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各異的人力中介和工廠之間早已達成了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一個優勢,即工廠面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極快,短時間內就能招進大量工人,拉高產能;到生產淡季又可以輕松地裁掉不需要的工人,壓縮人工成本。但隨著勞動力缺口的持續擴大,這種模式無法繼續維系下去了。
招工難成常態
“現在招個人太難了,自己去人才市場根本找不到,只能依靠人力資源公司。”周智國開門見山抱怨道。他是蘇州一家電器廠的廠長,主要生產的是家用吸塵器,銷往歐美市場。對周智國來說,缺人的煩惱已經是一年中的常態。
與周智國工廠長期合作的人力資源公司有六七家,他懷疑,這些人力資源公司有抱團的嫌疑。“你錢不給到位,人力資源公司招人的效率就都不高。但工廠不通過這些人力資源公司就招不到人,產能上不去,承擔的是無法按期交貨的風險。”于是,招聘的人頭費和工人工資都水漲船高,工廠叫苦不迭。
過去10年,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一直供不應求,依靠增加工人工資已經無法自動恢復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根據研究者的保守估計,國內現在每年的勞動力缺口在千萬人以上,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未來10年及以后,這一缺口仍將繼續擴大。
宋兆煒就在周智國抱怨的人力資源公司工作,負責招聘。他告訴記者,公司把工人分為藍領和灰領,藍領即普通的操作工,灰領即技術工。“現在不管是藍領還是灰領,招人的難度系數都越來越大。因為‘95后’‘00后’都不愿意進制造業。”
人口紅利消失,年輕人到工廠的意愿減弱,導致工廠對人力資源公司的依賴越來越強,這個現象在蘇州尤其突出。作為制造業重鎮的蘇州,大型工廠聚集。隨著這些工廠的成長壯大,在過去20多年中,蘇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力資源產業。蘇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協會會長莊志告訴記者,經過這些年的兼并整合,目前全蘇州登記在冊的人力資源公司還有3000多家,不包括大量夫妻店式的小中介。根據當地人社局一位工作人員的數據,各種人力公司承載著蘇州全市75%的企業用工比例。
莊志在2002年創辦的英格瑪人力資源公司是其中的龍頭之一,創立至今已經給各種工廠輸送了四五百萬工人。宋兆煒2012年大學畢業后就是進了這家公司。他說,以前只有年前節后招工壓力大,現在一年四季都招不到人,而且工人流動越來越快。制造業的用工有波峰波谷,英格瑪在頂峰的時候工人接近10萬,平常也在5萬上下;目前月離職率大概是10%,這意味著每個月都有近5000名工人流出。
人力中介與工廠的共生
現在的越吳集團董事長董禮是蘇州第一批做人力中介發家的人。他家在江蘇宿遷,1996年上完初一就跑到了蘇州。董禮看到很多工廠招人都是在廠門口貼招聘廣告,求職者自發來應聘。他就找到一些車間主任和人事經理,塞點小恩小惠,把招人的活兒給攬下來。然后,他再到城中村、街頭巷尾去張貼招工廣告。“左手找人,右手找工廠”,通過向求職者收取中介費,幾年的時間,他就把中介門店開到了全蘇州,賺得盆滿缽滿。
如果說董禮的成功,抓住的是當初民營小廠和鄉鎮企業內部的復雜人情關系。幾年之后,莊志的崛起則得益于外資工廠在蘇州的發展。莊志從蘇州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做過國外進口建筑材料的銷售和施工,2002年,他看到了勞務中介的潛力,創辦了英格瑪。
那時候的蘇州,外資工廠進駐,逐漸取代蘇南模式中原有的鄉鎮企業和國有工廠,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這些外資工廠用工規模大,少則幾千人,多則數萬人,承接外貿訂單,生產的季節性很強,也受到一些特殊事件和重大節假日的影響,遇到訂單暴增的時候,要短時間內提高產能,就需要大規模調度工人。
這么多工人完全靠自己的人力部門去招聘是不現實的,所以人力中介就有了生存空間。為了適應工廠彈性用工的需求,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用工形式——勞務派遣。在這種形式中,用工單位不直接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而是通過與勞務派遣單位簽訂派遣協議,由后者派遣符合要求的勞動者到用工單位工作。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工廠生產旺季結束后可以大規模地削減工人。
莊志可能是在蘇州第一批做勞務派遣中介的人。他把原先小而分散的勞務中介整合起來,借助大規模勞務派遣,一下子成了這個行業的巨頭。盡管按照2008年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勞務派遣用工一般只能用于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但大部分工廠都沒遵循這個規定,勞務派遣用工規模迅速擴大。據全國總工會測算,全國被派遣勞動者人數2011年就已達到了約3700萬人。
當時,英格瑪除了在蘇州本地招聘外,也大規模從中西部貧困地區往東部地區輸送勞動力,而這與地方政府的勞務輸出和扶貧政策不謀而合。
隨著勞務派遣用工規模的不斷擴大,弊端也逐漸顯現。因為工廠、工人與人力資源公司之間模糊的三方關系,出了問題,經常互相推諉。
用工需求的新變化
2014年3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頒布的《勞務派遣暫行規定》開始施行。它將工廠使用勞務派遣員工的比例限定在10%以內,并且再次重申勞務派遣的用工只能用于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的崗位,且工人必須同工同酬。新規出臺前,勞務派遣已在制造業被濫用,一些工廠的派遣工比例甚至超過了90%,派遣工享受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也不如正式工。勞務派遣的時代結束。
莊志說:“《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對行業確實有影響,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既然不能做派遣,我們就做外包。”從2013年到現在,制造業外包業務已經成為英格瑪的一根支柱。英格瑪目前在全國有2000多個外包項目,除了航天、軍工和生物醫藥這幾個受到管制或合規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外,這些項目覆蓋全行業。
什么是外包?簡言之,就是人力資源公司不再是只干招人的活兒,而是把工廠的某個生產環節,比如包裝、質量檢驗等承包下來,和工廠簽訂經濟合同,自己組織生產,到期交付產品給工廠。這樣就繞過了勞務派遣的監管,所以也被很多人質疑換湯不換藥,是“真派遣,假外包”。
工人稀缺,流動性越來越強,為了留人,工廠也在想辦法。根據英格瑪研究與發展中心對蘇州工廠的調查,大部分工廠的硬件環境相比十幾年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比如食堂,除了菜品更加豐富外,很多企業都為少數民族員工提供了專門的窗口;在宿舍方面,蘇州的工廠宿舍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企業自有,一是第三方租賃,不管哪種,大部分企業都會為員工提供班車。在軟性環境上也有所改變,比如生產線班組長的日常管理方式,辱罵、體罰現象比以前少了很多,一些工廠的管理也盡力展現人性化等。但這些還不夠。宋兆煒就說,他們現在還要求項目里的主管定期去作員工家訪,了解工人們的生活狀態,還定期給員工組織線上線下培訓輔導,但離職率還是很高。
在另一層面,產業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工人個體層面難以感知到的。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技術性崗位缺口尤其大,這些崗位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能看懂圖紙,或懂機電相關知識,有的還要求有相應的資格證。一些人力資源公司也已嗅到了勞動力市場的教育缺口,開始涉足職業教育培訓。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張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