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馮杰 鄔嘯 李雪飛

襄陽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開始的。勁道爽滑的堿面,得是襄陽本地小麥加工而成才最為正宗。
襄陽小麥產量占全湖北省40%以上,被譽為“鄂西北糧倉”,正是無數襄陽農業人的努力,書寫了“倉廩實,天下安”的襄陽篇章。
在襄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的襄州區,湖北豐慶源糧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慶源集團”)董事長、黨支部書記黨長英圍繞“一粒小麥”一干就是29年,為守護“舌尖上的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
“做面粉就是做良心”
1993年,黨長英借款購買了一臺三輪車,邊收邊賣,白手起家做起了糧食生意。
“在我29年的糧食經營中,2009年的芽麥生意對我的感觸非常大。”黨長英回憶。2009年夏季,正當襄陽市的小麥豐收在望時,持續一周的強降雨讓小麥長在地里發了芽。與正常小麥相比,芽麥每斤要便宜0.2元,但如果賣不出去,爛在手里更難受。
面對父老鄉親緊鎖的眉頭,黨長英坐不住了。“過去行情好的時候,鄉親們把糧賣給我,我賺了錢;現在鄉親們受了災,我不能坐視不管,只要能銷出去,賺錢多少無所謂。”她跑南走北,多方聯系,最終簽訂下了1000萬公斤芽麥的外銷合同。
黃集鎮種糧大戶張勤敏的137畝小麥不同程度地發了芽。黨長英帶上幾輛卡車上門收購,每斤比其他經營者高0.05元。58225公斤芽麥比市場價多收入5800多元,這一舉解除了張勤敏的后顧之憂。
快進快銷,隨收隨結,黨長英經營的芽麥買賣公平,童叟無欺,言而有信。十幾年下來,不僅贏得了農民的信賴,也積累了不少優質客戶。但僅靠小麥銷售,產購雙方的利潤都很低,黨長英萌生了創辦面粉加工廠的想法。
“產品沒有好的品質,是不可能贏得市場的。”與毗鄰的河南相比,襄陽曾經的小麥產業大而不優、產量多而不強。創業之初,黨長英就把目光鎖定在小麥種子上。
黨長英采取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向合作社和農戶提供價格低、質量優的小麥種,以及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并墊付前期資金,待來年小麥收獲上市后再統一收購。
“今年種了16畝,每畝能增收200元。”黃集鎮耿寨村的農民耿德平高興地說。過去,耿德平種植的普通小麥一直增產不增收,2021年,耿德平簽訂單播下了優質小麥種,不用愁銷路,品質好、價格高,這下心里有底了。
企業下訂單,農民來種植。黨長英的訂單農業帶動了周邊縣市區種植優質小麥100多萬畝,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因為小麥品質好,她公司生產的面粉比普通面粉每斤高出1元錢,且供不應求。
“做面粉就是做良心。”黨長英始終堅持誠信興業、質量第一,嚴把食品質量源頭關,將食品安全視為己任。2021年12月,豐慶源集團被認定為“第七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黨長英也先后獲評“襄陽市十佳糧食經紀人”“襄陽市十大模范”“襄州區十大創業明星”。
緊急時刻做好“防疫后廚房”
“黨建掌舵,企業揚帆。我們能在短時間發展為湖北省的龍頭企業,離不開我們這支作風扎實的黨員隊伍。”黨長英說。自2013年7月1日成立黨支部以來,如何將黨建工作融入生產經營、充分發揮民營企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是黨長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黨長英以身作則,號召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責任”,在車間的每個關鍵崗位上設置“黨員先鋒崗”和“黨員監督公示牌”。11名正式黨員每天提前半小時上班,做好廠區衛生,推遲半小時下班,檢查完安全生產再回家,進一步保證了安全生產和員工安全。
“永續吃面文化,不僅要吃安全的面,更要吃好吃的面。”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公司黨支部牽頭與武漢輕工大學共建了產學研校企合作平臺,成立黨員創新工作室。
“依托黨員創新工作室,我們生產出的蒸煮類、速凍類、油炸類食品專用粉,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和好評。”黨長英介紹,黨支部牽線搭橋,聘請教授定期來開展技術知識大講堂,為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現場授課。
2020年疫情期間,居民生活物資告急。黨長英第一時間捐贈了10萬元人民幣和價值10萬元的物資,同時帶領公司黨支部即刻成立防控領導小組,在保證員工平安健康的前提下,克服一切困難,開足馬力,24小時加班加點組織生產,日加工面粉300噸、面條60噸,有效保證襄陽市及省內其他地區的應急供應需求。
“在緊急時刻,我們糧食人更要堅決做好‘防疫后廚房,守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后方戰場。”2020年9月,湖北豐慶源糧油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獲評“襄陽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拉著農民一起走”
“作為一名黨員,榮譽就意味著更重大的責任。”黨長英說。
薛劉村基礎設施差,雨天道路泥濘,夜里一片漆黑。“都是種地的鄉親,要讓大伙過上光亮的日子!”從2015年開始,黨長英先后投入了100多萬元,為薛劉村硬化了村道,新建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現在村里真是‘改天換地了!”村里的退休老師薜文發感慨地說。
“過去,我們扶貧更多的是‘補短板,給貧困戶送錢送物。如今,我們利用產業優勢‘搭跳板,積極幫助在企業就業的貧困人口,確保真正實現‘一人穩定就業、全家脫貧。”黨長英說。
“今年的產銷行情喜人,我也對增收充滿了信心。”在豐慶源的扶貧車間,隨著生產線上一袋袋面粉源源不斷地下線,張安武不停地忙著碼垛,準備裝車銷售,他還在家種了15畝小麥,農忙時節可以回家收割小麥。
今年30歲的年輕技工張婉,是黃集鎮陶家村八組困難戶。2015年,他來到豐慶源扶貧車間當機修工。通過技術培訓,他擔任生產班長并成為技術骨干。在豐慶源,像張婉這樣通過扶貧車間輸入進來的困難戶還有30多人,既能學到技術,還多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保障,扶貧車間每年為周邊100多名農民拓寬了穩定就業的增收渠道。
每到豐收的季節,豐慶源集團門口就集滿了“賣糧大軍”,一輛輛滿載著小麥的大貨車,有序地排隊驗級、過稱、賣糧。凡是貧困戶送來的小麥,均以高于市場價0.05元到0.08元照單全收,質量高的做加工,質量差的做飼料,帶動了周邊80%的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拉著農民一起走,才能把‘一粒小麥的價值最大化。”30年來,黨長英一直立足小麥主業,不斷深耕小麥產業,也讓襄陽優質的“一粒小麥”流通到全國各地,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