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燕CAI Yan-yan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 430000)
互通式立交作為當前城市的重要建設之一,可以很好地解決交通運輸不暢的問題,正確選擇互通式立交的位置和形式,進行合理的設計,不但可以加快道路的運行效率,減少資金投入,還可以節省土地資源,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運行。
2020年實現了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出行方式越來越多的傾向于轎車、出租等,物流業、電商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多的帶動了運輸業的進步,所以交通擁擠現象幾乎無處不在、交通事故越來越多,雖然近幾年立交工程的建設越來越多,但人們對于交通運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城市互通立交特殊結構設計,可以達到交通轉換的效果,使汽車能夠平穩運行、減少擁堵現象。此外,結合城市的發展情況、周圍建筑環境情況進行合理的立交設計,還可以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降低工程造價的費用,給城市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1]。所以,合理設計互通式立交可保障車輛安全運行,意義重大。
互通式立交的設計方案需要先了解當地城市的發展水平、交通運行情況、周邊環境等因素,掌握規劃區域內交通流量、地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并進行記錄、分析和統計,進而提出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
恰當選擇合適的立交橋位置是工程師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也是城市建設的關注目標。明確工程建設的目的,仔細觀察周邊水文地質、環境、交通通行能力、汽車流量等因素,進行明確的記錄、分析和統計,以科學地確定立交位置。當位置無法選擇在交叉口時,或者不能滿足功能要求時,需要借助位移、合并、分離等技術手段,以保證立交建設更合理更科學[2]。
互通立交的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優勢,根據交通運行情況合理選型或互相組合,可以使交通運行更安穩、更順暢[3]。實際設計時主要用到的立交形式有6種,見表1。
2.3.1 平面線形
平面線形設計包含主線平面線型和匝道平面線型。互通立交的由于交通的復雜性,其設計思路要比普通的橋梁設計更困難,涉及到影響因素更廣泛,所以對于線型設計也有一定的壓力。平面線型首選較大值,圓曲線半徑選擇略大值,超高橫坡度選擇稍小值,這樣可以保證車速,使車輛順利運行,更能提升道路的交通服務能力[4]。
2.3.2 縱斷面線形
對于新建道路的互通立交設計,如果土地占用受限,建議采用高架橋或隧道的方案進行縱斷面的設計,如此更能達到設計目的和要求。
就改擴建的道路來看,由于有跨線橋的控制,很難對原始道路的縱斷面線型進行更改,這時可以借助縱坡和豎曲線結合的思路,來優化線型設計。如果原始的縱斷面指標不能達到改擴建的要求,就要以標高為根本,根據周邊道路的地形、地質等,進行改變和調整,以達到目標要求[5]。
2.3.3 平縱組合
互通式立交的立體交叉部門的線型組合最為復雜,同時也是最容易出現交通事故的位置,該范圍內通行的汽車容易出現變道、加減速的現象,所以保障該區間車輛的安穩、順暢行駛,就要加強對平縱組合的設計。在設計時需要注重以下內容:首先,平縱線的設計要有連續性、平穩定,保持視覺的連續性,這樣在視覺上可以帶動司機的視覺,保證車輛的平穩駕駛;其次,平縱斷面設計的各項指標數值要互相協調,避免出現較大差距,這樣可以保證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另外,合成坡度的選擇要得當,這樣便于道路排水和安全;最后,注重與周邊環境、景觀的結合設計,可以緩解司機的視覺疲勞、集中注意力。

表1互通式立交選型分析
2.4.1 匝道型式
匝道的型式包括左轉匝道和右轉匝道兩種。左轉彎匝道是為了實現車輛的左轉功能,要求該角度在270度,而且要超過對面車道,中間會設置跨線結構,左轉彎匝道主要分為三類。其一直接式匝道,這屬于左出左進形式,由于有很多缺陷,比如跨線構造多、存在安全隱患、不便于中型卡車等的形式,所以實際工程設計中很少遇到。其二,半直接式設計,它解決了從左側進入的風險,提高了行駛安全性。其三,間接式設計,它是汽車通過跨線結構,先右回轉270度,以實現左轉功能,這種右出右進提高了安全性,工程造價低,但是占據較多的土地資源,而且繞行時間長。所以在實際設計時,通常會結合多種影響因素,選擇最合理的設計型式。右轉匝道是為了實現車輛的右轉目的,角度設置在90度,汽車可直接進入相交道路的右側,中間沒有跨線結構,這種設計更簡捷,行駛更便利。
2.4.2 匝道速度的選擇
不同級別的道路對速度的要求有所區別,所以匝道速度的設計是根據交通量、路況、主線速度等綜合考慮。同一立交中的每條匝道的速度還受到匝道的型式的影響。直接式左轉匝道的速度一般設定上限值,半直接式匝道設定中間值,間接式匝道設定下限值。右轉匝道速度設定中間值或上限值[6]。
2.4.3 匝道縱坡
匝道的縱坡要求連續、平整,國際慣例指出,在山區環境下,匝道縱坡要低于限制坡度的百分之六,冰雪環境下,要小于限制坡度的百分之五,承重較大的匝道上坡坡度要超高限制坡度的百分之四。
G324樞紐互通式立體交叉位于現狀仕公嶺立交北側,主線上跨G324,在K2+279.171處與G324成、東湖街、坪山路組成五路交叉。這個交通位置對泉州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城市的快速路,更是環泉州灣快速路二環的核心結構,屬于“田”字型骨干路網的一縱。二該項目屬于“田”字型骨干路網的一橫,所以G324節點就成為了路網體系中的交通樞紐,即樞紐式交通[7]。
圖1為2039年改交叉口的交通流量預測圖,圖中可以看出G324和研究通道的直行交通是主要交通流向。轉向交通方面,324國道(西南)轉向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東南)和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東南)轉向324國道(東北)方向交通流較大。

圖1 G324節點交通流量示意圖
方案一:
綜合考慮交通量和區域地形,本方案采用半定向+部分苜蓿葉型互通,解決全部方向的車輛轉換(見圖2)。主線為第三層,三個半定向左轉匝道上跨G324下穿主線,為第二層,一個環形匝道解決東海至豐澤區方向交通,地面層為G324。

圖2 G324互通方案一平面圖
由于豐澤區方向車輛駛入互通,需與原G324車輛匯流后再進入互通,交織段長度僅為180m。本次對原老路需進入互通車輛提前分流,設置A匝道下穿原互通橋后右側并入G324右半幅,再駛入本互通。
根據現場情況,駛出本互通進入豐澤區車輛不具備提前分流條件,本次將原G324分流鼻端往市區方向改造130m,增大交織段長度,以滿足車輛變換車道需要,同時加強安全措施。
優點:解決全部交通流方向車輛轉換,符合樞紐互通的功能定位。缺點:占地較多,拆遷量較大,環形匝道的運營速度較低。
方案二:
綜合考慮交通量和區域地形,本方案采用半定向型互通,解決大多數方向車輛轉換(見圖3)。主線為第三層,三個半定向左轉匝道上跨G324下穿主線,為第二層,地面層為G324。對現狀互通的改造方案與方案一一致。

圖3 G324互通方案二平面圖
優點:解決主要交通流方向車輛轉換,匝道標準較高,車流順暢,線型較好;占地較小,拆遷較少,對泉州市水利水電工程局等周邊建筑物影響較小。
缺點:東海→豐澤區方向左轉車輛需通過周邊路網轉換,繞行較遠;橋梁為二層,橋梁較長,交叉較多,布孔較復雜;烈士陵園外圍占地較大,需拆除福泉機運油庫部分圍墻。
綜上所述,考慮到該節點為兩條快速路相交的樞紐立交,宜設置為全互通立交,故采用方案一(半定向+部分苜蓿葉互通立交),立交層次為地上三層立交。地面輔道及G324為第一層,主線上跨G324為第三層,匝道均為第二層。主線為雙向6車道快速路+兩側雙車道輔道,G324為雙向6車道+兩側雙車道輔道,該立交為快速路與快速路的溝通,輔道通過地面繞行進行溝通。
互通式立交的科學設計,不僅可以改善交通擁擠的現狀,提高安全駕駛系數,還能給城市發展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為工程師,在設計前要根據施工的周邊環境、設計要求、影響因素,按照相關施工規范、設計原則和建筑美學,科學合理地提出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