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adre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DONG Jing
(Jingdezhen Company, Jiangxi Tobacco Company, Jingdezhen 333000, China)
【摘? 要】國有經濟發展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近年來國有企業進入改革“深水區”,其經營效率、發展效益等一直是社會大眾高度關注的問題。國家從法規建設、實施細則出臺等方面,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流程進行了指導,要求落實好監督責任機制。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這項工作依然面臨理論缺失、實踐不到位等問題。基于此,論文以經濟責任審計作為研究切入點,首先對其當前發展中呈現的顯著特征展開分析,其次對經濟責任審計運用中面臨的困境進行深度剖析,最后提出具體的保障制度,旨在促進國有企業穩定運行,使其切實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conomy has alway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the "deep-water area" of reform, and their operation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benefits have always been problem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public. The state has guided the work flow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promulgation of implementation rules, and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work still face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ory and inadequate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ake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a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in its current development, then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specific guarantee system, which aims to promot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make them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問題;保障制度
【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problems; guarantee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39.47?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2-0141-03
1 引言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運行中地位舉足輕重,領導干部的任職更是賦予了責任與權利。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監管缺位也滋生了職務舞弊、腐敗現象,更是造成了國有資產損失。自十八大以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監督與約束,成為一項重要工作。隨著國有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給監督工作造成一定的難度,實施經濟責任審計,能夠對領導干部任期內的各項活動展開全面、有效的監督,更好地糾正問題,避免損失。
2 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特征分析
為了加強對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履職能力的監督與約束,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已成為我國審計監督領域的重要工作內容。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指導意見等,對干部經濟責任履職情況進行審計,目的在于保障國有資產、財產的安全與完整,加強干部管理,規范干部行為,促進廉政建設。同時,亦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連續性,在其不斷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顯著特征:
第一,“經濟責任”內涵不斷豐富。在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背景下,領導干部任職被賦予更高的責任與權力,其二者具有一定的對等性。原有的“受托經濟責任”主要由國有資產管理人開展審計工作,監督其管轄范圍內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干部履職能力,而隨著向領導干部下放權力,也就意味著可能參與更多的管理決策、財產支配、用人提拔等,由此,實際責任不斷擴大,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內涵也不斷豐富與外延,包括任期內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情況,基層黨建工作開展,人才選拔聘任聘用情況等,不僅僅再局限于對財產支配的監督,全面擴大到干部任期內所有工作履職情況。
第二,審計對象與范圍逐步擴大。在國有企業深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經濟責任審計權力逐級下放,既成為衡量干部履職、管理績效的重要指標,更是通過開展審計工作,全面了解企業運行情況,揭露經營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重大缺陷,提出整改建議,不斷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例如,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不再局限于大型國有企業,更是深入項目建設、子公司中,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效益,對經濟活動展開監督與約束。
第三,呈現“自下而上”發展態勢。近年來,為了有效監督國有企業經營活動、干部履職能力,各地著手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更是大膽實踐和摸索,總結出豐富的經驗,特別是結合所賦予干部的責任與權力,開展全面離任審計,例如,四川省提出發揮審計“治已病,防未病”功能,強化經濟責任審計成效;江蘇揚州等構建數字化經濟責任審計平臺,有效解決審計的“盲區”。
3 國有企業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 注重結果導向,可能存在短視行為
部分審計工作開展中,單純的以結果考核進行評價,不能客觀反映干部任職期間的履職能力,還易導致短視行為。例如,當企業出現經營不善、投資失敗造成損失時,不能僅以此認定干部履職不力;又如企業經營效益較好,資產規模持續增長,不能僅以此認定干部廉潔自律、認真履職。過于注重結果導向,可能導致評價存在片面性,也可能存在干部為創造經濟效益而做出短視決策,不利于企業的持續發展。
3.2 審計評價標準不一致
采用定性化的評價方式,導致評價結果不具有可比性與參考性。根據干部任職期間資產損失的嚴重性,片面地追究責任,導致審計評價標準不一致。例如,當企業經營發生損失后,未深層次地了解干部履職情況、是否采取了積極措施防止損失擴大,而是“一刀切”地追求經濟責任,導致審計評價不具有客觀性。
3.3 經濟責任界定不明確
在針對企業經濟損失、項目投資失敗中,存在經濟責任界定不明確情況,主要表現在:第一,“先離后審”的情況較為普遍。離任干部與接任干部工作交接不明確,甚至因企業內控制度執行不力,未對相關工作進行交接,中途甚至還存在領導缺位情況,在后期開展審計工作中,責任界定較為困難。第二,集體與個人責任界定不明確。在開展經營活動中,重大項目投資決策是否采取集體決策制,是經濟責任認定的關鍵,由于缺乏相關資料記錄,如會簽資料,導致無法真正落實經濟責任。
3.4 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的監管缺位
對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管,僅僅依靠內部審計、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加強國有資產改革背景下,監管部門存在監管不力的情況,未真正深入企業中,對經濟活動、投資決策、資產管理等全面落實查處責任,對提出的問題整改情況未進行動態跟蹤。在開展審計活動中,未及時對審計結果進行公示,缺乏整改反饋機制,導致審計整改工作浮于表面,審計質量不高。
4 國有企業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保障制度的建設
在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中,完善經濟責任審計模式,并結合當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保障機制建議,有助于不斷推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縱深發展,起到良好的監督與約束作用,提升國有企業經營效率。
4.1 構建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法律體系
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干部履職能力、管理績效等實施監督與約束,需要全流程地開展審計工作。目前,我國經濟責任審計相關制度體系不夠完善,要進一步提高審計效率、規范審計活動,需要加快專項法規制定,細化審計工作指導方案。十八大以來,在全面推進廉政建設背景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深入到地方政府、各行各業。一方面,構建審計法律法規,在實踐中收集經濟責任審計所面臨的問題、困境、矛盾點,對相關的條款不斷細化,從而為審計實踐提供指導與法規依據。在經濟責任審計條款細化過程中,必須要具有可操作性,包括審計程序、范圍、評價等,以便對審計行為進行約束,提升審計的效率。另一方面,結合行業、地域、企業的特征,制定具體的審計操作守則,從而規范審計活動,降低審計風險。例如,地方政府在開展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通過實踐經驗的總結,細化操作守則、操作指南等。同時,不斷優化流程,構建具有地方特色、行業特征的審計實操守則,為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供有益參考,亦能夠規范審計行為,提高審計效率,更好地發揮監督與約束效用。
4.2 審計資源要素向重點領域傾斜
隨著國有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給審計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結合干部的職位所賦予的責任與權利亦不同,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中,要緊緊圍繞重點領域。
第一,重點項目、重點政策實施情況。以風險管理為導向,關注行業盈利弊端高發區,例如,近年來隨著國家固定投資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大型基建項目、民生工程建設,這往往也是貪污、腐敗領域的高發區,審計工作必須深層次地滲透到重點項目中,多維度地開展審計工作,包括項目經濟效益、建設進度、資金撥付情況、招投標領域合規性、物資采購、金融資本運營情況、提供借款擔保情況等,關注容易觸發風險的環節。
第二,財務報表審計。根據審計準則,關注會計信息質量、成本費用核算、會計政策選擇、稅款征收等,通過深入分析報表數據與經營情況的匹配度、同行業數據對比、歷史數據縱向對比等,防范財務舞弊情況。
第三,內控制度的有效性審計。在國有企業深化體制改革背景下,內控制度的制定已日趨完善,進一步關注內控制度執行情況,如不相容崗位設置、操作流程執行、決策機制、用人選人機制等,關注干部是否存在濫用職權情況。同時,嚴格執行內控制度,有助于防范職務舞弊情況,有效落實廉政精神盡職盡責。
4.3 進一步對干部經濟責任進行界定
國有企業在經營中面臨一定的復雜性,在激勵競爭格局下,要保持有序穩定經營,必須要強化干部責任意識。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中,通常是干部離任時,為了保障企業的有序經營及連續性,必須要對經濟責任進行準確的界定。
第一,督促離任干部做好工作交接。干部離任時必須要對履職期間的工作進行總結、確認,并將相關的資料交給新上任的領導,以保證工作管理的連續性,包括任職期間的財務報表、經營收支、重大項目建設推進情況、項目投資情況、資產盤點情況等,在交接中兩位領導對工作內容進行親自確認。針對一些細節上的工作,則由中層管理者進行匯報。
第二,處理經營不善的問題。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投資失敗、項目開發損失等情況,在工作交接中不僅需要進行說明、移交相關資料,同時,審計機關還需要對導致經營不善、項目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干部責任進行界定。同時,不能僅僅依賴結果導向,而應對整個決策過程出現失敗原因等信息全面分析,若造成不良影響,應重點考察干部處置方案,若造成損失已無法回收,則重點考察干部是否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損失擴大。整體而言,在整個損失責任認定中,要強化過程跟蹤管理,根據相關的法規制度,界定領導干部是否盡職履責,客觀反映干部在任期內的履職情況。
4.4 逐步采取定量評價手段
審計機關在對干部任期內企業經濟損失的認定中,要謹慎使用“嚴重破壞”“巨大損失”等詞匯。尤其是要轉變評價理念,客觀地評價干部任期內的履職情況,確實存在損失的,應盡可能采用定量評價的手段,避免使用一些描述性詞匯,導致評價不具有可比性、參考性。例如,因投資決策失敗給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時,要從多維度進行分析評價,查詢領導班子工作流程,是否是因個人主觀決策、“一言堂”所導致,包括項目前期調研資料、會簽資料、會議記錄等。在造成損失后,關注領導干部是否積極響應,采取干預措施減少損失的發生,避免經濟損失進一步擴大。同時,定量分析損失大小,進行客觀評價,例如造成損失所占企業規模的百分比,任期內企業整體經營情況等,由此進行損失責任的客觀認定。
4.5 建立健全審計結果運用機制
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對干部履職能力、企業經營情況進行客觀評價,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審計結果的運用,從而有序地發揮審計監督、約束職能,推進國有企業的穩定運營,保障國民經濟安全運行。
第一,及時公示審計結果。在企業內部,公示干部任免變動情況,補充公示審計結果,提升審計機關工作透明性,調動全員積極參與到企業內部建設中。
第二,實施對審計報告質量責任負責制。提高審計工作人員責任意識,客觀評價干部履職能力,同時,針對審計中所發現的問題,紀檢部門及時介入進行嚴查。
第三,建立整改反饋機制。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中,及時指出內部管理所存在的薄弱環節,要求相關責任部門進行整改,關注整改進度與整改情況,積極有效發揮審計監督、約束職能,提高管理效率。
5 結論
當前,實施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能夠深入到國有企業內部對各個環節、重點領域展開監督與約束,保障經營效率,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的任職,被賦予了更高的責任與權利,過去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一言堂”現象嚴重,甚至給國有企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滋生貪污、腐敗現象。自十八大以來,在反腐倡廉道路上,全社會對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愈加重視,亦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以優化審計方法、建立審計監督機制,結合在具體執行中所面臨的困境,提出構建完善的經濟責任審計法律體系、審計資源要素向重點領域傾斜、進一步對干部經濟責任進行界定、逐步采取定量評價手段、建立健全審計結果運用機制等保障制度,旨在有序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監督、約束作用,提高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效率。
【參考文獻】
【1】范欽.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問題研究——以R企業為例[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4):7-12.
【2】高莎莎,馮春鵬,徐宏光,等.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常見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內部審計,2021(8):29-34.
【3】陳錦葉.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3(1):24-27.
【4】黃紅霞.新常態下的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問題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1(2):190-192.
【5】肖峻.新時代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33):12-13.
【6】錢靜.關于加強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思考[J].中國市場,2020(31):112-113.
【7】孫斌.地方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應注意的細節[J].審計與理財,2020(4):20-21.
【8】馮倩.關于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探討[J].經濟師,2019(3):116+118.
【作者簡介】董婧(1993-),女,江西九江人,審計師,從事審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