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要】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國生態文明視野下城鄉規劃轉型發展也時不可待。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越來越多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我國城市人口開始急速增長,環境污染也隨之而來,嚴重制約了我國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城市化改革已是大勢所趨,生態文明條件下的城市化改革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將提出一些關于生態文明下城鄉規劃轉型發展的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生態文明;城鄉規劃;轉型發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9.011
引言:
自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臺以來,研制縣域和村域的鄉村振興規劃方法與方案成為了當前學術研究及政府決策的重要課題和重點任務。在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重構過程中,生態系統的保護與生態農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農村產業的附加價值,同時實現鄉村的居業協同發展。但目前,我國對鄉村生態保護與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大尺度的國土利用層面,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宏觀研究結果難以直接指導鄉村社區等微觀層面的規劃工作。在小尺度鄉村空間的規劃上,雖然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意義已經得到認識,但目前仍缺乏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方法研究。要使生態保護理念在與鄉村人居環境關系最為緊密的社區規劃層面得到貫徹和體現,需要在前期調查、總體方案制定、基礎設施設計等規劃工作的全周期各階段持續進行生態優化專題研究。其中,通過前期調查充分掌握生態信息是進行規劃設計工作的基礎;而由于目前鄉村地區的水渠等基礎設施普遍使用混凝土或水泥,與生態系統保護需求和田園風貌形成反差,使得將規劃方案落實到具體的基礎設施設計上,也成為切實實施生態優化的必要條件。
1、城鄉規劃設計概述
在城鄉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城鄉規劃設計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不僅與我國社會經濟的增長息息相關,同時還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城鄉規劃設計具有明顯的全局性、綜合性以及戰略性,涉及的工作內容較為復雜。在開展城鄉規劃設計的工作實踐中,相關部門需要對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長遠的發展眼光進行統籌規劃和綜合布局,從而有效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局部發展與整體發展、農業發展與工業生產之間的關系,為人民群眾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目前,城鄉規劃設計可以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科學安排,其實際效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城鄉規劃設計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在政府部門的干預下滿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要求,從而在確保土地整體利益的前提條件下,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2)城鄉規劃設計是相關政策順利實施的關鍵途徑,工作人員需要提供呈現規劃設計全面落實各種計劃政策,并協調各個部門完成與城鄉建設相關的事宜,同時嚴格控制城鄉建設工作中的私人開發行為;(3)城鄉規劃設計是形成城市未來框架的重要基礎,因此需要對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而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空間結構,為城鄉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良好的先決條件。與此同時,在城鄉規劃設計的工作實踐中,相關部門還要全面調查規劃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活習性,并對其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留,從而有效避免城鄉規劃設計工作對規劃區域內人民群眾正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
2、城鄉規劃中的問題
2.1生態環境問題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只追求經濟效益,一味順從,而不考慮是否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例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私家車的家庭越來越多,人們只重視生活便利和精神享受,卻忽視了私家車對于生態系統環境的破壞,私家車數量的急劇增加,加重了交通堵塞和尾氣排放。此外,在過去幾年中,許多工廠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考慮廢水、廢氣的排放問題,從而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使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正是由于污染程度的持續加重,才造成了我國北方冬天霧氣彌漫、南方雪災頻繁、綠地面積大大減少、空氣質量變差、地球變暖等問題越來越嚴重。
2.2物資欠缺
我國土地肥沃,資源總量多,但不能忽視我國是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城鄉規劃的發展主要依靠土地和水的問題。第一,由于城鄉規劃的出現,大量的土地被改造成商業或工業用地,導致可用土地資源越來越少,而對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解決土地問題是第一要素。耕地變為工業生產用地,嚴重破壞了我國的土地資源,從根本上加劇了我國土地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在現在的城鄉規劃發展中,人們無節制地開采地下水,用來灌溉農田,而大量的廢水和污水被排入河道,導致地下水也被污染,水質變差問題迅速出現。
2.3無目的規劃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村莊規劃,實行村與村合并。村莊合并雖然可以節約土地,將原有的村莊改為農業、商業或勞動工業用后可以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有利于對居民的統一管理,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不能保質保量地輔助被拆遷居民的土地利用率,無法合理有效利用節約下來的土地。
3、生態文明視野下城鄉規劃轉型措施
3.1理念改革
環境文明保護計劃是引導城市發展的基礎和手段。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定計劃,現代城市發展就會變得非常復雜。其對于城市能力的增長和環境可持續性優化、城市資源配置、城市地理的改變、協調企業發展、改善城市功能、創造高質量的居住環境、促進廣大社區有能力持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改善人居城市環境,以及提升全球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實際作用。
3.2規劃目標改革
實際規劃目標改革應該利用資源和環境,應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面制定適當的城市發展指標,指標絕不是形容城市文明的最佳窗口等城市規劃和建造,其最終每一步都必須達到生態觀點。指標僅是提供城市開發和建筑的模板,因此必須根據規劃基本原則,將復雜性和多樣性結合起來,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可通過適應當地環境的系統結合地圖加以組合。規劃改革設計,可以在本地創造適用的運作規劃和建筑藍圖,同時在合理規劃改革的同時,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現有資源和地理文化元素,通過改變意識形態、科技創新等手段,促進城市環境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3.3規劃內容改革
在生態環境下,規劃必須被認為是可持續的,首先要將自然和城市環境綜合規劃,徹底了解整個城市環境、綜合交通系統、環保建筑、節約能源等許多方面納入綜合管理的概念。對目標地區的城市通過戰略和政策來加以整合,調節交通系統和區域生態系統的關系,汲取群眾意見,聚集企業對于城市發展的優勢,分配空間資源,結合復雜的生態系統技術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開發和利用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條件,對城市和農村主題設計受到制約的因素進行規避。
3.4規劃技術創新
盡管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但仍舊存在厚重的生態圈,這是一個關于邊界文化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取決于更先進的科學規劃和充分利用城市資源的現代技術,這些都與當地環境密切協調。近幾年來,綠色科技已經逐步發展成熟,不同的低碳生態規劃技術正在成為城市科學發展協調一致的功能。目前在城市規劃中普遍使用了GIS技術,分析結果,可能是降低城市規劃低效發展,導致土地資源枯竭等區域性問題。因此,讓城市土地的使用與城市生態系統更協調一致發展,才是科技創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4、城鄉規劃中構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思路
4.1擴大社會公眾參與度,廣泛征求意見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息息相關,應深入了解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期盼和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建議,使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更加貼近群眾需求,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更好地體現規劃編制匯聚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過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完成后,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擴大社會公眾參與度,廣泛收集群眾的建議,針對群眾反饋的建議對規劃進行修改,以便更好地完成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做好調查問卷的宣傳工作宣傳方式應靈活多樣,既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公共渠道,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體渠道,還可以深入機關、企事業、學校等單位,或是在城市中心區、繁華地段、街心公園等設立宣傳點,進行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調查問卷的宣傳工作。(2)調查問卷的數量要足夠多宣傳工作的力度直接決定了調查問卷的數量。只有做好廣泛的宣傳工作,才會有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調查問卷的活動中來,也才能反映更多的民意,保證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科學、精準。(3)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可以網上制作小程序,讓市民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小程序來完成調查問卷。對于不便上網的人群,也可以采用手工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4)調查問卷的內容調查問卷的內容不要太多,盡可能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如果內容設立過多,需花費較長時間才能完成,容易引起市民的反感情緒,繼而胡亂填寫,影響調查問卷的質量。(5)調查問卷的題目要精心設置問題,所設置的問題一定是生態環境規劃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問題下面的備選項要具體,不要太籠統和抽象,盡可能讓參與調查問卷的人有的放矢。
4.2生態環境規劃應突出其他生態環境保護戰略
生態環境部門在規劃層面必須明確自然資源部門的主體責任,以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制訂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基準。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不得與國土規劃的意圖相悖,且應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的意義。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狀況制定的。一般包括生態環境保護及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重點、步驟和重大方針政策等內容。重點是要優先解決對生態環境影響大,或者具有潛在威脅的問題。如工業污染的控制、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水土流失的控制等。戰略步驟的確定,也要逐步完成。比如我國控制城市能源所引起的大氣污染問題,目前主要是采取推廣使用排煙少的生活燃料,實行集中供熱的辦法,然后陸續采取煤氣化、電氣化的解決辦法。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應立足于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現有的環境質量現狀、污染源統計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信息和經驗,依托自然資源部門的資源、空間信息,深入環境質量承載力評價方法,為國土空間的管控劃定工作在各層面提出科學的、有利于環境改善的解決思路和方案。
4.3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強化工業污染全過程控制,對工業園區及一些重點企業,全面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著力解決散煤燃燒、秸稈禁燒工作,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引入具有凈化空氣效果的綠色植物,發揮綠色植物“天然過濾器”的功能,強化揚塵污染綜合防治,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
4.4提升水環境質量
重點抓好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的風險防范工作,尤其是水源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嚴格控制化工、造紙等環境風險行業水污染物的排放指標,實行績效考核,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做好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廢液回收與處理工作。努力提高城市黑臭水體及城鄉污水處理能力,強化水污染應急預案,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4.5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嚴控土壤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優先保護,對已污染的地塊,有序開展土壤修復治理工作。強化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逐步落實環境質量監測覆蓋。加強現有耕地保護,建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做好合理施用農藥和化肥的宣傳工作,積極推進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避免土壤出現二次污染問題,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4.6統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格局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深入貫徹國土空間規劃的“三區三線”規定,嚴格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創新轉變空間開發模式,統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格局。保持存量、擴大增量、提高質量,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推動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與質量并重。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水生生態養護,控制捕撈強度。深入開展國土生態屏障建設、植樹造林、城鄉綠化及森林質量提升等工作。
4.7嚴格環境綜合監管,強化環境風險防控
強化環境風險評估意識,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建立和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全面開展化工、造紙等重點環境風險行業的環境安全達標工作,加強環境風險防控管理,完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措施。加強醫療廢物、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處置和管理,嚴格落實危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范危險廢物貯存設施,建立健全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制度。
4.8構建現代化管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
以環境質量作為重要考核指標,建立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和考核體系。完善環境執法體制,加強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切實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采用現代化監測技術和手段,獲取更精準、更全面的生態環境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搭建生態環境監測信息管理平臺,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城市出現問題,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我們應利用合理且有效的科學方法進行城市規劃改革,將城市環境和諧、綠色發展的理念與實踐相結合進行規劃,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霆,徐偉銘,吳升,劉潔.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的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和空間管控體系構建[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22,24(02):263-279.
[2]陸非,楊榮華,尹忠武,劉東.水空間規劃體系探索[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01):76-80.
[3]莊雪芳,陳健,陳藝文,陳構超.國土空間體系背景下基于GIS的村莊規劃數據庫建設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22,39(01):123-128.
[4]沈惠新,陳姝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大西村實用性村莊規劃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22,28(01):7-9+14.
[5]劉自增,姚建華,張德政,李歡,黃濤,呂林濤,包玉斌,王科,武丹.國土空間規劃的遙感監測技術思考和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2,12(02):148-150.
[6]閻炎.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標準體系[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2-01-13(003).
[7]王小軍,嚴長清,陳揚.國土空間規劃中水資源利用上限設定的思路與建議[J].中國土地,2022(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