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越
(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0)
高校作為人類科技知識的產出機構,為社會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與物質資源。[1]隨著教育部印發《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計劃》,我國的高??萍汲晒D化體系進一步深化改革,即推動我國高校產出的科技成果進一步向社會科技創新生產力轉變。[2]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校的科技實力飛速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創新體系的發展。高校的科技創新發展是多維投入與多維產出的過程,各地區高校產出與高校投入存在著緊密的關系。我國高校的投入,一般分為人力投入與物質投入,其中,科研教育經費投入巨大(由高??蒲惺聵I費和高校教育經費組成),約12億元。高校的產出也可劃分為三個維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以及社會服務[3],其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作為高??萍紕撔碌幕韭毮転樯鐣撔掳l展提供了相應的產出。由于科學研究成果并未直接作用于社會實際生產力,因此仍作為投入因素進一步干預我國的創新活力。高校在科技投入和產出協調開展的過程中,其不僅受所在地區的內在因素干預,而且受周邊地區的影響。在空間溢出的過程中,高校地域間的交流溝通促進了高??萍紕撔碌募?。[4]高校的科技創新效率水平如何、是否存在空間集聚效應引起了廣大學者的探索和分析。
在我國高??萍紕撔滦侍骄恐校胁康貐^的高校在2003—2014年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小于5%,可見中部地區高校的發展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5]而大學作為發展知識的來源,其研究和發展促進了知識溢出。[6]可見,我國應提高高校發展效率,從而提高高校對社會的科技人才貢獻能力。在西部地區發展中,科技創新引領發展能力較弱,且嚴重滯后于高校的發展水平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7]在我國高??萍伎臻g集聚分析中,高校的辦學規模分布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8]吳玉鳴等人采用空間誤差模型(SEM)等方法對各地區創新活動的空間相關進行了探究,證實了其存在空間相關特征。[9-10]我國高校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也存在相應的空間集聚特征。我國高校三類研發活動(應用研究、基礎研究以及試驗發展)均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情況。[11]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一部分,其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12]在空間集聚分析當中,部分學者針對高??萍紕撔碌募坌詥栴}展開了研究,其結果為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
然而,上述研究在高??萍紕撔滦实奶骄恐?,僅探究了高校的辦學質量問題,未能進一步分析高校對于社會科技活動的作用。探究高校對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影響則未能將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創新空間集聚特征結合討論。因此,需要構建數據包絡分析模型(DEA)對我國地方高??萍紕撔滦蕟栴}進一步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莫蘭指數(Moran’s I)對高校的科技創新空間自相關問題進一步探究。
1.DEA—BCC模型
DEA模型能夠有效利用線性規劃比較相同性質決策單元的效率問題。[13]而BCC模型將CCR模型假設固定規模報酬(CRS)放寬為變動規模報酬(VRS)。通過該方式,CCR模型能夠用以了解和衡量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
假設有n個DMU(決策單元),每個DMU有m種類型的投入和s種產出,其中,對于第h個DMU則分別用向量xh與yh表示:
(1)
則DMU的效率水平可通過構建如下線性規劃約束條件求解:
minλ,θθ
(2)
其中,x0、y0為決策單元DMU0的投入變量和產出變量;λ為重新構造有效DMU組合中n個決策單元的組合比例;θ為DMU0的高??萍紕撔滦手?。
2.莫蘭指數測算
針對檢驗我國地方高校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問題,一般可通過測算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標——全局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進行測算。
(3)

為保證結果具有穩健性,莫蘭指數需采用Z得分(Score)對統計結果進行檢測,其公式如下:
(4)
在某些情況下,部分地區高??萍紕撔麓嬖诩坌蛿U散效應的雙向影響,而二者抵消后的剩余數值則會表明該地區不存在空間相關性,進而導致全局莫蘭指數無效。因此,應當進一步分析局部莫蘭指數,進而觀測其內在的空間相關性問題。局域莫蘭指數如下:
(5)

本研究在借鑒高等學校科技創新的相關研究后,依據全面性、綜合性原則構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投入指標為人力資本投入(教學科研人員)、資金投入(教學科研經費)、技術投入(高校有效發明專利)、區域高校規模投入[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產出指標為科研人才產出(研究生畢業數)、社會綜合性產出(技術市場成交額)。
指標選取的數據來源:教學科研人員、教學科研經費中的科研事業費數據來源于2014—2019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教學科研經費中的高校教育經費和研究生畢業數來源于2014—2019年《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高校有效發明專利和技術市場成交額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1]本次的研究對象為我國30個省份(未包含西藏和港澳臺),其樣本期為2013—2018年。
本研究利用BCC模型對2013—2018年我國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效率進行了測算,其中大部分省份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梢?,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增加,但其產出并未等比例或超比例增加。部分省份保持了規模報酬不變的狀態,其中,北京、吉林、甘肅、青海和新疆在考察期內效率值均為1,通過保持最優的投入產出比,保持了規模報酬不變的狀態。而部分省份的特殊年份,例如2013年的天津(0.795)、2017年的浙江(0.420)、2015年的福建(0.543),盡管效率水平沒有達到最優,但是上述省份的規模報酬為不變,呈現等比例增長的態勢。而2014—2016年的天津、2013—2018年的上海,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其科技產出增長的比例超過了投入增加的比例。
1.全局高校科技創新莫蘭指數測算
在我國科技創新過程中,其科技創新影響程度伴隨著距離的增加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因此,可利用Arcgis 10.5選取“inverse_distance”。為確保本次考察的30個省份能夠存在相鄰要素,本研究將距離閾值設定為1137 km和1358 km。
總體而言,我國全局高??萍紕撔履m指數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即中國高校科技創新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Moran’s I>0)。且中國的莫蘭指數呈現“M”型走勢,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即高校科技創新空間集聚程度得到了加深。通過設定距離閾值(1137 km和1358 km),當距離閾值擴大后,各年份的莫蘭指數均呈現下降的趨勢??梢?,隨著空間要素影響范圍設置的擴大,中國的空間集聚程度呈現出衰減的狀態。但距離閾值的不同并沒有影響其莫蘭指數的走勢,且所有年份的莫蘭指數均在0.2以上。具體數據結果詳見表2。

表2 2013—2018年中國高??萍紕撔履m指數
2.局部高??萍紕撔履m指數測算
為進一步考察30個省份高等學??萍紕撔滦试诳臻g上的集聚情況,本研究測算了2015年和2018年局部莫蘭指數。在我國地方高校科技創新效率當中,“高—高”區域的省份多數分布于中西部地區,盡管地區的科技創新投入經費較低,但出現了“空間溢出效應”,在該效應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保持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投入產出比。上海和湖北兩個省份在測算年份中為“高—低”區域,即華東地區的上海和華中地區的湖北顯著存在“虹吸效應”。在此效應的推動下,所在省份效率水平高于其他省份。而“低—低”區域則多數分布于華中和華南區域,湖北的“虹吸效應”造成了該地區的效率水平較低,出現了“空間溢出負效應”。
第一,在2013—2018年我國30個省份的高??萍紕撔仑暙I效率測度中,多數省份的效率水平位于0.7以上,投入產出效率水平較高。其中,北京、吉林、甘肅、青海和新疆效率值達到最優,通過保持最優的投入產出比,促進了規模報酬不變的產生。2014—2016年的天津、2013—2018年的上海等特殊年份的省份,呈現規模報酬遞增的狀態,其科技產出增長的比例超過了投入增加的比例。然而,多數省份呈現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即高校在投入過程中并未獲得等比例的產出。
第二,在全局空間自相關特征分析中,我國存在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莫蘭指數在0.3左右波動且呈現“M”型走勢。當距離閾值范圍擴大后,莫蘭指數均出現下降,但距離閾值的不同并沒有影響莫蘭指數走勢的變動。可見,當某個省份的空間影響范圍擴大后,其空間集聚程度也隨之衰減。
第三,在局部空間自相關特征分析中,中國的上海和湖北呈現“高—低”分布,即存在“虹吸效應”。結合2018年的DEA效率測算結果,上海(0.937)和湖北(0.870)的效率值均在0.85以上,而周邊省份,例如江蘇(0.648)、浙江(0.440)、湖南(0.645)呈現了出低效率水平。中西部地區呈現“高—高”集聚的狀態。可見,在現有的高校科技創新規模下,中西部地區的部分省份,如內蒙古、青海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獲得了有效的產出。
針對大部分省份的規模報酬遞減的狀態,應當加強區域資源配置優化,對于地方高校應該有效統籌資源分配狀況,削弱高?!皹O化效應”對于高??萍紕撔仑暙I效率的影響,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調整優化科研與教育經費的分配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率。
針對空間集聚效應的影響,高??萍紕撔鲁晒@著的省份應當充分利用“回程效應”,通過人才交流、國家項目合作等方式,以高校為主體進行科技創新交流溝通,促進地方高??萍紕撔滦仕降奶岣摺T凇敖y籌兼顧,突出重點”的思想指導下,提高地方高??萍紕撔滦剩瑥亩纬伞皵U散效應”,帶動所在地區的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提高,激發我國科技創新活力。
在現有的國家政策基礎上,應當優化目前高等教育的教育資源分配體系,在確?,F有的高校教育體系穩定的狀態下,對效率水平較低的省份進行政策支持,使各省份的高??萍紕撔潞腿瞬排囵B均衡發展。在此基礎上,高??梢酝ㄟ^產學研體系開展相應的科學研究,激發技術市場活力,助力我國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