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在國內已開展多年。如今,核酸檢測結果已做到全國檢驗互認,是一個最成功的樣本。這次正式施行《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將成為打破醫院信息壁壘的一個突破口。
因患有慢性支氣管擴張,華彤(化名)跑醫院是常事。最嚴重的一次,華彤在一個月內換了三家醫院,每家都要求重新拍CT。
和華彤有相似經歷的患者不在少數。不過,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或打破這一現狀。
哪些檢查檢驗結果可以互認
《管理辦法》指出,檢查結果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電生理、核醫學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數據信息;檢驗結果是指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免疫學、血液學、生物物理學、細胞學等檢驗所得到的數據信息。檢查檢驗結果不包括醫師出具的診斷結論。
《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標志統一為HR。檢查檢驗項目參加各級質控組織開展的質量評價并合格的,醫療機構應當標注其相應的互認范圍+互認標識,如:“全國HR”“京津冀HR”等。未按要求參加質量評價或質量評價不合格的檢查檢驗項目,不得標注。同時,《管理辦法》還明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在不影響疾病診療的前提下,對標有全國或本機構所在地區互認標識的檢查檢驗結果予以互認。鼓勵醫務人員結合臨床實際,在不影響疾病診療的前提下,對其他檢查檢驗結果予以互認。
據了解,目前,北京、山東、江蘇、云南、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已先行一步開展省內檢查結果互認工作。
北京某三甲口腔醫院臨床醫生表示,其所在醫院的血細胞分析、凝血功能的化驗結果以及CBCT、螺旋CT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在北京其他三甲醫院是普遍互認的。但受限于醫院科室水平的參差不齊、檢查項目不統一等原因,上述檢查檢驗結果的互認行為也僅限于同級醫院之間。
為何互認工作推進艱難
事實上,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在國內已開展多年。為何互認工作推進艱難?首先,某一時間節點的檢查檢驗結果只能反映當時的情況,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認知努力密切相關,能否客觀反映最新病情存疑,這也成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最大障礙。
其次,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數量太多,是醫療數據整合上的“攔路虎”。以北京醫院為例,該院有近200個不同子系統。要將全國3萬多家醫院的數據整合起來,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給所有醫院搭建同一套數據“話語”,國家衛健委統計信息中心正在梳理4000多個標準的元數據,目前完成進度約四分之一。
再次,擔心產生醫患糾紛難以明確法律責任。據安徽省黃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顯示,2019年一起糾紛案中,原告洪某某攜帶黃山首康醫院的腸鏡檢查報告單、病理診斷報告到黃山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4次,均未查出直腸癌。之后,他在黃山首康醫院做腸鏡檢查,被確診為直腸癌。洪某某遂將兩家醫院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后認為,洪某某雖然在黃山首康醫院做過腸鏡檢查,但其先后4次在黃山人民醫院就診,且多次主訴“大便帶血”等癥狀時均未做腸鏡或肛門指檢,導致直腸癌沒有盡早發現,醫院顯然存在一定的過錯。由于洪某某與黃山首康醫院達成協議,法院判決,黃山人民醫院承擔40%的賠償責任。
再次,醫院有增收的任務。據一名衛健委人士介紹,自醫院銷售藥品、耗材不再加價后,檢查和檢驗基本成為醫院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如何實現全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目前,國家醫保局正在推進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或許能起到助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作用。
一名醫療器械企業人士介紹,浙江醫保在全省推開DRG(根據年齡、疾病診斷、合并癥、并發癥、治療方式、病癥嚴重程度及轉歸和資源消耗等因素,將患者分入若干診斷組進行管理的體系)支付方式后,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有所增加。原因在于,在DRG支付模式下,看同一個病,醫院將成本控制得越低,收益就越多。因此,對于會增加成本的檢查和檢驗能省則省,甚至干脆外包給獨立的第三方檢驗機構,數據共享也就自然打通了。
一名業內人士分析,統一電子病歷數據標準將打通醫院各個信息系統,提升院內系統的延展性。對于監管機構而言,這為后續醫保支付改革做好了前期準備。
2018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9年三級醫院實現院內不同部門間數據交換(3級電子病歷標準),2020年實現院內各診療環節信息互聯互通(4級電子病歷標準),為信息化產業按下加速鍵。
今年1月發布的全國三級公立醫院考核結果顯示,2019年,三級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平均級別首次超過3級。其中,78.13%的省份平均級別達到3級及以上。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核酸檢測結果已做到全國檢驗互認,成為一個最成功的樣本。這次正式施行《管理辦法》,將成為打破醫院信息壁壘的一個突破口。
(《瀟湘晨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