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鵬

4000多年前,在四川省北部的岷江上游地區生活著一個善于養蠶的古蜀部族,他們世代以漁獵為生。后來,在第一代首領蠶叢的帶領下,古蜀人順岷江而下,來到富饒的成都平原定居下來,蠶叢也被認為是古蜀人的第一個王。3000多年前,經過第二代蜀王柏灌和第三代蜀王魚鳧的勵精圖治,古蜀人在今天四川省廣漢市的鴨子河南岸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古蜀王國。
3000多年過去了,曾經強大而神秘的古蜀王國早已消失在歲月長河中,直到一個叫“三星堆”的地方被發現,這個沉睡了許久的古蜀王國才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這個古蜀王國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又創造出了何等發達的古蜀文明呢?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和大家一起走近古老而神秘的三星堆,探秘古蜀文明。
“三星伴月堆,治西十五里”,這是200 多年前清代嘉慶年間的《漢州志》中的一句話,“漢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廣漢市,這句話的意思是:距離漢州城十五里的地方,有“三星伴月堆”。這也是“三星堆”作為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中,“堆”就是“土堆”的意思。
那為什么這里會被稱為“三星堆”呢?當地有個傳說,說玉皇大帝在天上巡游時撒下了三把黃土,落在這里變成了三個高大突兀的黃土堆,三個土堆猶如天上的三顆金星,這里因此得名“三星堆”。


三個土堆
其實,這三個土堆位于廣漢市城西的鴨子河南岸大約1000米的地方。三個土堆呈西北- 東南走向,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保存得比較完整,原來的總長度大約260米,土堆的高度有6~10米。后來由于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就只剩半個土堆了。到了90年代,考古學家對僅剩的半個土堆進行了挖掘,發現它們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堆土夯筑的,三個土堆很可能原來是連成一體的,因此判斷這三個原本連成一體的土堆應該是3000多年前古人修筑的城墻。
在三個土堆北面,鴨子河的南面,有一塊狹長的、像彎月一樣的臺地,被當地人稱為“月亮灣”。在月亮灣和三個土堆中間有一條“幾”字形的河流,叫作馬牧河。三個土堆與北面的月亮灣隔著古老的馬牧河南北相望,當地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名字“三星伴月堆”。“三星堆”作為一個地名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后來,當地的村、鎮也取名“三星村”“三星鎮”。考古遺址命名的一般規律是以發現地的小地名來命名,所以在這一帶發現的具有相同文化面貌的遺址就被統一命名為“三星堆遺址”,它所代表的文化遺存也就被稱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龐大遺址群,總面積有12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于16個北京故宮那么大,是目前為止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現的分布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等級最高、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

俯瞰三星堆遺址保護區

經過保護的半個土堆

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學年代從距今4800年延續到距今2600年,延續時間2000多年。特別是在距今3600年到3200年,相當于商代中晚期的時候,這里出現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是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的高峰,也是中國青銅文明鼎盛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
怎么樣,三星堆遺址是不是非常厲害?正因為如此,1988 年1 月,三星堆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列入首批36處國家重點大遺址名單,成為舉世聞名的古代遺跡。
三星堆遺址的中心區域是一座古城,古城的面積達到3.6平方公里,大約是北京故宮面積的5倍,是目前已知的3000多年前南方地區最大的古城。專家們認為,三星堆古城應該就是神秘的古蜀王國的都城。
三星堆古城北鄰鴨子河,中間有馬牧河穿城而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考古人員陸續發現了古城的東、西、南三面城墻。這些古城墻都是采用人工堆土夯筑的方式修建而成的,長度在數百米到1000米不等,高度一般在46米,城墻一般上窄下寬,上面寬度20米左右,底部寬度40米左右,雖然歷經幾千年,但看上去氣勢猶存。
2017年前后,考古學家在鴨子河南邊又發現了幾段很小的土埂,經過發掘,也確認是三星堆殘存的古城墻,而且應該是北城墻的一部分,加上之前發現的幾段內城墻,證明了三星堆古城是由東、西、南、北四面城墻合圍而成的大城以及中間眾多小城組成的很復雜的城市體系。同時,考古學家還基本確認了三星堆古城內有手工業作坊區、宮殿區、居民生活區、祭祀活動區等幾個功能區,從而證明了三星堆古城已經不是一般的村寨和聚落,而是3000多年前雄踞于西南地區的古城。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古蜀王國的存在,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比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想不想繼續了解古蜀文明的輝煌呢?想不想知道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和發掘經歷了哪些曲折的故事呢?請繼續關注我們,為你揭秘更多三星堆的精彩故事!
(未完待續)
(本欄目編輯: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