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芳
摘要:遼東地區是遼寧省林業產業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林下經濟發展的示范區,如何解決遼東地區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已成為促進遼東山區林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促進遼東地區林業產業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遼東地區;林下經濟;林業產業
遼東地區包括撫順、本溪、丹東、大連四市,林地總面積占全省60%以上,具有“面積廣、資源豐、物種多、生態好”的特點[1]。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發展道路的指導下,遼東地區林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如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等林下經濟都取得了發展迅猛[2]。林下經濟在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
1.遼東地區林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林下參產業發展與森林撫育政策相沖突
遼東地區是遼寧省種植林下參面積最大的地區。林下參種植有“見效慢,效益高”的特點。為指導全省林下參產業發展,2018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發展林下山參產業的指導意見》(遼政辦發〔2018〕73號)文件,為落實省政府文件精神,筆者對各地的林業部門、相關企業、種植大戶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發現各地對于林下參產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林下參生長后期需要一定的透光要求,要求郁閉度達到0.6以下;而根據國家的森林撫育規程要求,森林撫育可以達到的最低郁閉度為0.6;這就導致發展林下參產業,在生長后期為達到郁閉度要求,必然會發生濫砍盜伐、超限撫育的現象[3]。目前,林下參產業發展與森林撫育政策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各地都在積探索林下參發產業發展的技術模式,為林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4]。
1.2濫砍盜伐現象嚴重,阻礙了林下經濟發展
2017年以來,國家經過職能調整,將木材加工廠的審批單位由林業部門轉移到市場監督部門,導致林業部門對加工廠的監管力度減弱[5]。2017年以來遼東各地都新成立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廠,數量呈幾何倍數增加。同時,遼東各地生產香菇的企業越來越多,對木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就導致了各地私收亂購、濫砍盜伐的現象越發嚴重,案件數急劇上升。加上基層林業執法人員不足,給林業執法帶來的壓力激增。
1.3山野菜利潤較低,管理粗放
利潤低,農戶積極性不高。林下山野菜不同于設施種植的山野菜,受季節影響,每年林下山野菜只采收一茬,受到集中上市的影響,野菜價格不高,除去種子、人工等成本,收入僅1 500~3 000元·hm-2。這就導致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林下山野菜質量不高,管理粗放[6-8]。遼東地區的山野菜面積較大,但大多屬于野生生長狀態,少量人工種植的林下山野菜也大多屬于人工撒種后,野菜自然生長,采收前不再進行施肥、除草等管理[9]。
(四)玉竹產業受日韓貿易影響,價格波動較大
玉竹生長能力較強,繁殖能力強,在遼東山區大部分板栗樹下都有種植,這種板栗-玉竹“栗藥”立體栽培模式是丹東市板栗林下經濟的主要形式。僅在丹東市,就有玉竹種植面積0.6萬hm-2,年產量1.2萬t,年產值5 596萬元,全市有4 0155戶林農種植,收購企業大戶18家。遼東地區玉竹的主要出口國是韓國,近幾年受中韓貿易關系的影響,玉竹的需要量急劇下降,而國內的需要量有限,導致遼東山區的玉竹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現象,從而出現收購商大幅壓價,市場價格不穩定,由2016年的6元·kg-1,下降到3元·kg-1,除去人工、原材料成本,收入僅1.4元·kg-1左右,導致種植戶信心受銼,產業發展萎靡不振。
1.4林產品質量不高
目前,遼東山區的涉林企業大多還以生產林業初級產品為主,深加工企業很能少,大部分企業還處于產業鏈的末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10]。僅以丹東市為例,全市共有500余家林產品加工企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超過10家,還大部分以林業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不高,并且極具潛力和市場前景的森林旅游、食品加工、林下中藥材等生態、民生產業與林業大市的身份還不相匹配[11-12]。林業碳匯項目剛剛起步,尚需增強林業碳匯能力,推動森林生態服務市場的培育。
1.5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較少,產業化程度低
現有的林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小、帶動作用不明顯。我市林業產業種植面積雖然較大,但深加工產品少。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低,生產設備落后,缺乏有效連接種植、加工、貯藏、銷售等林業產業鏈條的協調機制,市場流通沒有形成健全的網絡體系,呈現出各自為戰的局面。
2.促進遼東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的措施
2.1大力發展特色經林業產業以及林下經濟
在林業產業中,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占有重要比重。而遼東地區又是遼寧林業產業的重點地區,在發展沿海經濟帶、發展遼東山區綠色經濟的契機下,認真研究遼東山區各地的林業產業發展優勢,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進一步推進遼東山區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的提質增效。另外,全力落實林下產業發展任務,將林下經濟建設任務納入到各市林草部門“十四五”規劃中。今后按照省林草局和各級政府的安排和布署,繼續做好林下經濟建設工作。
2.2抓好林下復合經營模式,不斷培育典型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主導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精品化發展,打造樣板,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一是繼續推進林下參、玉竹、山野菜、中藥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標準化示范園區建設。遼東各地要充分發揮當地的產業優勢,如桓仁、新賓以及寬甸的林下參、丹東的林下玉竹,這些地區要充分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正確引導相關產業的供需關系,引進創新型企業為支撐產業發展。同時,林草部門要統籌規劃,充分利用林地和林下資源,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調動林農的積極性,增加林農收入。二是各地在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推進立體復合栽培模式。如遼東山區特色的林下中藥材、林下養雞、林下食用菌、林下山野菜、林下養蛙等多種立體復合栽培模式。要鼓勵林農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在不破壞林地的前提下,提高生產效益,采取以林養林的模式,在各地樹立一批精品示范園區,從而促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的發展。樹立一批林下經濟、經濟林改造的典型,打造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的個性化產業亮點,樹立典型基地、示范園,發揮“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引領示范作用。
2.3打造林產品品牌,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近些年來,遼東山區大力發展經濟林與林下經濟,導致現在荒山較少,供林業產業可利用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受國內林產品市場的影響,很多特色林產品的價格不高,比如丹東板栗,丹東有板栗12.3萬hm-2,產量16萬t,但板栗的價格一直維持在4-6元·kg-1,林農每年的收入為4500元·hm-2左右,積極性不強。因此,要加強林產品的品牌建設,要出臺政策鼓勵申請國家林產品地理保護產品、商標,也可以整合資源與國內各大銷售平臺對接,打造遼寧林產品特色館甚至遼東特色林產品館,也可以與各大短視頻平臺對接,發動當地網紅集中宣傳遼東特色林產品,從而打開銷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2.4有效的提高林農組織的專業化,逐漸完善服務體系
遼東各地的林草部門要搭建平臺對接科研單位與企業、協會以及合作社等林產品經營主體,組織相關組織對經營主體進行指導、培訓,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另外,還要統籌協調各經營主體與林農之間的關系,保證產銷平衡,要制定政策鼓勵各經營主體以訂單的形式構建“企業+合作社(林場)+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確保林農的產品及時銷售。另外,各級林草部門要有效的開展國家、省、市、縣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申報,不斷規范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的各項規范制度,保證每一個林業專業合作社都能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各級林草部門還要有效開展國家、省級龍頭企業的申報與監測工作,及時發展龍頭企業在帶動林業產業發展時出現在問題,保證龍頭企業的正常運行。通過以上幾個方面,才能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合作社等各個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促進遼東地區林下經濟的發展。
2.5加強宣傳,提高林下產品美譽度
遼東各地政府要積極引導林下經濟發展,多在宣傳上做文章,多個部門要共同行動,提高林下產品的美譽度。比如交通部門可以在各地車站、機場、公路、鐵路等重要區位樹立大型戶外廣告牌,宣傳本地的特色林下產品;文旅廣電部門要通過各類媒體、視頻平臺、報紙等媒體宣傳林下產品,也可以在各地重要景區售賣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產品;市場監督部門積極申請當地的林下產品地理商標;商業部門要對從事林下產品開發的企業參加展會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
參考文獻
[1]劉英,王昆.東北地區林下經濟產業鏈特色研究[J].林產工業,2021,58(10):91-93.
[2]劉春華.遼寧省大連地區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3):18-20.
[3]劉本玉.遼西2市林下經濟調研報告[J].中國林副特產,2021(5):66-67.
[4]于來振.遼西北地區林下經濟主要模式、存在問題及建議[J].中國林副特產,2021(4):115-116.
[5]包雪英.承德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1(11):93-95.
[6]趙浩君.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發展重點[J].中國林副特產,2021(5):99-100.
[7]張吉平.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2021,15(26):50-51.
[8]湛江,肖毅.林下經濟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重點研究[J].山西農經,2021(16):129-130.
[9]滕云龍.丹東市山野菜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農業,2021(17):37.
[10]劉歡.遼東地區林下中藥材產業發展分析與建議[J].新農業,2021(13):33-34.
[11]滕云龍.丹東市林業產業發展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7(14):171.
[12]滕云龍.丹東市特色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