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不久前,蘋果公司發布員工備忘錄,宣布員工有權討論工作條件和薪酬。此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國內多個網絡平臺的熱搜榜。哪些企業會要求薪酬保密?員工為啥連討論工資的權利也沒有?工資不透明可能帶來哪些問題?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薪酬保密大行其道
? 2021年12月2日晚上,在位于北京市四環外的一棟寫字樓里,記者見到了兩鬢微白、穿著黑色羽絨服的陶先生。陶先生40歲,大學本科畢業后即到北京工作,已經在京打拼了16年,在北五環外買了房,有兩個孩子。
? 工作以來,他換過五六家單位,去年入職一家位于北京市海淀區成立不到10年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從事業務管理。入職時,公司人力資源主管明確告訴他——同事之間不允許討論工資問題。
? 在這一年多里,陶先生身邊沒有出現也沒有聽說過誰詢問或討論工資的情況,“實際上,大家都挺忙的,職場關系也比較冷漠,技術部門還經常加班,大家都不怎么在一起聊天”。
? 同樣40歲上下的鄭曉迪(化名)的前東家也不允許員工之間討論工資。
? 鄭曉迪畢業于北京一所理工類大學,碩士學歷,曾在一家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跨國企業里從事技術工作多年,去年離職。他記得,公司沒有跟自己簽訂過單獨的薪酬保密協議,但員工手冊中有相關內容,要求大家遵守。
? 從技術崗位做起,鄭曉迪后來做到了項目組負責人的職位,但對于所在項目組成員的工資卻一無所知。每年三四月份,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負責人會找員工談,臨走時給一張紙條,上面就是該員工當年的工資標準。同時,員工被告知要為此保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也不會打聽同事的工資。”鄭曉迪告訴記者。
? 自媒體主播郭幫幫是一名“90后”,碩士畢業于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在北京工作多年,之前在一家公司從事景觀設計。入職時,公司要求她在勞動合同之外簽署了一份保密協議,其中包括對薪酬進行保密,不允許與公司同事討論工資。2020年底,郭幫幫從公司離職。其間,她始終遵守保密協議規定。
? 雖然大家遵守規定,但都有疑問:“自己的工資憑什么不能討論?”
? 九三學社中央法律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告訴記者,薪酬保密做法是外企帶到國內的“舶來品”,逐漸為國內一些企業所用,導致員工工資不透明成為職場常見現象,員工公開討論工資也成為很多企業的職場禁忌。
? 黃樂平說,薪酬保密已是很多企業職場的“潛規則”,雖然沒有被現行《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明文禁止,但與勞動法律精神不符。2012年開始實施的《企業民主管理規定》明確,“職工提薪晉級、工資獎金收入分配情況”,屬于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及其控股企業應當公開的事項。
?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社會法室副主任王天玉認為,企業實行薪酬保密制度,相當于在公司和員工之間掛起一幅黑色的幕布,阻礙員工之間互相知曉勞動報酬,導致員工在公司里的勞動定價權被弱化,企業的勞動定價權被強化。
打破職場“潛規則”
? 在職場上,有勞動者因為違反公司薪酬保密規定而被解除勞動合同。
? 2019年6月,北京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趙某簽訂勞動合同,合同約定之一是,趙某如果嚴重違反甲方或用工單位規章制度、員工手冊的,公司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履行過程中,公司認為趙某主動向內部員工透露了個人薪資情況等公司涉密信息,嚴重違反公司的薪酬保密制度,損害了內部員工的積極性,給公司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公司決定與趙某解除勞動合同。
? 趙某對此不予認可并申請仲裁。仲裁機構支持了趙某的主張,認定公司屬于違法解除勞動關系。公司不服裁決,提起訴訟。一審法院認為,公司以趙某違反公司薪酬保密規定為由,與趙某解除勞動合同,但就其提交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相關事實的存在;認定公司與趙某解除勞動合同的性質為違法解除,公司應當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賠償金。公司上訴后,二審法院于去年4月25日作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記者搜索網絡公開信息發現,勞動者因討論工資被解除勞動合同的案例、事例時有發生。司法實踐中,用人單位因為缺乏證據證明勞動者確實存在嚴重違反薪酬保密制度的事實,被法院認定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案件不在少數。
? 工資問題,人人關心。正因為如此,蘋果公司發布員工備忘錄,宣布員工有權討論工作條件和薪酬之事才引起廣泛關注。黃樂平認為,蘋果公司此舉打破了一些大型企業的職場“潛規則”,對跨國公司、外資企業無疑會造成一定的壓力,無論這些公司的員工是否有打破“潛規則”的訴求,至少在民主管理、信息透明方面,蘋果公司樹立了一個良好的示范。
(摘自《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