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悠悠歷史長河中,農業的地位穩固而持久,將農事比為要事之首也不為過。如今,農業仍是國家重視、社會關注、民眾關心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2022年初,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糧食安全、耕地保護等農業領域焦點話題受到頗多關注,引發各界熱議。
前進的車輪滾滾向前,來到2022年。開年之初,伴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的公布,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以下簡稱“兩會”)的成功召開,社會各界的目光聚焦于農業領域。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在這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時節,“農事”牽動著萬千人心。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習近平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
目前,糧食安全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022年糧食生產形勢成為熱議焦點。“近兩年,受疫情、災情疊加的影響,糧食安全、糧食危機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一場“部長通道”中如是說。
社會各方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從側面折射出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對農業發展來講意義非凡,其中對于鄉村振興、糧食安全著墨頗多。從具體落實舉措來看,箍牢糧食安全紅線還需從責任落實、收益保障、基礎支撐等方面下功夫。
唐仁健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提新主題、不講新提法,錨定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2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從吃飽到吃好,從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費結構還在不斷地升級,糧食需求仍然呈剛性增長的態勢,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緊平衡的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同時,資源環境的約束也在加劇。所以,在這種背景下,保障糧食安全這根發條,要擰得緊而又緊,工作要抓得實而又實,重點是“三靠”。
一靠責任落實。在中國,抓糧食生產,不能完全按照比較優勢和效益優先的原則來考慮。中央明確,今后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主產區要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銷區要切實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產銷平衡區要確保糧食基本自給。2022年的糧食生產目標已經國務院審定,已經分解下達到各省(區、市)人民政府。下一步,將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會同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省級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辦法,壓實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
二靠收益保障。糧食歸根結底要靠農民去種,農民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今年將推動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力爭做到政策保本、經營增效。政策上,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經營上,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提高種糧綜合效益。總之,就是要讓種糧農民不吃虧、有錢掙,而且還盡可能多得利。
三靠基礎支撐。關鍵是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決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在種子上,去年已經啟動了大規模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開展種質資源庫建設,不斷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今年將打好政策組合拳,抓好種業振興行動落實落地。在耕地上,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此外,在農機裝備上,也要分區域分品種補上農機裝備短板弱項,強化現代農業技術裝備支撐。
筑牢永續發展的根基
耕地的使用與保護是農業發展繞不開的話題,在糧食生產過程中,耕地是極其寶貴的生產要素。既是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助力。
地之不存? 糧將焉附
習近平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范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分類改造鹽堿地,努力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地是糧食生產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糧將焉附?中國14億人口,每天一張嘴,就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要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我們每年的糧棉油糖菜播種面積大概穩定在23-24億畝,如果按1.3的復種指數倒推計算,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不能再低了。” 唐仁健表示,怎么切實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農化”,同時還要防止“非糧化”,最根本的還是堅決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問題一系列響鼓重錘的指示和批示,同時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一系列規定和有關法律法規。一方面,繼續加大公開曝光、掛牌督辦、追責問責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標本兼治,從制度、規劃、政策,也包括技術方面,多個維度,進一步增強體制機制和執法的剛性約束。具體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管數量。這項工作我們將積極地配合自然資源部門,按照總書記的要求,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的順序,劃好三條控制線。其次,現有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非常明確地規定,要足額的不是有差額的,要帶位置的不是只是賬面數字的,層層分解下達到各地,由中央和地方來簽訂責任書,實行上圖入庫、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二是提質量。現在耕地有2/3還是中低產田。通過提高地力,來挖掘產量的潛力。去年高標準農田建了1億畝,今年還將建1億畝,這樣,高標準農田的數量就達到了10億畝。按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標準,這10億畝就能確保1萬億斤糧食的生產能力。同時,繼續加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力度,去年安排了7800萬畝,今年安排8000萬畝。另外也包括鹽堿地的開發利用。為了搞清地力,要進行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力求把耕地質量和底數摸清,為下一步保護好、建設好耕地打下基礎。
三是控用途。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一是耕地要主要用于糧棉油糖菜和飼草料的生產。二是永久基本農田要重點用于糧食生產。三是10億畝高標準農田原則上要全部用于糧食生產。
耕地保護
“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對于耕地保護、利用以及農田建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其中,對黑土地的保護被頻頻提及。“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黑土地既要利用好,也要保護好。”吉林省梨樹縣委書記曾范濤代表說,作為全國重要的產糧大縣,梨樹縣有耕地面積394萬畝,糧食年產量保持在40億斤左右,黑土地是我們寶貴的資源財富。
對于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冷友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首先要提高農民主體責任意識,尤其是讓農民真正認識到黑土地的價值,引導他們熱愛家鄉、熱愛土地,用自己的方法保護黑土地。其次,科學利用資源,通過挖掘可利用、可再生資源改善、保護黑土地。例如,將生物垃圾、生物糞便等通過科學方式處理利用,使其轉化為增加黑土地厚度的有機肥料。
“良好生態是鄉村振興的財富和優勢,而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是耕地保護見實效的關鍵。”冷友斌談到如何調動各方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積極性、助力鄉村振興時表示,第一,以先進企業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果;第二,實施“黑土地標志農產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經濟效益;第三,加快黑土地全產業鏈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并通過社會化服務機構推進技術在農戶中的應用;第四,將耕地質量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出臺黑土地質量、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等相關標準,建立以黑土地保護為核心的全產業鏈質量標準體系。
農田變良田
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農地利用效率、挖掘土地增產潛能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要建好、管好高標準農田,讓更多農田變良田。”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改平委員說,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還要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管護機制,確保管護到位、利用到位,不斷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于革勝認為,應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水平,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與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與建后管護并重。此外,充分運用大數據、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助于推動全國農田建設管理綜合平臺建設,加強動態監管和精準化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董事長解學智認為,可以在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和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加強高產增產技術研發與推廣,做好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相關工作。
“在人均耕地不足的背景下,建議有效挖掘鹽堿地等邊緣土地糧食增產潛能,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進一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委員表示。
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將“農田變良田”,對農業領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且深遠的。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廣安市委書記張彤表示,過去一年,廣安新建高標準農田21.4萬畝,糧食播種面積438.2萬畝;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優化服務強保障,全面落實穩糧惠農政策;打好自然災害防御戰,最終糧食總產量達183.7萬噸,實現七連增。
農業——踐行大食物觀的前提和基礎
農業領域包羅萬象,除糧食生產外,還兼具多種生產模式。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農業進程不斷加快,諸多細分領域也逐漸發展成熟。在筑牢糧食安全基礎的同時,要推動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業態提質升級,使農業發展沒有短板,齊頭并進。
習近平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農業作為食品行業的根基,關系著每個人的生存和生活。大食物觀的樹立對我國農業的長久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農業要想取得進一步發展,重視糧食生產、守住糧食安全紅線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礎上,也要想方設法提升農業多種業態發展水平,對短板業態進行強化升級,實現共同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