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禾
對于黨員干部而言,知恥是良知的先導,要常懷敬畏心,務必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先生為教育自己的子孫后代而作的家訓。了凡先生告誡后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對后世的道德倫理思想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筆者認為,了凡先生給黨員干部修身律己開出了三劑良方。
發恥心。孔子曰:“知恥近乎勇”。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歐陽修曰:“廉恥,立人之大節。”強調羞恥之心是為人的根本。了凡先生反思自己為什么成不了圣賢時,得出結論:“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他認為,自己過分貪圖享樂,受到壞環境污染,偷偷做出不應該做的事,天天沉淪下去,同禽獸一樣了,自己卻還不知道,世上沒有比這更令人羞恥的事情了。正是有了發恥心,了凡先生改過自新,堅持“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茍在一身,雖多亦小”,最終以清廉為官、勤政為民的事跡和廉潔自律思想流芳百世。對于黨員干部而言,知恥是良知的先導,有了羞恥之心,才能取舍有度,正直做人;才能意志堅定,不被物欲驅遣。黨員干部要常懷羞恥之心,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如此才能堅定理想信念,保持節操,不為利欲熏心,自覺肩負起為民服務的使命。
發畏心。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了凡先生強調要有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意思是,不要以為犯錯沒有人知道,要常懷敬畏心,在沒人監督的地方更要保持自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領導干部手中握有權力,一旦無所畏懼,做事沒有底線,最終損害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一些黨員領導干部落馬,皆從底線失防、政德失守、無所敬畏開始。面對新時代發展重任、履職盡責的考驗挑戰,黨員干部要敬畏法紀、敬畏組織、敬畏群眾,時刻自覺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警鐘常鳴。
發勇心。了凡先生強調:“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意思是,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還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不能振作奮發、墮落退后的緣故。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走過百年風雨百年歷程,習近平總書記給出答案:“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及黨史學習教育,都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重要舉措。黨員干部務必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時刻對標先進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真刀真槍解決問題,才能補短板、強弱項、固根本、防源頭,達到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
(作者單位:宜昌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