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建明
雙流,地處成都平原南邊,是成都南大門。大多數外地人坐飛機入川的第一個落腳地,就是雙流。
很多人讀了李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總是對進入四川的蜀道心懷恐懼。時間會改變一切。現在,到四川來,只需搭乘一架銀燕,便可從天而降,輕松抵達。
比登天還難的蜀道不見了,展現在面前的是百米寬、百里長的成都市最寬、最長也最酷的馬路—天府大道。曾經的蜀道變成了一條彩虹大道,它能讓世界上很多城市大道為之遜色。
時空在變,概念也在變。康德說:“空間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時間也因空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概念。”蜀道難行時,盆地中的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意思是這里“金池湯城,沃野千里”。今日,新蜀道不再難行,只需空中“一大步”,便可跨越千難萬險之舊蜀道,滑翔至流光溢彩、生機勃勃的天府之國。
而天府之國的新蜀道就在這個令人著迷的地方—雙流。
雙流古稱廣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與古蜀國成都、新都并稱“三都”。至隋朝避煬帝(楊廣)諱,改稱雙流(以江安河與府河匯流于二江口而得名)。
在最初的農耕社會,人們看到的廣都,不僅原野廣闊,而且“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真乃自然天堂也!
雙流意自府河與江安河“二江之流”,其實細細考證,也不盡然。
首先是在原廣都后雙流的這塊土地上,府河與江安河并非唯有的兩條江流,還有鹿溪河、楊柳河、金馬河和白河、清水河等。另外,南河和府河又合稱為更長、名氣更大的錦江。而除了后面幾條較小的江河之外,包括錦江、鹿溪河、楊柳河在內,皆是由“川祖”李冰改造而成的都江堰渠系形成的江流。
故我想,古人并非刻意想隨便“撿”條大江大河名換取一個新的縣名,而是非常認真地在他們祖輩勞作生息的這片土地上尋找著留下的最重要的生命密碼……后來他們找到了,找到了一個看似具有象征意義的“二江”之名。它其實就是這片土地永久生存與世代繁衍生息的生命密碼,是支撐成都南大門永遠繁榮昌盛的生存狀態—不息的涌動、奔騰的流淌,并在這種不息的涌動和奔騰的流淌中實現發展與飛躍。
這就是雙流的本質及其意義。
水,久不流動會死臭;地,久不耕作會荒蕪。同樣,人不勞動與活動,則離死亡不遠矣。假如一個社會靜止不前,預示著它行將毀滅。
這也是瞿上蠶叢等先祖們為雙流這片古老的土地早已鑄制好的產生燦爛文明的密碼。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它一直發揮著神奇的力量,推動著這里的人在生生不息中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與輝煌。
由此,也讓人終于明白:雙流,其實就是一種狀態,一種對命運奮爭而不息的精神狀態,一種不甘落后、勇爭一流的生存狀態,以及一種敢為人先的昂揚向上的狀態。
我們常說一個人如果不在狀態,他就不可能干出什么有出息的事。在一個關鍵時刻,倘若一個人不在狀態,那么他就失去了一種成功或贏的可能;而倘若一個人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應有的狀態,那么他的一生注定是失敗的一生。
一個人如此,一個社會也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如此呢?
我們經常會發現,在歷史上,或者就在我們熟悉的這個時代里,同處一個地區、同處一個發展階段甚至同樣的條件下,有的地方發展氣勢如虹,越發展越有進步,而有的地方則停滯不前、毫無生機,人民生活水平長期落后于其他地方。
這是因為,前者永遠在狀態之中,后者則始終不在狀態之中。在狀態之中的地方,人們永遠在尋找機會、努力創造、勇往直前、不懈奮斗;反之,不在狀態之中的地方,人們則是左顧右盼、猶猶豫豫、朝三暮四,最后必定會落后。而一個民族倘若不在狀態,那么國家將分裂、人民將受難。
可見狀態是何等重要!
它是一個人的精氣神,它是一個地方向前發展的動力,它是一個時代向前發展的支撐,它是一個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力量源泉,它是一個國家生存與崛起的主因。
雙流從它最早被稱為廣都起,就進入狀態。那時作為與成都、新都并駕齊驅的“川地三都”之一,它以“百谷自生”“鸞鳥自歌”的天然優勢而傲立于成都平原之上。正是有這種“唯吾美富”的狀態,讓其一直在農耕時代保持著“天府之驕”的美譽。也正是由于有如此奮進的狀態,才有了“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的蜀國創世大帝蠶叢在此建功立業—立國與興建瞿上城。
歷史上的雙流,醉倒了多少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也讓陸游先生發出如此感慨:“好風吹我衣,春色已粲然。”
正因為雙流“命里注定”有在狀態下的隨勢而行、順勢而為的品格,所以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在這里發生,許多頂天立地的人物都曾在這里叱咤風云—蠶叢先帝“教民養蠶”“禮樂至富”而使他和蜀錦一起聲名遠播,于是也讓雙流這片熱土有了農耕時代最為醉心的富貴景致:
嫩柳含金古路旁,效原一帶盡農桑。
兒童竹馬來深巷,都屋書聲出短墻。
雨洗紅塵春草綠,風梳翠隴菜花黃。
田家樂事予心樂,麥飯蔬羹味轉長。
—清·徐樾《春日勸農即事》
史學家從已知的考古和研究中告訴我們:蜀與蠶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這樣說:“蜀,葵中蠶也。”
蠶叢,即蜀的第一位國王,而蠶叢在雙流開創的耕地種桑,使得中國錦絲很早就傳到了海外。據說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一次身著一襲蜀錦的袍子出現在公眾面前時,整個羅馬都轟動了。
那時,中國絲綢錦繡在羅馬價格昂貴,一斤黃金才可換得一斤絲綢。雙流對世界的貢獻,可以說從蜀王蠶叢開始,而自蠶叢教民種桑起,這塊土地便進入了從不落后、從不停滯、從不猶豫的奮進狀態……從而成為華夏大地上一匹奔騰于前列的駿馬。
所謂狀態,它必須在所處時代和所處社會中保持永遠不懈怠、永遠不含糊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甚至是自悟自省……而非消極等待、不思進取、碌碌無為,更非自顧自憐、置身事外、得過且過。
自然和物質的正能量“雙流”,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平行或正向的運動:你動,我動;你進,我進;你榮,我榮;你翔,我騰……這樣的“雙流”是聚合,是加法,是積累,也是攀向高峰與極致的力量。
雙流的歷史正是以這樣的一種潮流與運動狀態在抒寫。
大自然恩賜了這里“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天府般的土地,智慧而勤勞的蠶叢躬下身段、揮汗播種,于是眾庶民有樣學樣,開始植樹種桑、養蠶織絲。這才有了瞿上城,才有了“旨酒嘉谷,可以養父”“嘉谷旨酒,可以養母”的繁榮與富饒。
想當年東漢之后,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各顯雄威。據當地民間傳說,三國中的魏國彪悍威武,吳國富貴強壯,相比之下,劉備的軍隊和實力頗有些“弱不禁風”,故他遲遲不敢登基封王。一日,軍師諸葛亮視察雙流南緣的錦江與鹿溪河的匯合之處,只見黃龍奔騰翻卷、氣勢非凡,于是立馬向劉備呈報“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乃去”,是稱帝立國“好兆頭”。這讓劉備大喜,隨即登基,從此開創了蜀國大業,并為日后形成的“三國鼎立”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篇章。
“白日雙流靜,西看蜀國春。”難怪李白在“上皇西巡”時難忘蜀地風光而留下精彩一筆:“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紅。”
蠶叢和諸葛亮的自發努力、自信自為,掀開了廣都(雙流)歷史原初時代的恢宏序章。
“日月明明”,“不朽難獲”。雙流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發祥地之一。然而歷史上的雙流,并沒有因此滿足而停滯不前。它在種糧、養蠶與織錦的農耕錦繡圖中揮灑自如的同時,審時度勢,順應工業社會發展的潮流而行,在貨幣交換的唐宋時代,就占據了造紙與造幣技術的高位。“廣都紙”名揚天下,而被叫作“官交子”的一種始于雙流的紙幣,則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
歷史上雙流與華陽兩縣好似兩江一水,總是分分合合。即便到了今天,雙流大地上仍是“雙流區”和“天府新區”之分,然而它們又都屬于雙流行政區域管轄范圍,如同“一個賽場的雙跑道”。
雙流密碼里除了有自然屬性和物質屬性外,還有哲學意義上的“雙流概念”和“雙流行為”。這也是雙流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和方向燈塔。
哲學意義上的雙流,代表著事物生存與發展的不同規律。它時而是一對矛盾體,時而又是一個統一體;它時而成為運動的對立面,時而又是運動的合力源。
矛盾與統一、對立與和諧,總是相對的。成功者和智者,就是在這種矛盾與運動中不斷尋找和創造新的前進動力和成功機會。
我記得第一次到雙流,學歷史和經濟專業的區委書記鮮榮生說的兩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句是“雙流這片土地,自古以來就承擔著一種使命。這種使命就是必須讓這個地方永遠保持一種生命的活力,一種前行和向上的活力”。另一句是“雙流始終承擔著一種區域責任。它必須為成都的崛起和發展不遺余力,也必須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竭盡全力”。鮮榮生書記還特意在這兩句話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定語:“這種使命和責任還必須是無條件的。”
這是給雙流存在與發展精準“點穴”,也是給雙流做了一次有格局的“規定”。
雙流能有今天的成就,其根本和核心也在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以及執政者們,懂得在社會發展過程的矛盾運動中擺正位置、敞開胸懷、拓展格局,并趨利而避害、順勢而有為,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符合雙流發展優勢的前景無限的發展道路。
“天上人間好景同,春光原在畫圖中。”清人劉沅的詩句,讓第一次到雙流的人,走馬觀花式地轉悠了一圈之后,都會有如此感覺。而當你深入了解雙流的人之后,感受到的則是一種創一流的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經歷了極不平凡的2020年后,我來到雙流,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如熱流一般激蕩著我的心。干部和群眾都拿著《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關于制定成都市雙流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當讀完這份關系到未來雙流發展的文件時,我這個“外人”都有些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雙流是蜀錦發源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起點,更是新時代泛歐泛亞航空樞紐重大節點,處于成都中優、南拓、西控主體功能區交匯處。因“兩場一體”融入東進,因多式聯運協同北改,在成都唱好“雙城記”、融入“雙循環”新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
到2025年,基本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力爭達到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走在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前列,“四上”企業數量較“十三五”末翻一番,市場主體數量達到20萬,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力爭綜合實力挺進全國百強區前20位。
高標準建成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雙流分區,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項目和重大創新平臺……到2025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00億元……人才資源總量翻一番。
構建“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協同發展格局。到2025年,東升、西航港、九江片區城市功能更趨完善,楊柳湖城市綜合型副中心能級提升,天府怡心湖片區成型成勢,天府國際生物城生命科學創新區功能彰顯,規劃建設牧馬山國際旅游度假區和牧山湖國際社區,“一場兩翼、東西互濟、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提升“中國航空經濟之都”開放發展能級。力爭培育1~2家全貨機基地航空公司,構建20條以上覆蓋全球重要節點城市的全貨機航線網絡,綜保鐵路貨運站建成投用,基本形成“客貨并舉”精品航線樞紐、航空貨運轉運中心和國際多式聯運物流樞紐。到2025年,空港國際商圈基本建成,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元。
突出“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共享發展實效。營商環境重點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企業咖啡時”和“企業幸福中心”成為全國知名企業服務品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更趨完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初見成效。優質均衡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智能多元,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體系更加健全,三級甲等醫院增至5家,享受優質義務教育學生達85%以上,建成全國區域教育現代化示范區,基本實現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到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90萬,單位工業用地增加值達到每平方千米50億元,綜合實力持續增強,構建起智慧引領型、消費驅動型和總部發展型產業齊頭并進的現代適航產業體系,力爭在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全方位邁入現代化國際航空大都市行列!
這勢不可當的發展勢頭,讓每一個雙流人都感到一種巨大的榮耀與自豪;同樣讓我們這些“外人”也為雙流感到驕傲,投之以羨慕。
這是2021年初的“雙流春潮”。
半年之后,當我再一次來到雙流時,雙流人已經迫不及待地給我送來“滾滾熱浪”:2021年上半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保障飛機起降17.3萬架次,實現旅客吞吐量2376.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1.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1%、49.0%、15.6%,分別恢復至2019 年同期的95.6%、86.9%、102.6%。其中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一,是國內僅有的兩家突破2000萬人次的機場之一。飛常準監測數據顯示,雙流2021年1—6月客運起降架次位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七。
時間僅過半載,“飛”的雙流已經飛出了幾個全國第一!這可不是一般的數據和流量,它昭示著一種巨大的前景與未來的潮流。
今天的雙流人,有理由有資格自信與自豪。因為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呈現著新發展、新狀態、新格局。在他們的頭頂,起落與飛翔的銀燕讓“航空經濟之都”正以昂揚的態勢迅速形成,并日趨彰顯巨大潛能,宛如超級渦流,吸引和聚集著全球的高科技、大資金與高端人才。與此同時,勃發于雙流大地上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新經驗,同樣以萬馬奔騰般的態勢傳送與輸送到世界各地,使得“天府門戶”“中國雙流”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這就是雙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發展與進步的洪流;
這就是雙流,人民的幸福與執政的實際高度契合下的美滿與和諧的暖流。
這,也正是我深情撫摸雙流之后所發現和感知的這塊土地上千年不朽的生命密碼。它永遠青春永駐,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