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政府積極推進組建“外籍軍團”,據稱已有2萬名外籍人員加入所謂“保衛烏克蘭領土國際軍團”。這些外籍戰士的戰斗力如何?他們將會對戰局構成什么樣的影響?他們赴烏參戰背后有沒有西方的推手作用呢?
烏“外籍軍團”都是什么人
根據烏克蘭國防部日前發布的消息,截至發稿前,報名參加“保衛烏克蘭領土國際軍團”并準備與俄軍戰斗的外籍人員已達到2萬人。烏克蘭政府仍在持續加大招募“國際軍團”人員的力度。在俄羅斯和西方媒體的報道語境中,對這2萬人的稱呼有著巨大的差別,俄方稱其為“雇傭兵”,而西方稱其為“志愿人員”。
俄羅斯avia網3月8日報道稱,迄今為止,烏政府已經宣布有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雇傭兵通過歐洲國家抵達烏克蘭,而且這個名單還在繼續增加。這些主要是經驗豐富的戰斗人員,他們參加過世界不同地區的許多軍事行動。報道稱,目前,有來自瑞典、葡萄牙、美國、英國、巴西、韓國、安哥拉、波蘭、德國、西班牙、尼日利亞、法國、荷蘭等國的雇傭兵正在為烏軍作戰。
外籍人士加入“國際軍團”的消息也引起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報道稱,在烏克蘭與波蘭邊境輸送難民的火車站和過境點,能看到排隊準備進入烏克蘭境內的一批“特殊人群”。雖然排隊的大部分人是應召回國的烏克蘭人,但其中也不乏英國人、波蘭人、立陶宛人等。路透社注意到,已經進入烏克蘭境內準備參戰的外籍人員中,包括來自英國特種部隊“特別空勤團”的數十名退役人員,據說還有該部隊的數百名退役人員將陸續進入烏克蘭境內。路透社還特別指出,從外籍人員的構成看,曾經受過專業軍事訓練或執行過戰場任務的外籍人員僅占一小部分,一部分缺乏專業技能,需要烏軍方進行專門訓練,也有不少外籍人員并沒有接受烏政府的統一安排,而是自行進入戰區。
俄軍事歷史學家尤里·克努托夫稱,有些雇傭兵熟悉某些武器的使用,如狙擊手。他確信,除了這些雇傭兵外,一些西方國家的軍事教官,甚至特種部隊都可能進入烏克蘭。這可能導致北約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
外籍雇傭兵副作用巨大
外籍雇傭兵入烏作戰到底能帶來多大的戰力提升,還有待觀察,但他們可能帶來的不可控風險卻在不斷升級。
路透社認為,大量外籍人員進入烏克蘭,短期內可發揮迅速補充人力的作用,特別是具有軍事背景的外籍人員參戰,可幫助烏軍迅速使用西方國家提供的軍事裝備。烏克蘭國防情報局最近宣布,在外籍參戰人士的支持下,該局已成立由外籍人員組成的特種部隊,獨立于“國際軍團”之外,專門用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華爾街日報》近日援引美國防部的消息稱,俄羅斯“最近幾天一直在敘利亞招募武裝人員”,希望“他們在城市作戰方面的專長能夠幫助攻占基輔,給烏克蘭政府造成毀滅性打擊”。
美政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文稱,歷史上外國武裝人員的記錄毀譽參半,雖然他們通常不乏專業人士,但總體缺乏訓練,大多只能充當“炮灰”。光從語言上來看就是大困難,五花八門的語言與軍事行動的精準性要求格格不入。外國人在烏克蘭參戰,對于當地百姓也沒有好處。更為關鍵的是,大量極右翼分子進入烏克蘭,往往容易制造人道主義危機事件。這些人員戰后返回本國,可能又會成為本國極右翼組織的發起者或骨干成員。無論如何,外籍人員進入烏克蘭參戰是個“壞主意”。
俄羅斯《觀點報》援引俄《國防》雜志主編伊戈爾·科羅特琴科的話稱,這些外國雇傭兵對俄羅斯來說,是國際恐怖分子,到烏克蘭參戰后果自負。一旦他們越過北約國家和烏克蘭之間的邊界,俄軍就必須將他們消滅;對這樣的人,不會受到戰俘待遇,可以直接消滅。
表面上看,外籍人員進入烏克蘭參戰更多是個人行為,甚至被西方媒體渲染成“志愿者”,但真的這么單純嗎?從西方國家政府做法看,許多國家政府雖然表面采取不鼓勵態度,但卻縱容本國人員進入烏克蘭。像美國防部和國務院發言人明確表示不支持本國人員進入烏克蘭參戰,但未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據報道,美國內報名參加烏克蘭“國際軍團”的人員超過3000人,其中不乏美軍退役人員,甚至美國內有人利用社交網絡建群資助赴烏參戰人員。
據美國《海軍時報》3月8日報道,一名美國特種戰軍官表示,2018年以來,歐美官員一直在悄悄實施一項名為“抵抗作戰概念”的計劃。這項計劃是通過在基輔舉行的跨部門會議和多國代表進行的。“抵抗作戰概念”的核心是,幫助北約成員國和友好國家建立起有效的民間和軍事抵抗能力,以應對俄羅斯“入侵”。
(摘自《環球時報》張一帆、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