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存國
為全面深入地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教科局開展了豐富扎實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兩減三提升”模式,即“全面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全面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質量、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后服務水平”,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雙減”工作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保障。
執行“雙減”政策,互動聯動抓落實
在客觀全面地分析了全縣“雙減”工作的嚴肅性、艱巨性和緊迫性之后,我們深知,落實“雙減”工作需要廣泛聯動、積極宣傳,讓“減負增效”的意識深入每一個部門、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
部門聯動,全面減輕校外培訓負擔。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雙減”工作的推進,及時成立了由教科、財政、人社等13個部門組成的“雙減”工作專班,建立“雙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印發了《繁峙縣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實施方案》,多次召開縣委常委會議、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縣政府常務會,每月召開一次全縣“雙減”工作聯席會議。
在聯合專項行動中,市場局牽頭組建校外培訓廣告清理工作專班,人社局牽頭制定校外培訓人員轉崗就業政策和用工風險應急預案,公安局牽頭組織排查、取締非法校外培訓機構,教科局、行政審批局、民政局聯合推進“營改非”登記工作。多部門聯動,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家校聯動,全面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落實“雙減”,家庭、社會與學校的密切配合尤為重要。為此,我們通過多種途徑面向社會進行了廣泛宣傳,如告家長書、給家長的一封信等,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教科局明確要求各中小學校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制度,成立家長學校,每學期召開2—3次家長會,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心智成長、身心健康、學業成績、養成教育等組織家長座談、交流,逐步消除家長“唯分數”的焦慮心理,引導家長尊重教育規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長規律,形成正確的成人、成才觀。同時,立足教育評價改革和“五項管理”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幫助學校和教師轉變育人觀念,全面減輕學生書面作業量,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氛圍。
實施“三提”改革,標本兼治促內涵
“減負”的深層要求是推進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其根本在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品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此,教科局將工作重點放在全面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質量、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后服務水平上。
把握三個維度,從“量”“質”“度”上提升作業質量。在對“量”的把控上,要求各中小學校全面減輕學生作業總量,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對“質”的要求包括:避免布置機械、無效的重復性、懲罰性作業;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增加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的作業。作業的“度”即學生作業必須是通過年級組、教研組或教導處統籌安排布置的作業,嚴禁教師私自布置未經公示的作業。同時,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開展多種活動,在“智”“轉”“真”上改革課堂。“智”,即要求各中小學校建立教研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進行集體備課,讓所有教師都能用上優質的教案學案,達到共建共享的教學效果。“轉”,即轉化運用獲評“山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的“‘整體設計—問題開啟—自主學習—展示共享—梳理發展’20字課堂教學策略”,通過“繁峙名師大講堂”“教學觀摩賽講”“聯片教研活動”等大量教學教研活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真”,即研究“真學課堂”,通過構建學習小組、建設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等培養、培訓活動,建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深度學習、深度思維、深度交流探討的課堂,讓學習發生革命性轉變。
注重全面發展,在“閱”“藝”“體”上發展心智。建立校園課后服務體系、提高校內課后服務水平,是繁峙縣落實“雙減”政策的重點。為此,教科局堅持公益普惠原則,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注重通過閱讀、美育和體育提升學生的素養和氣質。借助“攀登閱讀”素養提升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項目、山西省名師工作室閱讀項目等,組織學生開展閱讀,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400萬字以上的目標。要求學校廣泛開設以書法、器樂、手工、繪畫、朗誦、播音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塑造學生心靈美為特色的藝術類校本課程,同時加強學生體適能訓練,廣泛開設棋類、球類、拳術、國學手勢操等特色課程,增強學生體質,健全體格。
立足“五育”并舉,革故鼎新謀發展
堅持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以改革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是繁峙縣“雙減”工作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歷史高度,從辦高質量人民滿意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教科局統籌規劃、精心設計,實施了八大工程。
教育教學再跨越工程。審視近年來與新時代新要求不相符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方案,重新制定全方位考核管理辦法、教學基本常規和組織實施的具體做法,實現教育教學工作的再跨越。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程。借鑒繁峙縣2021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成功經驗,構建全新質量監測體系,強化學生基本學業的同時注重體育、心理、美育、勞動教育的測評,形成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試題命制隊伍建設工程。建立適應“雙減”政策要求的縣域質量監測命題隊伍,解決絕大多數學校命題能力欠缺、考試導向不明、檢查分析教學工作不力等問題,深入推進考試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標準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
作業集智統籌工程。在大規模學校、中心校和中心校聯合體構建“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布置、落實、反饋新機制,依托優質師資建立分年級、分學科的作業研究、診斷、促進機制,從根本上減輕作業負擔、提升作業質量。
“20字教學策略”推廣應用工程。全面推廣應用“20字教學策略”,在全縣中小學構建起適應課程改革和新中考、新高考的教學基本模式,激發學生潛能,強化主體地位,打造高效課堂,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工程。構建“雙減”背景下的教師發展機制、體制,強化師德師風、教育理念、創新方法、學科素養、教學管理、傳統文化、信息教育等方面的教師研修培訓工作,保證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和源頭活水。
“繁峙名師大講堂”推進工程。充分發揮“繁峙名師”的能動作用,開發人力資源,持續推進“繁峙名師大講堂”工程,加強“雙減”背景下的“時代領路人”隊伍建設,推進繁峙教育進入時代快車道。
課題研究與成果孵化工程。鼓勵啟發教師認真開展課題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在做好自身研究的基礎上,引進其他地區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成果,如南通市的“深度學習”、晉中市的“作業前置”等,為教育發展提供動力。
在推進“雙減”工作的過程中,“兩減三提升”模式為全縣教育事業和諧發展、內涵發展、創新發展、共享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也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