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曉克 中鐵上海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
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20世紀 80 年代全球首創應用。隨著財務共享服務模式表現出的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大型企業集團紛紛效仿相繼成立了財務共享中心。在我國外部政策要求和內部管理需要雙重驅動下,財務共享中心也實現了快速蓬勃發展。《2017中國財務共享服務調研報告》顯示,國內70.59%的大型企業集團(營收100億以上)已經建成財務共享中心,截至2020年底,中國境內共享服務中心已超過1000家。
財務共享模式的創新應用,推動了財務管理體系的整體轉型升級,賦予財務管理活動直接創造價值、間接創造價值、保護企業價值三大使命,將傳統財務職能細分為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共享財務三維價值驅動職能模型。財務共享定位為記錄和控制,而控制則體現在對業財活動風險、內控、合規和利益相關者管理情況的監控反饋。本文以SHJ財務共享為研究實踐載體,闡述財務共享模式下如何創建運行共享財務審單風險預警。
財務共享模式是共享服務在財務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將分散式的財務基本業務從企業集團成員單位抽離出來,集中到一個新的財務組織統一處理。這個新的財務組織以業務伙伴的形式,通過網絡為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集團成員或外部單位提供標準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務,并為企業創造價值。
財務共享模式在我國如火如荼全面推廣應用,增長迅猛,影響日益增大,價值也逐步突顯,但在財務共享基礎價值審核業務方面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現狀。
由于共享財務脫離業務現場,不能全面掌握現場業務和財務信息的復雜性、變動性,再加上共享財務經驗、能力等方面也參差不齊,導致識別風險的能力差異大,審核標準不統一,容易造成風險疏漏,時常被服務單位質疑詬病。
財務共享中心通常采取事后稽核、監察等方式防錯糾弊,管控糾偏,但多數情況下此時風險已既成事實,木已成舟,只能采取“亡羊補牢”的彌補措施。未能關口前移至事前事中共享財務審核階段,及時識別并管控風險,喪失了管控風險先機。
共享財務審核從識別風險、分析風險、管控風險、報告風險等全流程通常依靠人工記錄相應信息,再層層上報審核、分析確定。管控風險整改驗收以及生成風險報告還要人工再整理、再提煉,既耗時費力,又不能及時完整傳遞信息,造成信息傳遞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
財務共享基礎業務就是財務會計審核,耗費了共享財務60%以上的人力和精力,但其價值通常不被總結,更不用說量化展現了,不僅造成共享財務人員處理財務會計價值貢獻通常被忽視,也嚴重影響財務共享整體價值的完整展現和客觀評價。
財務共享模式下共享財務既是企業整體風險控制的最后一道屏障,又是前端風險控制過程和結果的監控器,發揮保護企業價值的作用,具體體現為充分利用共享財務全覆蓋審核業財信息的獨特優勢,建立業財風險預警機制,可以實現四個方面的目的。
全面梳理財務共享模式下可管控的業務和財務風險信息,建立統一標準化的風險清單并定期動態更新調整,確保其可操作性和適用性;同時對共享財務人員開展風險清單專題培訓,嚴格按照風險清單標準審核執行,確保共享財務審核風險標準動態統一,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降低風險發生概率。
業務、財務信息集成業財共享平臺后,共享財務通過初審、復審以及資金支付崗層層審核把關,在流程運行期通過事前事中及早識別、分析業財信息存在的風險并進行預警應對處理,而不是等到流程結束后再稽核應對風險,實現風險管控關口前移,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糾偏的目的,掌控風險應對先機。
建立標準化風險清單嵌入業財共享平臺,成為信息化、集成化應用模塊。共享財務隨用隨調風險清單信息化模塊,開展風險實時在線全流程識別、分析、預警、整改、報告等處理,并實時全流程傳遞風險信息,形成閉環管理,實現風險預警信息共享化、實時可追溯、信息傳遞和利用高效便捷。
依托財務共享模式下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共享財務在日常業務審核中充分利用風險預警模塊開展風險管理活動,記錄、控制、報告并量化增加收入、減少損失或規避風險額,客觀完整展現其解決問題能力和價值保護能力,增強共享財務工作成就感,完整量化展現財務共享價值,提升財務共享的客觀評價度和影響力。
SHJ財務共享項目層審單風險預警機制2020年4月開始籌建,2020年7月初步建成運行。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共享財務風險識別能力統一得到提升,全流程信息化、共享化實時處理風險預警,完整展現風險預警效果,獲得了很高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已累計提供月度簡報12期,向集團公司領導提供季度報告4期,提供重大風險管理建議84個,典型案例通報2期,累計發現重大問題298筆,減少損失和管控風險額8621萬元,并對風險預警問題落實整改責任清單,限期督導整改閉合,充分發揮了控風險價值保護能力,提升了共享財務工作成就感,擴大了財務共享價值宣傳度,增強了影響力,提升了財務共享客觀完整評價度。
建立共享財務審單風險預警,應當遵循以下6個主要原則。
(1)可辨識原則。依托業財共享平臺提供的數據和信息,共享財務應當能夠辨識的業務和財務風險事項才作為風險預警事項。
(2)全面性原則。以風險問題為導向,共享財務可辨識為基礎,項目業務工作流程為主線系統性梳理所有層級、環節、流程的業務和財務風險源。
(3)重要性原則。對風險分析評價,應以風險發生可能性大或后果嚴重為重點考慮確定風險源。
(4)平衡性原則。風險預警事項應屬于能管控、可整改,同時需考慮成本效益原則,權衡風險與收益平衡性。
(5)預警審批原則。共享財務審單發現的風險預警事項需根據風險級別采取不同層級的復核審批,確保風險預警事項的質量。
(6)動態調整原則。風險預警機制需根據公司外部環境、內部管控需要及執行情況等新變化,定期每年調整或重大變化即時不定期調整。
(1)構建風險預警基本框架。風險預警基本框架包括風險預警識別、風險預警分析、風險預警應對三部分,具體包括以下要素:風險預警類別、風險預警依據、預警指標、預警級別劃分標準、預警級別、預警頻次、預警對象等內容。
(2)風險預警識別。風險預警清單來源主要從各種內外部檢查存在的突出風險問題中梳理,如內外部審計、巡視巡察、監察監督、綜合大檢查、負面清單、內部稽核等,并反復開展系統內研討和系統外征求意見后形成統一共識確定。
(3)風險預警歸類。在確定風險預警類別時,以項目業務工作流程為主線將合同管理、收入管理、成本費用管理等14個方面確定為一級預警類別,并在此框架內細化梳理出54個二級預警子目,83個三級預警細目。
(4)風險預警分析定級。對風險預警類別細目逐項進行全面分析,首先全面梳理風險預警細目對應的政策制度依據和條款,政策制度依據包括國家政策法規、企業內部制度等,做到預警細目必有依據支撐。其次根據風險預警依據,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分析確定預警指標;最后再對風險預警細目按重要性原則劃分不同等級的預警級別標準和預警級別,并經系統內充分研討和系統外征求意見后確定風險預警等級,風險預警級別確定為4級,分別為:特級、I級、II級、III級。
(5)風險預警對象確定。針對風險預警級別確定對應風險預警對象,按風險預警級別從高到低分別對應集團公司、子分公司、項目層級,并根據風險預警細目業務特點確定預警頻次。
(6)形成風險預警清單。按照上述步驟得到的結果將風險預警清單基本框架中所列要素填寫完整,形成簡要版風險預警清單。(見表1)

表1 SHJ共享財務審核項目風險預警清單
(7)信息化集成化。依托業財共享平臺,建立風險預警功能模塊,將標準化風險預警清單內置于共享平臺系統,設置獨立的流程和表單,并可穿透、追溯、控制源表單,實現信息化、共享化風險預警管理。
(8)開展風險預警專項培訓。制定風險預警專題培訓課件,全面、系統性開展專題業務培訓,重點培訓風險預警的內涵和邊界標準,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應對處置等全流程標準化快速反應能力。
(9)風險預警模塊運行。共享財務審單過程中發現風險預警事項時,通過分析判斷,調用業財共享平臺“風險預警”模塊,按業財信息分類別細目確定預警指標值,系統自動與預警級別劃分標準值比對,識別預警級別和預警對象并標準化、信息化預警處理。可通過手工掛起源表單或駁回等方式,確保預警事項整改驗收后,源表單才能繼續運行處理。
(10)定期生成風險預警報告。財務共享中心每月根據風險預警模塊系統自動生成的風險預警問題統計明細表,從預警問題事項、所屬單位、類型、預警值、預警級別、預警人、處理方式、整改驗收、達到效果等多維度全流程提取重要信息,編制形成月度風險預警報告,向各層級領導、業務部門提供完整重要的風險預警報告,協同推進管理水平提升。
(11)評價持續改進優化。財務共享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根據國家政策法規、企業內部管理制度辦法等環境因素變化,以及風險預警系統運行效果進行全面系統性評價,并持續改進優化完善,提升其適用性和效果。
財務共享審單風險預警已平穩高效運行一年多,充分發揮了完整量化展現控風險價值保護能力,提升了共享財務工作成就感,擴大了財務共享價值影響力。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持續改進的方面。
共享財務發現的風險預警問題不僅是財務問題,更多是業務問題,業務問題的整改閉合更需要業務部門的協同推進。目前由財務系統間接督導同級業務部門整改閉合,尚未由業務部門直接督導整改閉合,還存在影響整改閉合的力度和效率問題。
風險預警覆蓋了主要業態所有項目,尚未拓展到子分公司機關、工附業業態。需在總結項目風險預警運行狀況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業務特點持續拓展建立覆蓋所有業態的風險預警機制,實現風險預警全覆蓋,提升預警的廣度。
在“互聯網+”時代下,標準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財務共享中心展現出高效率、低成本等顯著優勢,并迅速在國內外綜合大型企業集團推廣應用。針對財務共享最基礎價值-審單控風險保護企業價值能力發揮方面,應用風險管理領域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結合實踐探索創建了體系化的財務共享審單風險預警機制,并在實際應用中充分展現了全流程風險高效識別、合理分析和積極有效應對,建立了常態化的風險評估、信息化處置和報告機制,充分展現了財務共享審單控風險保護價值的能力和作用,同時也存在協同配合等需要持續改進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