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劉乙鑫 秦雷 沈雨辰 王慶慶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是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傳承文明、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從2014年到2021年,“全民閱讀”已經連續(xù)8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早已上升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引領新的時代風尚。閱讀江淮,書香安徽。自2014年以來,“書香安徽”全民閱讀活動成為江淮大地上的一個品牌活動,構建起黨政推動、全民行動、各方聯動、城鄉(xiāng)互動的運行機制,瑯瑯書聲匯聚成江淮兒女的“大合唱”。
溫儒敏先生曾說:“語文老師要做讀書的種子。”學校是“全民閱讀”的陣地,廣大中小學師生是“全民閱讀”的主體。書香校園的建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如何選擇一本好書,將學生領進閱讀的精彩世界?在合肥市逍遙津小學,老師們從兒童繪本到神話故事,再到經典名著,由易到難,基于學生年齡發(fā)展的特點,為學生制定了分段指導策略。
閱讀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涵養(yǎng)。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就是他的成長狀態(tài),一顆顆幼小的心靈在書本的滋養(yǎng)中變得強健。如何用學生的小手牽起家長的大手,以家庭為單位形成全民閱讀的風潮,合肥市肥西縣上派學區(qū)中心學校依托“世界讀書日”發(fā)起“21天親子閱讀”打卡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同步成長。
閱讀是一種美麗的校園生活。“美麗閱讀”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和中小學學科課程標準為遵循,基于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教育教學以及學生課內外閱讀的現實場景和具體需求,推出1-9年級“美麗閱讀”(1+2+N)課程體系,從課堂內鏈接到課堂外,助力廣大教師閱讀教學,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成長的養(yǎng)料。
隨著“美麗閱讀”課程化教學號角的吹響,一名名語文教師不但在課堂教學中如虎添翼,也讓他們從字里行間尋得了自我成長的新目標。“尋找中國好老師”走進安徽,以尋找“閱讀點燈人”為主題,記錄下這些“點燈人”手執(zhí)明火,照亮學生、照亮自己的故事。
圓桌論壇
閱讀能讓生活變得美麗嗎?一本《我的媽媽是精靈》讓一位離異家庭的孩子變得對生活充滿向往,《云朵詩集》為一個班的孩子留下了最美的童年時光,“21天親子閱讀”讓家長與孩子手牽手走進書本的世界……從閱讀到寫作,從讀書到親子交流,從書本到生活,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展開“美麗閱讀”,讓閱讀成為學生不可或缺的成長方式,以下是來自合肥市、蒙城縣、馬鞍山市等地的語文教師帶來的分享。
本刊記者:您在教學中是如何開展“美麗閱讀”課程化教學的?
丁一(馬鞍山市湖東路第二小學教師):我和“美麗閱讀”有一個相識于微時的故事。東路第二小學的閱讀教學一直是以課題為引領,2020年我所主持的市級規(guī)劃課題《依托統(tǒng)編教材,構建小學“悅讀生態(tài)圈”的策略研究》,原計劃依托“世界讀書日”結合我校持續(xù)開展多年的“21天親子閱讀活動”展開研究。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的上半年學校開展的是線上教學,眼看著開展多年的讀書活動即將戛然而止,課題研究也無從著手。正在這時,“美麗閱讀”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它通過線上免費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好書、看到新書。所以2020年的3月底我們就啟動了“美麗閱讀”線上閱讀分享的這樣一個讀書活動,以此開展了我們的“21天親子閱讀活動”,我們每上完一篇課文,就結合“美麗閱讀”的配套書從課內到課外,進行聯系和延展,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不解之緣。
張振剛(亳州市蒙城縣城關第三小學教師):我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有一個大的語文觀念,要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自我,不能夠只局限于教材。而“美麗閱讀”不僅是對教材的一種延伸,它與統(tǒng)編教材也是無縫對接的,兩者之間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每個單元都是相對應的。所以我讓孩子將語文教材中習得的方法,運用到“美麗閱讀”的書本中去。舉個例子來講,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在魯迅這一單元有《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等課文,而“美麗閱讀”的書上有《再見閏土》《懷念魯迅先生》文章與之相對應,學生可以通過對比這幾篇文章,認識一個形象更加飽滿的魯迅。特別是蕭紅的《懷念魯迅先生》讓我們見到了生活中的魯迅,從不同的角度去介紹一個更為“接地氣”的魯迅。而《少年閏土》與《再見閏土》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也讓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魯迅,理解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世界。
黃坤(合肥市虹橋小學教師):在“美麗閱讀”圖書的使用上,我們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知名兒童閱讀推廣人吳福雷老師來為我們做一些培訓指導。“3+1+1”的美麗閱讀課程體系使老師們心馳神往,單篇基本式、群文基本式、整本書閱讀基本式和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又讓老師們躍躍欲試。在這個過程中,吳老師提到的一點讓我印象很深,就是我們可以在每堂課花十分鐘來為學生做閱讀拓展,引導智慧生成。以“美麗閱讀”為依托,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給予學生閱讀選擇的自主權,以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
汪燕(合肥市肥西縣上派學區(qū)中心學校教師):我一般會利用早讀課的時間讓孩子去讀“美麗閱讀”,這個書的每一課后面都有一個小的閱讀思考題,孩子們在讀完以后,基本上都能回答這樣的問題,這說明孩子們至少是把文章讀懂了。如果遇到比較難一些的文章或者故事,比如說我們之前讀的《愚公移山》,這對學生來講有很多生詞,他們感到比較陌生,我就會先為孩子們泛讀一遍。那遇到比較簡短的,比如說兒歌、兒童詩之類的,孩子們對這類的文章很感興趣,我們一般就采取齊讀的方式,或者讓一個孩子來先領讀。總的來說,孩子們對“美麗閱讀”這本書還是很喜歡的。
本刊記者:閱讀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這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在開展“親子閱讀”方面,您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康梅(亳州市蒙城縣城關第三小學教師):目前我?guī)У氖撬哪昙墸P于“親子閱讀”我會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同步調整。一年級時孩子年齡小,我布置的任務是家長每天陪孩子閱讀20分鐘,并拍照發(fā)到釘釘群,只要完成任務的,我就會給孩子小小的獎勵。二年級時,我會讓家長陪孩子閱讀30分鐘,家長和孩子輪換講故事。三年級時,孩子自己閱讀,但每天閱讀的內容要講給家長聽,然后家長拍照打卡,完成七天任務的就獎勵到學校實踐田參觀菜園或給青菜澆水。四年級的“親子閱讀”時間要求是30-60分鐘,我就讓家長陪孩子讀一個故事,然后和孩子同時寫讀后感,比一比誰寫得更好。完成任務的學生就獎勵實踐田的一棵青菜。
陳思琦(合肥市逍遙津小學教師):一個班級幾十個人,就是幾十個家庭,我們無法對所有的家庭提出同樣一個標準,這是完全不能達到的。因為每個家庭的環(huán)境不一樣,家長本身的水平高低不一。我們學校有一個“家長領航員”的活動,就是發(fā)動部分家長,以他們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更多家長的閱讀能力,讓家長們私下開展讀書沙龍、親子沙龍,也可以把班級中的家長分小組,化整為零,每個小組分別開設讀書沙龍,進而把整個班級凝聚起來了,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李育紅(合肥市虹橋小學教師):首先建立家長會,讓家長們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不能僅僅拘泥于課本。第二,我在班級舉辦了一些圖書推薦和分享活動,我拍了很多圖片發(fā)到班級QQ群,讓家長了解我們的老師是怎樣去教孩子閱讀的。另外,針對每一次課我會設計學習單,用卡片設置一些問題,通過學習單讓老師和家長直觀地感受到閱讀過程的可視化。比如,我們讀《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時,就提到了一個問題,主人公鮑雷伊的父母是離異的,他在面對父母離異的時候,心情和態(tài)度是如何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而變化的?作為讀者,你是怎么去梳理的?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也就此問題征求家長的看法,讓家長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就這樣通過“小手拉大手”的辦法去做好“親子閱讀”。
本刊記者:在您的觀察中,閱讀給學生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
劉慶翠(合肥市肥西縣上派學區(qū)中心學校教師):以前低年級的孩子們中午到校基本上都在外面追逐打鬧,我們通過一年多的閱讀訓練,孩子們現在中午來的時候就安安靜靜地在教室里讀“美麗閱讀”的內容,中午的校園變得靜悄悄。而且只要是自己帶的書看完了,他們會主動和同桌、同學互換,沉浸在閱讀的氛圍里。雖然現在我們沒法去說閱讀給這些小孩子能夠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是可以看到他們慢慢地喜歡上了閱讀,喜歡上了讀書。
何櫻莉(合肥市逍遙津小學教師):有個小孩我印象很深刻,當時他們家應該是離異家庭,小孩子很自卑的,后來我們三年級時推薦了一本《親愛的漢修先生》給他,然后四年級時推薦了一本《我的媽媽是精靈》,讓他通過閱讀這些書慢慢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閱讀帶來的改變還是很明顯的,他在閱讀之后,心理慢慢地發(fā)生了變化,整個人變得陽光了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學習能力的提升,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也變得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