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煙臺海港醫院 山東 煙臺 264001)
慢性病對老年人群體有著極大的威脅,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由于受到疾病的反復侵襲,在心理方面較為敏感與脆弱,在健康知識的接受以及理解記憶方面較為薄弱,這也就導致老年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預后較差的情況[1]。基于此,本文將隨機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70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老年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與護理管理臨床效果。
隨機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70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其中對照組3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9:16;年齡在61歲至85歲,平均年齡為(75.09±5.12)歲;病程在7個月至7年,平均病程為(3.91±0.31)年,試驗組3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8:17;年齡在62歲至85歲,平均年齡為(75.12±5.13)歲;病程在8個月至7年,平均病程為(3.93±0.33)年,組間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對患者進行定期查體,調整患者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鼓勵患者開展適當的運動[2]。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提高對患者的健康教育,開展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需要積極的和患者展開交流,為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消除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和患者之間開展親切的交流,在和患者之間有著足夠的熟悉度之后,可以通過一些輕松,讓患者感興趣的話題來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以及護理方案[3]。②健康教育,通過多樣化的方式,為患者進行慢性病知識的講解,讓患者能夠對疾病的相關知識有著一定的掌握。護理人員在和患者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輕松的交流來引起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注意,找到患者的痛點,把握患者關心家庭,不想成為家庭負擔的心理特征,采用舉例以及知識講授的方式來讓患者能夠明確健康知識的重要性,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能夠得到提高,讓患者的自護能力能夠加強,收獲到患者良好的預后[4-5]。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鼓勵慢性病患者之間開展積極的交流,讓一些治療效果好的患者現身說法,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治療的信心。采用專題健康講座的方式,加深患者對健康知識的了解,對于一些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較高的患者要及時給予鼓勵[6]。③規范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將所掌握的健康知識能夠很好的運用到實際治療中,讓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對患者的個人衛生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行保障,鼓勵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讓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運動習慣。同時,需要根據醫囑來對一日三餐進行調整,定時定量的進食,在進食的過程中需要控制速度,講究細嚼慢咽,鼓勵患者食用粗纖維食物,注重營養搭配[7-8]。除此之外,需要轉換患者的思維,對于一些性格倔強,情緒消沉的老年患者需要強化心理干預,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關懷,使得患者能夠明白一個積極的心態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讓患者能夠主動的配合治療工作[9]。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SPSS25.0處理計數(χ2)和計量(t)資料,差異顯著(P<0.05)。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對比發現,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病情控制良好患者數以及健康知識掌握患者數占總患者數分別為45.71%與37.14%,試驗組的以上指標分別為42.85%與34.28%,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患者的病情控制良好度以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試驗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健康教育效果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發現,對照組中十分滿意18例,滿意8例,護理滿意度為74.28%;試驗組中十分滿意21例,滿意13例,護理滿意度為97.14%,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療是一項長期的,需要護患之間良好配合的工作,通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夠使得患者更為積極主動的去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得后期的護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10]。因此,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開展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變化,采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根據患者的喜好以及受教育程度來為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及治療,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與此同時,在對患者的相關情況有著充足的了解之后,可以合理的選擇健康指導的方式。使得患者能夠對自身的病情進行監測,當出現問題時能夠進行判斷,及時的就醫,同時自發的對不良生活習慣進行調整,注意衛生,對飲食進行合理的調整,促進患者的預后水平[11]。
除了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使得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用藥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護理工作,還需要注重對就醫環境的改善。提高對衛生管理的強度,確保診療室內的空氣流通,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能夠適中,將診療室的環境布置為暖色調,借助環境的營造,來緩解患者的壓力,讓患者能夠產生溫馨感。需要確保病房被褥的干凈整潔,定期進行消毒。同時注意護理操作規范,降低由于護理操作而產生的噪音,調節光線,與此同時還需要再患者的床頭部位放置緊急呼叫按鈕,當出現突發事件時能夠積極的發現,并進行護理干預[12]。并且可以在病房內進行一些花草的種植,從多個方面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讓患者能夠保持一個平穩的情緒。
在運動指導方面,護理人員需要積極的介入,在了解患者實際情況之后,根據患者的機體功能以及運動偏好制定出個性化的運動方案,通過合理的運動來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改善,使得患者的免疫力能夠得到提高,并借助運動的方式來調節患者的情緒[13-14]。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運動量要進行控制,防止出現過度運動的情況,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針對老年患者的機體情況,由于年齡的問題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出現一定程度的衰退,需要適當的控制每日的運動量,可以進行簡單的體操,散步或者打太極拳的方式,通常而言,快走或者騎車的鍛煉時間需要控制在25min左右,每周進行3至5次,通過這樣的一種有氧運動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預防骨質丟失的情況,同時還能夠調節患者的大腦皮層,對患者的情緒進行改善,增強患者的食欲,改善睡眠情況,讓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能夠得到明顯的提高[15]。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健康教育效果進行對比發現,干預前,對照組患者的病情控制良好患者數以及健康知識掌握患者數占總患者數分別為45.71%與37.14%,試驗組的以上指標分別為42.85%與34.28%,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患者的病情控制良好度以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試驗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發現,對照組中十分滿意18例,滿意8例,護理滿意度為74.28%;試驗組中十分滿意21例,滿意13例,護理滿意度為97.14%,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根據以上數據能夠看出,采用健康教育和針對性護理的試驗組在疾病控制情況以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上均有著較大的進步,同時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較高。
綜上所述,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采用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及規范護理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