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傳飛
摘要:文章分析了阿爾泰山草地資源的現狀,結合多年林草實地基層工作經驗,總結出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阿爾泰山草地應采取完善行政措施和加強技術方法相結合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阿爾泰山;草地;退化原因;治理對策
草地在新疆畜牧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樣會對氣候和環境產生影響。近年來,仍有一部分草地不斷出現退化,草地的日益退化會對畜牧業造成極大威脅,進一步加劇區域生態的脆弱性[1]。其中阿爾泰山生態系統在地區乃至新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氣候變化和過度放牧等因素給生態環境帶來挑戰,阿爾泰山草地退化主要表現在牧草生產能力下降,牧草的密度和高度降低,毒害草相對增加,鼠蟲病害加劇,退化草地出現沙化[2]。草地退化不僅會阻礙地區和新疆畜牧業的發展,同樣造成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趨于惡化,引發生態安全問題。阿爾泰山屬于生態脆弱區域,草地資源利用的不合理會對當地畜牧產業的穩定造成影響[3],因此阿爾泰山的草地生態問題,與當地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緊密聯系。本文從阿爾泰山草地資源的現狀情況切入,分析造成阿爾泰山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保護和利用草地資源的措施對策。
阿爾泰山處于蒙、哈、俄、中四國交界的亞洲中部內陸區域。新中國境內的阿爾泰山屬中段南坡,其北面和東面與蒙古國接壤[4]。整個地區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降水相對較多,是全疆較濕潤的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組成十分獨特,阿爾泰山不僅是當地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新疆生態穩定和水資源樞紐的重要屏障[5]。
1.草地退化現狀
1.1草地生境逐漸惡化
區域內草地建設相對滯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導致對草地的利用程度加大,缺乏對草地的保護意識,造成其大幅減少且恢復難的特點。隨著草地減少的速度加快,,導致區域內植被受到嚴重威脅,加劇水土流失,致使草地植被覆蓋度,以及其涵養能力大大降低,導致物種多樣性不斷下降[6],更大程度上會加劇鼠蟲危害,使區域內生態環境逐漸惡化。
1.2牧草生產力降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草地退化已成為新疆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各種類型的草地在不同區域內均發生著不同程度的退化,且退化面積占可利用面積比例逐漸升高,草地退化面積日趨增加,導致區域內牧草數量與質量隨著草地退化程度大幅上升而大大降低。
1.3草地載畜量持續下降
近年來,區域內牧區牲畜量大幅上升,但由于能夠用于放牧的草地資源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會致使牧區草地的承受能力不斷加劇。再加上區域內牧民的人口大幅上漲,牲畜存欄同樣與之劇增。根據草地資源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疆地區的載畜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7]。隨著載畜量的不斷下降,再加上不同地區的草地退化程度皆有不同,嚴重威脅到區域內畜牧業的穩步提升,阻礙了當地畜牧產業的發展進程。
1.4草地鼠蟲病害頻繁,牧草損失嚴重
由于近年來草地面積的大幅減少,區域內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其草地生態受到嚴重失調,區域環境不斷趨于惡化,草地鼠蟲病害頻繁,造成每年損失的牧草十分嚴重。根據研究調查得到已知區域內蝗蟲的種類多達150余種,鼠蟲種類十分多。此外,不同種類的病蟲害在部分草地上愈發加重,特別是蝗蟲和鼠害種類繁多[8]。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加深區域內的草畜矛盾,阻礙當地畜牧業穩定與發展。
2.草地退化原因
草地退化這一過程的主要特點有時間跨度長,致使其發生退化的原因十分復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分別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人為因素是由于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區域內草地資源的無休止使用和破壞,導致地表植被豐富度大幅下降,草地退化的現象頻繁發生,致使系統穩定性下降。而自然因素則包含部分水系工程實施,降水發生變化,氣溫逐漸升高,蒸散發作用,冰川、融雪的減少等。
2.1自然災害的影響
2.1.1蟲害鼠害嚴重
在全球溫室效應,氣溫變化逐漸升高的背景下,隨著植被覆蓋度和草地面積的加速下降、草層植被的高度下降,加速了草地中鼠蟲類進一步大量生長繁殖,鼠蟲的大量繁殖會對區域內的根系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單位草地面積的產草量顯著降低。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的鼠蟲繁殖速度逐漸加快,在某種意義上對區域的生態平衡造成了極大威脅,同樣制約了區域內畜牧業的發展和穩定。
布爾津縣作為歷史上阿勒泰地區的草原蝗蟲頻發區,每年的發生面積大約在13.33萬hm2左右,其中蝗蟲的種類分別為意大利蝗、西伯利亞蝗、土蝗等[9],這些蝗蟲會以牧草為食,與草地上牲畜爭奪食物,擠占原本日益缺乏的草地資源,并且通常會以挖坑、挖洞等行為對土壤造成消極影響,嚴重威脅到區域內生態環境,抑制植被的生長發育,對草場破壞極為嚴重,導致草場面積大大減少。雖然在這期間管理部門都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對鼠蟲害進行防治,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或者是已經消滅的蟲害再次復發等。隨著草地退化面積的不斷增加,造成許多優良草場的產草量不斷減少,促使部分毒害草的生發發育,如烏頭、藜蘆、毒芹等,加入到與牧草的生長發育的競爭過程中,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威脅,影響了當地生態的穩定與發展。
2.1.2降水偏少,氣候干旱
新疆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干旱區,氣溫高且溫差較大,水資源十分短缺,生態系統屬于脆弱區域。薛燕等[10]通過將兩個時期的年平均氣溫和降水數據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整個區域的平均氣溫在以每10年0.27℃的速度上升,整體上可以說明氣候因素在長時間內的變化會對草地面積的變化具有一定作用,但影響相對較為緩慢,因此氣溫因素對區域內草地的影響較為緩慢。
阿爾泰山地處亞洲大陸腹地,雖然是全疆較濕潤的區域之一,區域內的水資源較為豐富,但實際上區域的降水量較少。并且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阿爾泰山區域均屬于干旱地區,區域內的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對水資源、降水量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對其生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相關文獻資料可以發現,由于降水量不斷減少,單位面積的草地所產生的干草產量日益減少,并且其減少速度顯著加快,因此可以發現降水量對與草地面積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還有就是其他氣候條件下對草地面積的變化同樣具有一定影響,比如草地植被遭受破壞后,土地結構遭到破壞,無法發揮蓄水作用,在風的作用下導致塵土飛揚,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從之前的植被豐富變成沙漠戈壁。由于氣溫變化和降水量等直接影響,區域內的草地資源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和挑戰,破壞區域內生態平衡,導致草地加劇退化。
2.2人為因素的破壞
一直以來,人類十分缺乏對草地生態系統的認知,對草地資源的保護認識匱乏,只為了獲取自身的利益,大量除草種糧,導致大量的農作物被毀。再加上牧區缺少燃料,牧民生活中必備的燒茶做飯,大量的侵占草地的自然資源,破壞了更多的草皮、大肆開采利用草地資源,造成地表植被覆蓋度的大幅降低。另外,基本建設、水利設施、礦業及旅游開發等也占據了不少草地,使被開墾破壞的草地難以恢復。
2.2.1 大量開墾草地,濫墾濫伐
由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將之前富足的土地資源、植被長勢優良且覆蓋度高的土地強制變為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以及適宜耕作的農田,并以此為基礎不斷開墾和擴張。阿爾泰山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并且越來越多的草地逐漸被人類開發利用,由于起初耕作的技術和方法大多為粗放模式,導致大部分被開墾后,無法繼續耕作的草地棄耕撂荒,因此之前長勢很好的大片草地發生退化,且退化速度極快,草地資源的加速流失加重了更多區域的水土流失的程度,有些地方甚至退化成荒漠或者沙地[11]。因此,人們為了滿足其生產、生活需求,由于缺乏對草地資源保護的相關知識,采取了過度開發土地資源、大肆砍伐植被樹木,致使阿爾泰山區域內的草地面積大幅衰減,甚至部分區域的草地出現沙化、鹽漬化等退化過程,對區域內生態平衡與穩定造成了嚴重破壞,以此為引導致一系列不可估量的隱患。
2.2.2歷史遺留廢棄礦區
礦產資源是區域內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隨著人類對社會發展需求的不斷加大,國家生產力不斷提高,因此造成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力度不斷增加,導致不斷擴大區域內對礦產的開采強度和范圍。由于大部分的礦山都屬于在露天環境下開采,對土壤的破壞十分直接,并對礦區附近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目前,我國大量廢棄的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此外,采礦完成后的廢棄區域的周圍仍然存在許多不良的理化性質,其中重金屬的含量是否超標,同時這些具備毒污染性的重金屬往往在埋深的土壤中具有極強的隱秘性、時間久和無法逆轉性,如果不能在一定時間內治理,不僅會破壞其生態環境,嚴重影響固有的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遭受侵襲,還會造成礦區周圍區域發生水污染,嚴重威脅區域內人民的生活。
2.2.3超載過牧
過度放牧往往是造成區域內草地發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山區的牧民占到了很大比例,牧民依靠著放牧來生活生產,放牧成為山區牧民獲取利益的根本方式。由于傳統技術對牧民放牧的一定限制,以及牧民自身的習慣導致他們只能依靠不斷擴張放牧區和增加牲畜的養殖數量來提升自身的收入。但是隨著放牧區域的不斷擴張,導致區域內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造成草地資源與牲畜的發展不平衡,也就是實際載畜量大大超出理論載畜量,這也成為造成草地退化最為主要的原因。這些牧場本屬于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其所備的草地資源并不是無限制的,當資源被無休止的開發和利用時,所產生的后果則會不堪設想,如果放牧強度無限制加大,并最終超過草場最大的實際載畜量,草場內植被的生長發育則會受到阻礙,失去其再次生長的機會,造成草原嚴重退化,草原生產力不斷下降,并不斷加速草地退化的趨勢,甚至最終變為荒漠。
3.草地退化治理對策
3.1確定合理載畜量,劃定區域輪牧
輪牧屬于最為經濟高效的草地放牧方式,它是根據季節變化和牧草生長特性,將草地合理劃分為若干放牧區,并在一定時段內按區循環輪回放牧。區域輪牧與自由放牧相比之下,可以更好的改善區域草地上牧草的質量和產量,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能避免草地資源的浪費,并且提升區域的載畜量。休牧則表示在較短時期內禁止一切放牧活動,是在某個時間段內區域放牧過程中保護草地資源的有效措施[12]。在草地退化程度較輕的區域應當實行休牧政策,讓牧草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繁衍后代,并在有條件的地段上進行補播旱生牧草,增加荒漠草地的覆蓋度,待植被恢復后有秩序的進行放牧,并在這一過程中嚴格按照合理的載畜量和時間要求來進行放牧。對禁牧和休牧的荒漠草地應在有條件的綠洲內,建立永久性的人工草地來彌補由于禁牧和休牧造成的草地短缺。在區域內合理分配草地資源,加強對牧區內輪政政策和制度的執行力度,繼續實行劃分輪牧區、禁牧區和休牧區進行合理放牧,并加大對牧區利用草地資源的約束,確定合理載畜量,嚴禁偷牧和超載過牧。
3.2實行生態移民政策
近些年來,在草地資源和生態趨于不穩定的背景下,持續推進實施生態移民政策,促進山區牧民生產生活等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普及當地牧民對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培訓當地牧民學習的相關技術和技能,促進山區牧民及其產業的轉型,擴大牧民增加收入的途徑,改變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使用方式,實現山區牧民從傳統的畜牧方式向現代化發展。通過在區域內實行生態移民政策,可以大大減少草地載畜量,能夠從根本上降低放牧對草地資源的破壞,改善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內草地生態區域穩定和平衡。而對于退化程度相對嚴重的草地,可以通過實施生態移民的方法來減輕區域內草地資源的壓力,大大緩解了人類生產生活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
3.3"以草定畜",緩解草畜矛盾
草地屬于可再更新資源,往往對其進行有效利用和合理保護,不僅可以促進草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還有利于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3]。"以草定畜"是實現草地資源和牲畜供給關系之間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草地資源因過度放牧而遭受破壞。根據草地資源來確定牲畜量是區域內畜牧業的根本,是區域內保持生態平衡的有效措施。部分區域的牲畜較多,對草地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實施以草定畜的方案能促進農牧業經濟協調發展,在草畜供求關系失調的區域應當以飼草為主導,這樣就能確定合理的牲畜飼養量,不再使其發生無限制擴張,還可以有效遏制人為對草地資源的無節制利用,總體上會對草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區域生態環境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3.4健全草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落實草地使用權
目前,關于草地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區域內草地歸屬權劃定模糊、草地保護機制不健全、承包期限較短等方面。相關部門需要通過逐步完善保護草地生態資源的相關制度,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行力度,不斷提升各個地區人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合理利用和保護區域內的草地資源,避免出現相關法律制度和管理監督部門形同虛設,進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偷牧、過牧等一系列破壞草地資源的現象發生[14]。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監督管理部門的人力物力,將草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作為其管理制度的核心,將相關法律制度落實到具體內容上,在更大程度上細化對監督管理人員的聘用制度,將區域內所有禁牧區的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實行草場家庭承包經營,固定各區域的草地使用權,建立激勵牧民保護草地資源機制,調動當地牧民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地把的積極性,促進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5進行草地改良,恢復和保護草地植被
草地改良指在正確認知草地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農業技術措施來進行草地改良工作,控制其發展方向和改善其生活條件,進一步提升草地的生產力[15]。相關管理部門則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加強生態補償,以及選擇將對生態環境的資金投入作為財政支出的一部分,并注重對資金合理的安排及使用,在投入力度方面應強調草地資源的保護,在體制和政策方面優先考慮到其可持續發展及利用。在考慮區域生態平衡方面,應積極探索保護草地和植被,對草地改良進行大力宣傳和投入,嘗試研究和探索對優良牧草的培育,并在同時通過實施糧食輪作,以此來不斷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進一步實現糧食增產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也能減輕草地退化的程度,維系區域生態平衡,促進落實草地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 阿曼古力·馬吾提, 羅軍. 新疆草地退化原因及治理對策探究[J]. 新疆畜牧業, 2019, 34(1): 37-39.
[2] 布爾金,趙澍,何峰,等. 新疆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4(3): 120-127.
[3] 許鵬. 新疆草地資源及其利用[M]. 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 1993.
[4] 崔保山,楊志峰. 濕地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Ⅱ.方法與案例[J]. 生態學報, 2002, 22(8): 1231-1239.
[5] 李國榮,李希來,陳文婷,等.黃河源區退化草地水土流失規律[J]. 水土保持學報, 2017, 31(5): 51-55.
[6] 侯向陽,尹燕亭,丁勇.中國草原適應性管理研究現狀與展望[J]. 草業學報, 2011, 20(2): 262-269.
[7] 迪利夏提·哈斯木.新疆草地資源現狀與生態保護[J]. 新疆環境保護, 2013(B11): 41-44.
[8] 王純禮.新疆草地退化的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05):147-149.
[9] 夏琴.淺析布爾津縣草原退化的原因及對策[J].新疆畜牧業,2012(6):57-58.
[10] 薛燕,韓萍,馮國華.半個世紀以來新疆降水和氣溫的變化趨勢[J]. 干旱區研究, 2003, 20(2): 127-130.
[11] 張煒,祖力菲婭·買買提.淺析新疆草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J].新疆畜牧業,2014(2):24-27,37.
[12]肖向華.新疆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現狀分析[J].草食家畜,2021(02):50-54.
[13]哈斯亞提·再努拉.做好草原保護與修復, 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J].畜禽業,2021,32(6):73-74.
[14]才登巴·金保,董乙強,安沙舟,等. 巴音布魯克草地退化現狀及可行性治理對策分析[J].新疆畜牧業,2018,33(03):56-59,32.
[15] 趙曉軍.退化草地治理方式及改良效果研究進展[J].今日畜牧獸醫,202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