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張楊
編者按
今天是第九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關注旗艦物種保護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大熊貓被譽為“國寶”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領域的旗艦物種,具有極高的生態、科研、文化及美學價值,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
四川是中國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也是保護大熊貓、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的重要區域。近年來,四川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整合自然保護區,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創新大熊貓保護管理模式,大熊貓種群數量和棲息地面積出現持續恢復性增長,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熊貓新家園。
在不久前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上,身著“宇航服”的大熊貓吉祥物“冰墩墩”再次以非凡魅力征服世界,成為“一墩難求”的奧運頂流。國際奧委會官員形象地評價道:“‘冰墩墩’看起來就像一只大熊貓剛剛在雪地里打過滾,十分有趣。”
現實竟是如此巧合。冬奧會期間,2022年的第一場雪鋪滿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冰墩墩”的原型——可愛的大熊貓們,在自己的家園打滾撒歡,與在冬奧賽場的運動員一樣,自由地享受著冰天雪地的浪漫與激情。
持續百年的大熊貓熱,見證著這一神奇物種由瀕危到易危的演化進程,也見證著中國以國家戰略不斷推進并升級更新的大熊貓保護管理模式。當前,四川正以“領頭羊”的責任,高質量建設大熊貓的新家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熊貓國家公園。
千河竟流,萬山聳峙;竹林密布,原始神秘。
四川由北向南延伸的岷山、邛崍山、相嶺、小相嶺以及涼山等山系,自然條優越,是當今大熊貓的核心分布區,中大件國74%以上的野生大熊貓都棲居于此。
自1963年以來,四川共設立4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以探索求進的態度,在全國率先試點了大熊貓的就地保護、人工繁育、野化放歸、社區共管等創新舉措,取得了顯著的保護成果,大熊貓種群數量實現恢復性增長。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其中四川1387只。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依據現存大熊貓種群數量,將大熊貓的保護等級從“瀕危”降至“易危”。而中國的保護措施不降反升。同年底,中國宣布了保護大熊貓的新目標:整合川、陜、甘三省的大熊貓自然保護區,試點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
據專家介紹,任何物種的生存都取決于其基因的多樣性。而我國目前已知的1864只野生大熊貓,被分割成33個孤立種群,其中18個個體數量少于10只的種群,因為缺乏基因交流的多樣性,具有高度滅絕的風險。
顯然,整合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是國家對大熊貓保護的精準設計和高位推動,目的就是打破行政藩籬,彌補管護缺失,將破碎化的棲息地重新串聯成片,給大熊貓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家園,以基因交流的多樣性保障大熊貓的種群健康。
結合過去的實踐經驗,立足創新和突破,占公園總面積約75%的四川,以主體責任推進公園試點建設,編制了《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辦法》,同步開展《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立法調研,整合了64個自然保護區,關停了公園內200宗礦業權,以大熊貓可食竹修復大熊貓廊道8.4萬畝,完成界碑界樁設置436個。


試點期間,四川按照保護優先的原則,積極探索完整保護、規范保護、科學保護、協同保護的“四個保護”理念;按照“人退貓進”的思路,試行了“點上聚居、線上旅游、面上保護”的公園建設新模式,為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和模式創新貢獻了可復制的成功經驗。
2021年10月,我國宣布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2022年2月24日,大相嶺山系泥巴山區域,冰雪覆蓋,銀裝素裹。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分局滎經片區管護總站,15名身著迷彩服的野外監測人員,迎著凜冽風雪翻山越嶺,躑躅前行。


領隊宋心強告訴記者,此行有兩個目的,一是開展反盜獵行動,進一步清除泥巴山片區的獵套獵夾,為區域內野生大熊貓及其同域野生動物創造安全的棲息環境;二是進行紅外相機監測點位踏查,以便順利完成今年春季紅外相機布設工作。
滎經片區管護總站由原大相嶺省級自然保護區整合而來,管護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2倍。在管護人員沒有增加的基礎上,要完成保護管理任務,必須依靠科技手段。
“目前為止我們總共安裝了200臺紅外相機,未來還需要安裝200多臺,今年春季準備安裝100臺。”宋心強告訴記者,2021年,滎經管護總站的紅外相機共記錄到有效圖片和視頻近4萬張(條),有24個點位拍攝到了大熊貓,此外還記錄下羚牛、林麝、鬣羚、黑頸鶴等52種鳥獸的珍貴影像。
每個季度,工作人員會進行一次數據回收存儲,通過監測數據對比分析,基本摸清了大相嶺片區野生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和主食竹分布情況,摸清了同域動物種類、分布及人為干擾等現狀,收集了11只大熊貓個體的DNA信息,建立了野生大熊貓遺傳信息庫,為實施大熊貓精準保護提供了基礎保障。
“未來,我們的監測手段要拓展應用到法治管理領域,一旦發現偷、拉、盜、運野生動植物的違法行為,將聯合公安機關進行嚴厲查處。”宋心強說。
據了解,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充分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紅外相機、樣線巡護調查等手段,構建起覆蓋全域的“空天地人”監測體系,加強了貓臉識別、物種數據智能處理等技術應用,逐步優化了以大熊貓DNA信息為重點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本底數據庫。
2021年,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累計約20萬人次開展了常態化巡護監測,收集回傳紅外相機監測信息100余萬條,大熊貓野外監測年遇見率由135只上升到178只。新科技助力,以大熊貓為旗艦物種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有效加強。

大熊貓國家公園,是一座公園,更是一種價值取向。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與國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脈相承。
新理念帶來新轉變。
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從保護對象上,從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物種保護,向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保護轉變,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從保護形式上,從單純就保護而保護,向保護與發展并進轉變,要用綠色發展智慧促進生態保護,用生態文明提升發展成色;從保護主體上,從以政府為主,向政府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轉變,要充分釋放公園的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
新理念帶來新氣象。
公園建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印發《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友好示范社區建設指南》,推行社區共建共享。平武縣關壩村試點建立自然保護小區,通過企業參與,帶動1179萬網友認管當地18平方公里森林,帶動農產品銷售,促進林農增收脫貧;聯合社會公益組織,遴選打造“大熊貓原生態產品”,推薦“熊貓茶”“熊貓蜜”“熊貓山珍”進入成都熊貓基地銷售,年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大熊貓友好型產品南五味子成功銷往美國,幫助500名原住居民增收。
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雙輪驅動。四川省管理局聯動7個管理分局,評定建立19個自然教育基地,在王朗、唐家河等地孵化建立“自然學堂”,開發自然教育課程50余套,累計開展自然教育活動1000余場次;通過大力實施“大熊貓+”生態旅游產業行動,在公園各窗口站點接待訪客5000余萬人次,帶動公園部分原住居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今年2月25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火種交接歡迎儀式在成都舉行。成都大運會吉祥物大熊貓“蓉寶寶”接棒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傳承奧運精神,點燃了大運新期待。以熊貓IP賦能熊貓產業新發展,將成為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下一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