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 張軍 戴江河 王秀錦






摘? 要:非洲豬瘟暴發促進了國內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的提升,但是隨著今年豬價下滑,豬場資金投入減少,人員縮減,生物安全執行有所松懈,加之進入寒冷冬季,豬場暴發非洲豬瘟等疫病的風險依然存在。豬場只有在做好外部生物安全的基礎上,合理規劃改造內部布局,調整大批次生產模式,規范人員、物品進出豬舍流程,規范豬群流轉及無害化處理流程,規范日常消毒流程,建立培訓、監督和監測機制,建立應急處置流程,才能有效阻止外部疫病的傳入。甚至在外部疫病傳入時能快速阻斷疫病在內部流行,清除傳染源,恢復正常生產,降低損失。
關鍵詞:動物傳染病;內部生物安全;洗消流程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2)01-0066-04
自2018年非洲豬瘟在國內暴發以來,各豬場不斷提升生物安全級別,改進外部生物安全設施,完善生物安全流程,大部分豬場目前已形成多級洗消的外部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具備了一定的抵抗疫病能力[1-2]。隨著非洲豬瘟流行大環境的好轉,部分豬場管理者對外部生物安全充滿自信,警惕心下降,加之今年豬價下滑,豬場資金投入減少,人員縮減,而內部生物安全相關聯的人員事項又繁雜,難以執行到位,便開始簡化內部生物安全,甚至取消所有內部生物安全措施,導致豬場抵抗疫病的能力整體降低,豬場常規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加劇[3]。同時受限于豬場硬件、季節、人員執行力等因素,外圍生物安全一旦失守,非洲豬瘟、流行性腹瀉等重大疫病仍可能會發生。從傳染病防控關鍵要素之一的切斷傳播途徑出發,豬場只有通過外部生物安全措施,包括非必要進場的完全隔絕,必要進場的逐級洗消從而殺滅病原,進而通過內部生物安全措施,守好與豬接觸的最后一道防線,才能打造豬場抵抗疫病的銅墻鐵壁。現將豬場內部生物安全關鍵點總結如下,期望對豬場內部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改進、提升、持續穩固有所幫助。
1? 豬場、豬舍布局
(1)各車間、各欄舍全封閉,從源頭上杜絕鳥類、貓狗等動物攜帶病原進入豬舍。
(2)各獨立車間如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等設置相互獨立不交叉的人員物資進入、轉群、售豬、無害化處理通道[4](圖1)。
(3)豬場設計時可按照批次化生產模式,配套建設定位欄、產房、保育舍等,各車間配套有序使用,實現全進全出。同時出于發生疫病后快速控制的考慮,各生產單元盡量最小化。
(4)各豬舍設置獨立的淋浴間、洗衣房、工具房、藥房、休息室、餐廳,配備必要的工具物料,降低各豬舍人員集中洗消時的交叉污染風險,同時發生重大疫病時,也可供緊急隔離使用(圖2)。
(5)飼料散裝化,通過場外中央料塔傳輸到各豬舍專用料塔。同一棟豬舍的料線也應根據實際情況盡量短化、簡化。
(6)使用漏糞板的豬舍,各豬舍甚至各列糞坑專用。所有排污管道暗埋,減少疫病發生后糞污可能造成的交叉污染。
(7)保育舍、育肥舍、后備舍等欄舍隔斷實體化;母豬采用單槽和單獨的飲水器。
(8)各棟豬舍的水線、電路、環控獨立控制,相互不交叉、不共用。
2? 生產模式
豬場根據整體規劃,采用大批次生產,實現不同豬舍和生產單元真正意義上的全進全出。規模1 000頭以下母豬場建議采用四周批或五周批的批次化生產方式;規模1 000~? 3 000頭母豬場建議采用3周批的批次化生產方式;規模3 000頭以上母豬場建議采用1周批的批次化生產方式。
通過批次化生產,每一批次豬群單獨存放于一個單元,最大限度減少豬群在豬舍內和豬舍間的流動頻次。短期內集中開展配種、接產、免疫等技術操作,減少人員日常在不同豬舍間的操作流動頻次。同時物料采購入場、物料進出豬舍、人員休假返場更集中,降低日常進出頻次。
3? 人員進出各豬舍流程
(1)進出豬舍消毒液洗手、踩腳踏盆或換專用鞋、換專用工作服或穿一次性防護服。工作服實行各區域分色管理,下班后浸泡消毒清洗烘干。各通道設置隔離凳,區分臟區、凈區,人員單向流動,避免來回交叉接觸(圖3、圖4)。
(2)衛生清理、日常維護修理等工具各豬舍專用。
(3)各豬舍人員專管,開展系統培訓,建立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小問題各豬舍人員自行解決,降低場長與技術員進出豬舍的頻率;特殊情況下,進豬舍應根據各豬舍重要程度有序先后或分天進出[5]。
4? 物品進出各豬舍流程
(1)物品經外部生物安全洗消分類入庫后,定期進行臭氧、熏蒸等消毒。物資專人管理,集中報計劃,由專人專車配送。根據各豬舍情況、各類物資特性,設置合適的物品進豬舍洗消程序(圖5、圖6)。
(2)設置中央食堂或將食堂外置,食物先高溫炒熟或煮熟,再經高溫消毒柜加熱消毒后送入豬舍。廚師等接觸食材人員與生產人員完全分隔開,相互不接觸。
5? 豬群流轉及無害化處理流程
(1)有計劃地對豬進行轉群,轉群前采集環境樣本以抽檢關鍵病原,轉群時專人分段對接,豬群單向流動,各段車輛工具專用,降低交叉感染風險,轉群后通道車輛工具消毒。
(2)胎衣、死豬等使用防滲袋包裝,封口,使用專用轉移車,由專人運送至無害化處理點。無害化處理結束后,消毒轉運道路及參與車輛、工具。豬舍內參與無害化處理人員當天不再返回工作崗位,第2天或更長時間隔離后按人員洗消流程入場。
(3)生產物料、耗材等垃圾用防滲袋包裝,封口,專人統一收集至垃圾處理點,消毒轉運道路及參與車輛、工具。
6? 生物流管理
(1)豬場嚴禁飼養貓狗等動物;圍墻和豬舍密閉,防止外來貓狗等動物進入,定期檢查,修補漏洞。
(2)加強日常飼喂管理,減少飼料浪費。場區圍墻外、豬舍墻體外設置防鼠帶,定期采用高效滅鼠藥滅鼠,或雇傭專業滅鼠公司滅鼠。
(3)料房、豬舍日常保持密閉,開放通道增加防鳥網,防止鳥類進入室內。采用超聲波驅鳥器、反光條帶等驅鳥。
7? 生產區消毒程序
(1)清潔是消毒的基礎,日常做好豬舍環境衛生清潔工作[6]。
(2)合理制定各區域、各豬舍日常消毒程序,減少不必要的連續消毒,尤其是帶豬消毒。
(3)食堂、辦公室、宿舍、道路等人員頻繁活動區域,使用高效消毒劑消毒。定期更換消毒劑種類,減少病原的耐藥性。消毒液按說明書配制,注意消毒液的有效持續時間,定時更換。冬季考慮氣溫影響,選用抗凍消毒液,保證消毒效果。
(4)定期于消毒前后分別采樣和檢測,以便評估消毒效果。
(5)采用批次化生產,各豬舍實行全進全出,按照計劃有序開展生產,落實生產各項關鍵技術,確保各豬舍留有足夠的洗消烘及空舍時間。
8? 常規培訓、監督和監測
(1)系統培訓和考核,各類規章制度上墻,關鍵點粘貼提醒警示標識,提高全員生物安全意識,強化執行力。
(2)群策群力,不斷完善生物安全流程。關鍵崗位操作,責任到人,采用照片視頻記錄,相互監督提醒。管理層不定期現場抽檢。
(3)制定生活區各區域、生產區各豬舍、人員、工具、欄位、豬群等常規監測程序,培訓員工按標準采樣,定期進行評估。
9? 緊急情況處理
(1)建立日常巡欄、問題報告機制,培養一線員工識別異常情況的能力。出現異常豬第一時間采樣送檢。檢測結果出來之前確保人員不動,豬不動。檢測無異常后按照正常流程治療或無害化處理。檢測有異常時,就地封閉豬舍,進行精準剔除處理。持續監測無問題后才能恢復正常生產。
(2)豬場儲備一定量的檢測采樣耗材、簡易床位、被褥、彩條布、火焰槍、員工生活用品等緊急使用物資。
(3)建立系統的緊急處理方案,如疫病發生時,設計清糞工具消毒程序,降低清糞頻次;設計到豬舍內、到各欄位換鞋,換手套,換工作服等流程,將疫病控制在最小單元格內,將對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豬場成立應急處理小隊,定期進行演練。
10? 小結
生物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外部生物安全是基礎保障,內部生物安全是最后防線。豬場在持續做好外部生物安全的基礎上,從豬場布局改造,洗消流程優化,人員培訓,流程執行強化等方面做好內部生物安全,從而進一步加強豬場抵抗重大疫病的能力。疫病發生時,出色的內部生物安全管理也能將疫病的傳播擴散速度降到最低,受影響豬的數量更少,早發現早確診,采取有效措施,將損失降到最低。同時日常內部生物安全執行到位,還能有效防控常規細菌性和病毒性疾病,降低日常預防治療和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 ZHOU X, LI N, LUO Y, et al. Emerg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China,2018 [J]. Transbound Emerg Dis,2018,65(6):1482-1484.
[2] 劉小海,陳瑤生. 2020年生豬產業發展狀況、未來發展趨勢與建議[J].中國畜牧雜志, 2021(3):196-200
[3] 肖勝南,王瑾,王淑艷,等.淺析基層非洲豬瘟防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獸醫雜志, 2018(9):112-114
[4] 陳斌,程豐.構建豬場生物安全體系若干問題的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5):83-84.
[5] 王闖,劉建,孫勇,等.非洲豬瘟環境下規模化豬場“六部曲”生物安全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1(4):18-21.
[6] 孫愛軍,王芮,朱瀟靜,等. 非洲豬瘟相關檢測及豬場生物安全防控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學報,2021(5):1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