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毓霞
摘要:法華之慈悲以緣起論、無常無我論為思想基礎,是以諸法實相為內在依據的。智顗以諸法實相為對象,提出“圓融三諦”的思想。從愛的角度看,法華慈悲與儒家仁愛有著共同的目標,但提出“愛”的動因并不相同。法華慈悲強調克制“三毒”、行菩薩戒等實踐。其現實意義在于對解決人類的心理、環境問題等方面有參考價值,在維持社會安寧和造福社會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法華慈悲;緣起性空;諸法實相;仁愛
中圖分類號:B9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1-0138-03
與其他哲學流派不同,佛教的慈悲觀是以“無常無我論”和“緣起論”為基礎的。慈悲是佛教重要的倫理思想,同時也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實踐方式,表現出了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現實宗旨。隋唐時期,中國已經具備了獨立發展佛學思想的能力,法華圓融思想是在當時的綜合創新。本文從諸法實相角度出發,探討法華圓融表達的全體相即的慈悲哲學思想。
一、慈悲的思想基礎
慈悲于佛教來講是一種無淺深差別,慈愛一切眾生,憐憫一切眾生,以眾生苦為己苦的同體大悲。佛教中的慈悲也可以分開來講,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慈是給予安樂的愿望,悲是去除苦的欲望。最早提出慈與悲的《阿含經》,在四無量心的分類中也是分開相論,并強調了慈的重要性,指出“慈能治嗔”。相對于大乘佛教般若圓融、無我利他的慈悲思想,早期佛教的慈主要是對治嗔恚的方法。
緣起論是佛教的慈悲思想的哲學基礎,《中阿含經》記載:“若有此則有彼,若無此則無彼。若生此則有彼,若滅此則滅彼。”[1]宇宙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雖然世間萬物表現為獨立的個體,但彼此相互關聯、互相制約。佛教的因緣理論是緣起觀的表現形式,因緣自身變化無常,沒有一種東西可以作為事物的根本因。故世間萬物剎那無常,作為萬物之一的人生也是遷流不住,拔除苦給予樂就成為人的現實需求,這也是慈悲的人生觀。
由緣起論而形成的慈悲也是以無我論為基礎的觀點。佛教認為,沒有唯一實在的存在,一切法皆由因緣生,互相依存。世間萬物息息相關,互為條件與因果,不僅在人生現象中不存在這樣的主體,乃至世間一切事物及現象都不存在這樣的主體。這種無主體、無我的理論,突出了眾生之間的絕對平等。既然宇宙中沒有決定一切的實體,怎么又會存在一個一直高于眾生的事物和現象?又據緣起性空理論,知萬法皆無自性,又體現出眾生的法性平等[2]。佛教平等觀的慈悲精神強調,在人與人之間、人與有情眾生之間乃至山河大地之間都應懷有不偏執的平衡內心,以平等之心、克己之行來顯現自利利他的慈悲心懷。
二、法華慈悲思想
《法華經》是一部主要宣說“開權顯實”與“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思想的重要佛教經典,其指歸是“實相”。“諸法實相”說最初是從《法華經·方便品》中提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3]天臺宗以《法華經》為創宗的思想基礎,其具體的思想概念皆體現出諸法實相的妙理,不但顯示了諸法實相的真實本性,而且重于實踐探求契入實相的方法。智顗把諸法實相表述為最高的真理:“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印,是魔所說。”[4]法華的慈悲思想是以諸法實相為內在依據的,是天臺宗理論與實踐的依據。法華慈悲思想顯現了天臺宗學者理解的諸法實相慈悲境界,以超越般若智慧為基礎,與中觀派緣起性空的認識不相離,主要體現在知見上的緣起性空之般若智與實踐上的悲智雙運。智顗說:“如鳥飛空,終不住空;雖不住空,跡不可尋;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門。”[5]56雖空而度與雖度而空,即是在理解了緣起性空的基礎上表達的實相慈悲之般若智。由慈悲生智慧,因智慧故成佛,因而慈悲和智慧之間雙運而生。所以智顗說:“如此慈悲誓愿與不可思議境智,非前非后、同時俱起。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不同毒害、不同但空、不同愛見,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5]56起大悲心與慈悲實踐皆是由性空般若智而起,故知慈悲和智慧相即不二、悲智雙運。諸菩薩只有起大誓愿,發大慈悲,供養十方諸佛,心懷大利智舍棄妄見之諸觀,達到言語道斷以及心行處滅,才能達到諸法實相、成就佛道。
法華慈悲思想上承于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大智度論》卷四十將慈悲心分為生緣、法緣和無緣。諸佛因善修行畢竟空故,故稱為無緣慈悲。智顗認為,眾生皆有大慈大悲的心,換句話說眾生的心性即為無緣大慈大悲。眾生本具的慈悲心如何開顯?智顗把《中論》“三偈”理解為“因緣所生法,即中即假即空”,在因緣所生的法(假法)中證悟諸法實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中道之理的諸法實相慈悲觀來開顯眾生本具的慈悲之心。智顗認為:“今欲破無明障,顯佛慈石,任運吸取無量佛法、無量眾生。欲修此慈,非中道觀,誰能開辟?”[5]81以中道觀破除有、破除空、破除非有非空,繼而破除無明之心,最終開顯出眾生本具的慈悲之心。
智顗以諸法實相為對象,將“一心三觀”發展成“一心三智”最終形成“圓融三諦”[6]。法華實相論認為,“圓融三諦”既是真理論,也是本體論,兩者統一即是“一佛乘”的境界。《大般涅槃經》提出: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7]。
這段經文闡述了大乘佛教慈悲即佛性的思想觀點。佛性在《法華經》中被稱之為諸法實相。“十如是”是對諸法實相的闡釋,從智顗對“十如是”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佛性被稱為諸法實相。《方便品》中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只有諸佛才能窮究盡底諸法實相,因此佛性就是實相。“十如是”把實相概念具體化,從諸法即實相的角度,肯定了事物現象的意義,使得眾生可以透過事物現象進而探求諸法實相之道理[8]。開啟自利利他的慈悲之路,實現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目標。眾生本具佛性而不自知,故佛陀發慈悲心開示三乘方便之門。“法華七喻”形象直觀的說明了“三乘歸一”的要旨。同時“三乘法”雖然是權法,但其性相同,突出表達了眾生皆有佛性,三乘皆成佛道的平等慈悲觀。
三、法華慈悲與儒家仁愛的異同
從“愛”的角度講,儒家的“仁愛”與法華之“慈悲”有異曲同工之妙。孔子以“仁”作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倫理道德建設中與佛教之“慈悲”有著共同的目標。儒家以“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基礎表達出人本善的觀點,此理論與“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即慈悲”的思想是一致的。雖然有著最高道德的共同目標,但是兩者的側重點不同,孔子的“仁愛”重在修養自身的自覺性,只針對于人的愛,主要是指世俗的人的道德。佛教則不僅重在以慈悲為懷,自度度人、解脫輪回以致涅槃,也重在對有情眾生的關懷,強調有情眾生的平等佛性。
孔子與釋加牟尼最初提出“愛”的動因也不相同。孔子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教,尊賢之等,禮所生也。”(《中庸·哀公問政》)可知孔子的“仁愛”是分等級的。孔子提出“仁愛”最直接的目的是通過對尊卑之間人際關系的調節,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秩序進行挽救,進而維護君臣與父子之間的等級差別。儒家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突出“仁愛”等級差別的思想[9]。釋加牟尼提出慈悲觀是以四性種族平等為根本理論,以反對婆羅門教永恒至高無上的地位,目的是打破種性等級觀念,實現人人平等。即佛教的慈悲觀是以“無常無我論”與“緣起論”為基礎,經過發展成為以“緣起性空”為內在的慈悲觀。智顗以“緣起性空”理論為基礎,建構了“一念心”呈現的“三千世界”宇宙論。在這個境界中描繪了一念心互具十界眾生、全體相即的法華實相論,由此形成無緣大慈、一念三千的同體大悲。
四、法華慈悲的實踐
慈悲不僅是佛教基本的觀念,更是重要的倫理思想,不僅重在理論,更重在實踐,實踐是理論的升華,只有落實于實踐才能表明理論的真理性。對于慈悲思想的實踐方面,本文從自利利人的修行角度進行分析。從總體上來說,小乘佛教重視所謂的“自利”,求取個人的解脫,而大乘佛教則以“利人”作為最高的目標。所謂自利,即是自身對貪、嗔、癡“三毒”的克制。《阿含經》提出“慈能治嗔”,其具體的方法論及較多的是戒、定、慧“三學”。所謂“利他”,即是以修行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六度”為主要內容的菩薩戒。兩者都包含了許多慈悲思想的具體實踐方法,其中尤以“不殺生”為首要的道德戒律。《大智度論》:“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故佛教修行者應發慈悲心,不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嘆殺、見作隨喜等,不僅以戒為師,更要布施眾生。布施是善行中最大的功德,應當做到凈心布施、無相布施,“清凈心生,無諸結使,不求今世后世報,恭敬憐憫故,是為凈施。”[10]
菩提達摩認為悟入佛道有“理入”和“行入”兩種方式,即定慧并重。慧思提出“法華三昧”,特別重視定慧雙修。智顗認為無論是成佛之理還是具體的行法,都在禪里面。據智顗早期作品《次第禪門》的講解,他根據般若中觀的“四句”邏輯,把眾生修行中的境界分成四類“禪波羅蜜法”,而“無緣大慈大悲”屬于第四類非有漏非無漏法。雖然智顗在后期的思想中認為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只是權宜之計,但是在初期作品的《次第禪門》中所講述的主要是“次第意”[11]。在證得佛果的修行次第分類中,足以體現出無緣大慈大悲的重要性。
《法華經》中所描繪的一切應化佛與菩薩皆有“不度盡眾生,誓不證菩提”的共同大悲愿,故而成為佛教慈悲精神的體現者。應化佛與菩薩獲大智慧,以慈悲心而教化眾生,以文殊師利、觀世音、地藏王以及普賢等菩薩廣為世人流傳。觀世音菩薩由于現種種方便、救度現世苦難,最為人們熟知。作為“法華四要品”之一的《普門品》,主要講述了觀世音菩薩以種種方便濟世救人的慈悲修行。“普門”意為普及一切之門,即通達一切,是究竟諸法實相的寓意。《法華經文句記箋難》說:“慈悲觀者,以無緣慈觀察眾生;菩薩妙智觀,故成三諦境,雙遮空有即妙音,雙照空有即世音,此二字中智境也。”[12]這說明觀世音的大慈大悲是具足空、假、中三諦智慧的慈悲,是悲智雙運、悲智一體的具體體現。
五、法華慈悲的現實意義
慈悲的目的在于引導眾生究竟實相、同證佛智,由凡轉圣的修行過程中必須心懷慈悲、踐行慈悲。大乘佛教認為,雖然涅槃是佛教的最高理想,但是解脫境界并不是脫離了世間而去追求的另外一種境界,“解脫境界”和“世間”是沒有分別的,《中論》明確講“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13]。所以佛并不是于“世間”之外存在,而是存在于“世間”之中,故真正成佛的基本要求就是救度眾生。慈悲之所以是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的基本觀念,是因為其重在“利他”的觀念。“利他”的觀念是以慈悲入世的精神追求解脫,對人類的現實生活有切實的影響或作用,不僅可以抑制社會中的享樂主義和利己主義,在維持社會安寧和造福社會方面也有很大的影響。
智顗的三諦圓融實相論,是以龍樹中觀學的“緣起性空”為內在基礎的哲學思想,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觀念,表達了慈悲是斷舍貪愛、放棄執著的清凈愛,是寬容平等的菩提心。智顗把諸法實相表述為最高的真理,對“諸法實相”的具體闡釋保留了現實的基礎,把世界觀問題放在了中國佛教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上,重新思考關注社會的現實生活,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根本問題。這對于解決當前社會人們普遍面臨的自身心理問題以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而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中阿含經:卷21[M]//大正藏:第1冊.瞿曇僧伽提婆,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62.
[2]姚衛群.佛教的“緣起”思想與“有無”觀念[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0(5).
[3]智顗.妙法蓮華經:卷1[M]//大正藏:第9冊.鳩摩羅什,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
[4]智顗.法華玄義:卷8[M]//大正藏:第3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779.
[5]智顗說,灌頂記.摩訶止觀:卷5[M]//大正藏:第4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6]方立天.天臺宗的現象即本質說——“諸法即實相”論述評[J].浙江社會科學,1998(6).
[7]大般涅槃經:卷32[M]//大正藏:第12冊.曇無讖,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556.
[8]楊野.《法華經》慈悲思想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9]NGUYEN THI MINH PHAT(阮氏明發).佛教慈悲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對比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10]大智度論:卷11[M]//大正藏:第2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11]李四龍.天臺智者研究:兼論宗派佛教的興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2]有嚴箋.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卷4[M]//卍續藏經:第29冊.河北:河北省佛教協會,2006.
[13]中論:卷4[M]//大正藏:第3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