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第20屆韓國總統選舉結果出爐,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悅以得票率48.56%的微弱優勢險勝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將成為青瓦臺的新主人。李在明的得票率為47.83%。這意味著5年之后韓國政治開始新的輪回。5年前,保守派給進步派讓路;如今,進步派又將權柄交還保守派。
何以略勝一籌
? 今年大選被視為史上最難預測的一次。選前多次民調顯示,兩名最有競爭力的候選人——李在明與尹錫悅勢均力敵,始終難斷勝負。從最后結果看,雙方也是咬得很緊,僅差零點幾個百分點。既然旗鼓相當,尹錫悅何以能略勝一籌?
? 在分析人士看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一是選民求變心理。復旦大學朝鮮韓國研究中心教授方秀玉說,此前民調顯示,贊成政權更替的人超過一半,甚至接近60%,這預示著投票率越高對尹錫悅越有利。外界分析,選民求變的背后含有對韓國現任總統文在寅5年執政的失望,以及對韓國傳統政治的厭棄。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文在寅政績雖然可圈可點,包括拉動經濟增長、前期穩健應對疫情等。但是,在批評者眼中,文在寅的執政成就與其當選總統后承諾的全面改革之間依然差距甚遠,讓改革者大失所望。
? “當前,韓國政治處于大轉折時期,今年大選意味著對傳統的變革。”方秀玉說。按照慣例,選舉總統總是要求候選人有豐富的從政履歷、在國會有根基等。來自司法系統的尹錫悅雖然不能說與政治毫無聯系,但是他沒有實際執政經驗,卻被推上總統之位。這種變化反映了韓國民眾對傳統政治的厭惡,希望能有一個新人突破傳統政治結構;同時,這一變化也將對韓國國內政治產生很大影響。
? 二是吸引年輕人選票。年輕人被認為是左右今年大選的關鍵變量。《紐約時報》稱,二三十歲的韓國年輕人占合格選民三分之一。為爭取年輕人的心,此次大選前,韓國立法者特意下調最低投票年齡,從原先的19歲放寬至18歲。相比其他年齡段的選民,年輕選民更關心經濟、就業、社會公平公正等議題。韓國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在15-29歲的韓國人中,近五分之一失業,遠高于13.1%的全國平均水平。方秀玉表示,從韓國傳統來說,青年群體是進步派的擁躉,但是近年來,年輕人的政治傾向趨于保守化。去年4月7日的地方議員補選就已顯露端倪。執政黨在首都首爾和第二大城市釜山的市長補選中慘敗。同時,民調也在反復驗證這一點。
? 方秀玉認為,年輕人的保守化傾向與韓國社會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尤其是年輕人深切感受到生存壓力,包括房價飆升、就業艱難、不平等加劇等,都讓年輕人對進步派政府感到不滿。從這一意義上說,今年大選是對文在寅政府過去5年執政的評判。
? 尹錫悅在競選中對年輕人也是做足了功課。他說,年輕人不是政策對象,而是直接參與者。方秀玉說,這句話強調了年輕人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給他們帶來很大鼓舞。《韓國時報》稱,近幾個月的民調顯示,20-29歲以及60-69歲的韓國選民更青睞尹錫悅。
? 三是技術因素。一方面,此次大選打破了地區劃分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固有結構;另一方面,選前,民調第三的國民之黨總統候選人安哲秀與尹錫悅“閃電”合推單一候選人,以整合在野黨力量。盡管安哲秀的選票相對分散,但是他的“舍己為尹”多少也助了尹錫悅一臂之力。
?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表示,尹錫悅的勝出還得益于國際環境趨向保守。俄烏沖突爆發后進一步加劇了保守氛圍,韓國難免受大氣候變化的影響,比如強調軍事安全的聲音上升,這對來自保守派的尹錫悅而言無疑是有利的。
? 縱觀本屆韓國大選,王俊生認為,李在明與尹錫悅都丑聞纏身,這在以往總統選舉中甚為罕見。以至于今年的大選被韓國媒體形容為“不受歡迎的總統選舉”。韓國選民別無選擇,只能在兩個爛蘋果中選出一個不太爛的蘋果。
多座內政“大山”
? 如無意外,尹錫悅將于5月10日就職,開始5年的總統生涯。對尹錫悅來說,險中得勝,無疑令人“喜悅”。只是,片刻喜悅過后,等待他的將是5年的沉重。
? 《亞洲日報》先前評論,在全球產業鏈競爭加劇,區域政治格局變化莫測的背景下,新一屆韓國政府將面臨社會民生、經濟、外交、安保等多座“大山”的重壓。
? 內政方面,第一座“大山”就是嚴峻的疫情。在奧密克戎毒株的席卷下,韓國確診和死亡病例連創新高。新政府能否采取更有效的防疫政策受到民眾高度關注。
? 與“戰疫”捆綁的另一座“大山”是復蘇經濟。有觀點認為,“世紀疫情”給韓國經濟與社會造成的創傷將超過1997年金融危機。疫情疊加老齡化和低生育率,也為韓國經濟增長蒙上陰影。
? 抑制房價也是新政府的一大課題。據韓聯社等媒體報道,文在寅政府期間,首爾公寓樓價格幾乎翻番。據韓國國民銀行估計,一個韓國普通家庭必須將全部收入存滿18.5年才能在首爾買得起公寓。
? 根據尹錫悅競選時闡述的施政綱領,他將放松管控房地產市場,減少政府干預中小企業,通過鼓勵企業發展提升就業率,并重新支持核能。在方秀玉看來,打著“清算文在寅”旗號上臺的尹錫悅會大幅度調整國內政策,甚至“翻盤”。
? 分析人士指出,作為政治素人,尹錫悅還面臨其他執政難題。方秀玉表示,如何克服朝小野大的結構,減少施政掣肘;如何使朝野黨派和解;面對日漸分化的韓國社會,如何彌合不同地域、政見的群體之間的鴻溝,對尹錫悅都是考驗。
外交有適應期?
? 在競選期間,尹錫悅曾放話說,將與美國建立更牢固的聯盟,并聲稱將部署更多“薩德”反導系統,威脅要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
? 外界據此推測,他的當選或許意味著韓國對外政策將作出重大調整。
? 對此,王俊生認為,現在就判斷新政府外交政策會出現重大變化可能言之過早。“強化韓美同盟,重視安全防務,這可能是新政府對外政策大方向,但是具體如何實施還有待觀察。”
? 在王俊生看來,尹錫悅在競選中的政策宣示有些只是競選語言。作為政壇新手,面對動蕩變革的國際形勢,考慮到韓國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尹錫悅“需要一個適應期,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外交政策”。
? 方秀玉表示,從尹錫悅的競選主張看,如果付諸實踐,將對韓朝關系、中韓關系產生影響。不過,一些跡象表明,尹錫悅有實用主義的一面,他的某些強硬表態可能只是為了選票。正式執政后,隨著角色轉變,還是會根據國家利益制定政策,包括與周邊大國保持友好關系是成本最低的維護國家利益的方式。
? 退一步說,即使尹錫悅有意踐行競選承諾,也未必能得其所愿。比如,他希望在強化韓美同盟的基礎上使韓美日聯系也變得更緊密,包括安全合作。但是,鑒于韓日歷史恩怨,以及韓國國民對日本的反感情緒,三國恐怕很難密切合作。
? 分析人士還預計,隨著韓國政府更替,今年朝鮮半島局勢料將出現波動。方秀玉認為,俄烏局勢促使韓國考慮如何強大自己,按照尹錫悅的政策取向,更多帶有直接刺激朝鮮的成分,可能會給半島帶來更大波動。
(摘自《解放日報》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