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90后稱為“無根一代”: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物質條件優渥、人情往來淡薄,親戚關系逐漸弱化、朋友關系日漸增強。專家認為,“根”不是要往回看,而是要往前看。讓年輕人自己“生根”,這才是現代化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問題。
每逢過年,親戚之間都會互相走動,非常熱鬧。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和親戚來往了,也有人說90后是“無根一代”。那么,這是真的嗎?
90后被稱為“無根一代”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27歲的劉芳和72歲的姥姥聊天的話題總是兩條平行線:姥姥談話的出場人物往往是二叔、表舅、表姨,而劉芳只能提朋友、同事、同學。
“我和姥姥之間好像有代溝,但又好像不是代溝這么簡單。”劉芳說,姥姥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房前屋后都是親戚,沒事串個門,有事吼一嗓子,親戚們一下就跑來幫忙了。
工作前,劉芳每年都會回一次老家。工作后,回老家就變成了未知數,本就不熟悉的親戚更加陌生了。姥姥總是埋怨她:“怎么連長輩都不認識,那以后你有事找誰幫忙啊?”劉芳只能苦笑:“在我的生活圈里,有點兒親戚關系的人一只手就能數完。”
現在,網絡聊天取代了線下見面,成為親戚往來的主要途徑之一。劉芳的姥姥搬進城里后,跟親戚們見面不易,她的微信置頂幾乎被各種名稱的家庭群、親戚群占領。劉芳看著群聊里時不時刷屏的聚會照片,總有“過年一樣”的錯覺。
有人把像劉芳這樣的90后稱為“無根一代”:生于城市、長于城市,物質條件優渥、人情往來淡薄,親戚關系逐漸弱化、朋友關系日漸增強。
弱化的親戚關系
28歲的林川早就對漸弱的親戚關系習以為常。他從小和父母在湖南省吉首市生活,回家過年也是跟父母團聚,幾乎不回父母的老家。
“我爸不搞親戚社交,受他的影響,我對親戚的概念很淡薄。尤其進城后,我與親戚們的距離又增加了不少,更不來往了。”林川說。
篩選式社交是林川的親戚互動準則。“排除讓人不舒服的親戚,留下言談舉止讓人舒服的親戚。”林川說,“象征家族關系或親戚關系的‘根順其自然就好,往上數100年,大家沒準都是親戚。”
52歲的貴州退休工人方志梅說:“小輩有自己的生活圈,要求他們和我們一樣認識每個親戚也比較難。也許以后小輩就在外地安家,家族可能越來越小,但他們不能和親屬斷了聯系,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哪兒。”
讓年輕人自己“生根”
在一些年輕人眼里,親戚關系意味著逢年過節時不怎么愉快的“人情關”。他們對親戚關系的認知,始于血緣關系,卻并不能由此產生自然而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汶蓉認為,親屬關系淡化是城市化發展中不可避免的趨勢,“淡”不能簡單等同于“無根”,也不能以此評判一代人的文化道德,而要從實際的社會環境去理解和剖析。
劉汶蓉表示,社會變遷使得家庭規模向小型化趨勢發展。城市核心家庭中的孩子和父母關系更加緊密,而對超出核心家庭外的親屬認同相對較弱,這在步入中年的80后身上尤為明顯。
2010年,80后教師鄭宇離開家鄉吉林長春到廣西南寧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如今,他為了定居南寧,按揭買了房子和車子,還考慮讓父母一起過來養老。
隨著老人去世,小輩之間的走動越來越少,有時過年都不能聚在一起。“與親戚們的來往確實少了,但即使是十幾年沒見面的親戚遇到事情,我都會搭把手。”鄭宇說。
劉汶蓉認為,在當下環境中,年輕一代的孝道傳承有明顯的時代特點。比如比起祭祀、傳承等儀式,他們更愿意從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出發,與父母分享健康、時尚、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那么,長輩維系的親屬關系在后代中變淡、孝道從重儀式走向重實踐,是否意味著“無根”?劉汶蓉說:“不必以此為標準斷言一代人是不是‘無根。‘根不是要往回看,而是要往前看。讓年輕人自己‘生根,這才是現代化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