行,發行惠農幣。1942年秋,根據地在丹陽延陵地區成立了蘇南惠農銀行,發行惠農幣和流通券,規定1元惠農流通券可兌換5元法幣。惠農幣的發行對打擊偽幣、限制法幣、防止法幣貶值而損害根據地民眾的利益、穩定和發展根據地經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僅在西旸地區,即以惠農幣向農民發放農貸10萬元。[25]后由于日偽“清鄉”,惠農幣暫停發行,到了1943年5月,以出售物資的方式將惠農幣回收銷毀。惠農銀號流通券繼續流通,對外貿易盡可能以物易貨,以多余物資換取軍需民用物品,限制法幣流入。[26]
隨著蘇南根據地財經機構和制度的基本健全,積極開展各項經濟完善舉措,根據地民眾順利度過了自皖南事變以來第二個困難時期,蘇南根據地進入穩固發展時期。
(三)1944年到全面抗戰勝利(鞏固完善時期)
1944年8月15日,中共蘇皖區黨委書記江渭清、副書記吳仲超在《關于加強財經工作給各地委并專員的信》中指出:要加強財經工作,完善財經機構,發揮財經干部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建立完整支付制度,各分區開支統一在專署之下,財經局長兼各分區金庫主任;各團(編者注:指留在蘇南的16旅下屬的48團等)保管的款子,未經財經局支票,一律不準許動用;費用開支上,軍費占70%,黨費占5%,政費占20%— 25%;一、二、三分區除了上交軍部和維持自己開支外,全部上交到蘇南財經處。[27]隨著斗爭形勢的推進,根據地規模和軍隊數量不斷擴大,財政開始困難。1945年4月,吳仲超在財經會議上指出,當前財經工作是發展中的困難,當前任務是克服財經上的困難。打開今后財政經濟的局面,以渡過難關,要盡快建立預算決算制度、審計制度、繳解制度、金庫制度等,首長要負責對浪費問題的檢查。要舉辦在職干部訓練班,貫徹稅不重征、統一稅率和統一控制的政策。[28]
開展大生產運動,改善軍民生活。按照華中局的指示,1944年3月,蘇南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以廣泛組織互助組和發展農業生產為主,領導農民按照自愿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組織農業勞動互助組或換工隊,組織手工業、供銷、信貸、水利等合作社和合作糧行,發展畜牧、飼養、編織等各種副業,興辦各類促進社會生產、便利農民生活的小型工廠、作坊和工場,發展根據地手工業。第三行政區各縣在1944年共動員23400多人興修水利,使55800多畝農田受益,同時開荒6000多畝。[29]機關和領導干部帶頭,在工作戰斗間隙打柴開荒、養豬種菜,做到部分自給,減輕群眾負擔。
發布貨物稅條例,開展“查田”工作,貫徹減租減息政策。1944年7月1日,《蘇南行政公署財政經濟處貨物稅征收暫行條例》公布,提出“履行合理負擔,實施境內一物一稅,并獎勵必要物資進口施行征稅”,[30]通過調整稅率鼓勵根據地必需品的進口和土產的出口,保證供給和促進根據地生產的發展。1944年8月,蘇南第四行政分區頒布了土地查登暫行條例,以鄉為單位進行土地查登,對在查登期間未能據實而報者予以處罰。[31]
在金融政策上,1945年2月,蘇南區行政公署決定成立江南銀行和江南印鈔廠,6月對外發行江南銀行幣。8月28日,《蘇南區發行輔幣辦法》發布,規定各縣、區抗日民主政府自行發行的輔幣與江南幣等值,江南幣對法幣的比價為1∶50。江南幣在蘇南各地順利發行,迅速占領貨幣市場,沉重打擊了偽中儲券。[32]《雙十協定》簽訂后,江南幣以及其他地方發行輔幣可以黃金、糧食、布匹等贖回。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蘇南黨政軍民將發展生產作為根據地建設的中心工作,提高農民生產和抗日熱情,促進了根據地大生產運動和各項經濟事業,為迎接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
三、 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工作特點
(一)關注民生,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新四軍進入蘇南后,打擊日偽、剿滅土匪,在控制區內積極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廢除苛捐雜稅,合理征稅,開展減租減息斗爭,使“抗戰以后人民生活改善了些”。[33]在困難時期,發放貸款,興修水利,扶持農業發展。對工商業者,根據實際情況,不一再要求提高雇員工資和減少勞動時間,照顧他們的利益。這些有效的政策不僅改善了民生,還兼顧到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相對削弱了敵偽的力量。
(二)具有戰時性,同日偽作經濟斗爭
蘇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豐富的物產,被日偽視為戰略要地和勢力范圍。日偽在對根據地進行軍事“掃蕩”和“清鄉”的同時,還利用占據廣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有利優勢,禁止醫藥、布匹及其他軍需用品流入,企圖用經濟封鎖困死根據地。新四軍則利用占據農村的優勢,對糧食、農產品實行高額稅率或者禁運,還通過發行抗幣、實行以貨易貨進行斗爭。其次,發動群眾抗捐抗稅,指導偽區、鄉(鎮)、保長以“推、托、賴”的辦法盡可能少交乃至不交。根據統計,茅東地區經過斗爭,當地群眾少交糧食100多萬斤、錢400余萬元。日偽武裝奪糧時,各地除了堅壁清野,埋藏糧食外,還通過扒公路、拆橋梁、藏船只等方式,依靠群眾提供情報進行武裝截擊搶回糧食。據不完全統計,僅太平、丹三兩區抗日軍民從敵人手里奪回糧食就有10多萬斤。[34]
(三)經濟形勢嚴峻,但成績斐然
相比于其他根據地,蘇南抗日根據地日偽和頑固派的力量占據絕對優勢,再加上長江和鐵路的封鎖,蘇南軍民一直在敵偽頑夾擊下作戰,根據地發展遭受過多次困難,財政工作開展難度大。如在抗幣發行問題上,按照華中局的指示,雖然成立了惠農銀行開展工作,但因日偽“清鄉”,最終停止發行。可以說“蘇南既無堅固的財經基礎,又不能有效地抵制敵人的經濟政策(如對偽幣、法幣膨脹等),較之華中其他根據地財經上困難與危險性更大”。[35]即使如此,根據地除了滿足自身供給外,還經常支援新四軍軍部,在蘇南抗日根據地最艱苦的1943年,全年財政現金收入為7000萬元(法幣),其中上繳軍部達1000萬元。[36]在切實有效的財經政策指導下,通過廣大財經人員的不懈努力,蘇南抗日根據地財經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支援了抗戰大局。
四、 結語
蘇南抗日根據地作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插向敵人心臟的利刃,牽制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同時,它又是新四軍向北發展的基地,是聯系浙東、皖南、蘇中、淮南各根據地的紐帶,在新四軍的發展壯大中起到重要作用。抗戰期間其卓有成效的財經工作,一方面保障了根據地軍民供給,改善了人民生活,調動了蘇南民眾的抗日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日偽統治的經濟基礎,打破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將蘇南作為以華制華、以戰養戰基地的計劃,為實現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3-754頁。
[2][6][9][18][19][20][22][23][27][33][35]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抗日根據地》,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7、126-130、280、223-226、238-239、245、246、361-364、249、362頁。
[3][8][10][12][14]中共蘇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中共蘇州地方史:1919~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172、171、145-146、172頁。
[4][17]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蘇南組:《江南抗日斗爭一頁》,內部發行1984年版,第166、168頁。
[5][29]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蘇南抗日斗爭史稿》編寫組:《蘇南抗日斗爭史稿》,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80-181頁。
[7][11][21][25][34]鎮江史志辦公室編著:《中國共產黨鎮江史》第一卷,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248、249、226、250、286-287頁。
[13][15][26][32]江蘇省錢幣學會編:《華中革命根據地貨幣史》(第一分冊),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1、115、124、124-125頁。
[16]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檔案館、財政經濟史編寫組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江蘇部分)第1卷,檔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42-67頁。
[24]江蘇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編:《江蘇省革命根據地合作社史料選編》,內部發行1988年版,第97頁。
[28]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檔案館、財政經濟史編寫組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江蘇部分)第4卷,檔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1頁。
[30]華中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工商稅收史編寫組編:《華中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工商稅收史料選編》(上),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頁。
[31]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檔案館、財政經濟史編寫組合編:《華中抗日根據地財政經濟史料選編》(江蘇部分)第3卷,檔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15-417頁。
[36]江渭清:《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憶錄》,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