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煥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2100)
先兆流產是臨床上常見的妊娠并發癥,常見于妊娠早期,約占所有妊娠的12.5%。隨著我國婦女生育年齡的不斷提高,婦女生活和工作壓力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臨床發病率逐年上升,如果不及時有效治療,可導致完全流產,甚至不孕,現階段該病發病機制不明確,主要與染色體異常、母體免疫功能異常、內分泌異常、妊娠黃體功能不足、孕酮(P)生成減少、子宮內膜發育不良、子宮平滑肌興奮降低等有關。黃體功能不全是先兆流產的主要原因,導致卵巢排卵后P分泌不足,子宮內膜對受精卵著床的容受度降低,導致流產。外源性補充P是臨床治療先兆流產的主要手段[1]。黃體酮是最早用于治療先兆流產的藥物,可以改善子宮收縮,抑制子宮收縮。近年來,地屈孕酮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其結構與內源性P非常相似,對改善子宮容受性、維持子宮功能、提高受精卵種植成功率和妊娠率有很好的效果。本研究觀察了地屈孕酮和孕酮治療先兆流產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醫院治療先兆流產患者200例,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1組、2組和3組。1組60例,24~38歲(30.71±4.12歲);懷孕周6~11(7.87±1.16)周;懷孕次數0~3次(1.57±0.52次);初產婦42例,經產婦18例。2組60例,年齡23~39歲(30.58±4.41);懷孕周6~12(8.11±1.23);懷孕次數0~3次(1.49±0.62次);初產婦40例,經孕婦20例。3組80例,年齡23~40(30.80±4)54歲;懷孕周5~12(8.05±1.39);懷孕次數0~3(1.61±0.67);初產婦54例,經孕婦26例。
納入標準:(1)符合婦產科中先兆流產的診斷標準,均為單胎妊娠;(2)超聲檢查顯示,宮內妊娠囊大小與妊娠周一致,血尿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呈陽性;(3)基礎體溫高溫圖像≤11d,上升幅度為0.3℃,停經時間不足12周;(4)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腹痛等癥狀;(5)根據上述四項,診斷為黃體功能不全流產;(6)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已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復發性流產;(2)近半年患有血栓性疾病(3)子宮器質性病變;(4)對本研究所使用的藥物過敏;(5)治療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治療者。
3組按照醫生的建議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量,合理補充營養,口服葉酸,維生素E等。1組采用孕酮注射液20mg/d肌肉注射。2組采用地屈孕酮片10~30mg口服,每天一次,最大劑量不超過40mg/d。3組采用地屈孕酮片和孕酮治療,方法相同。3組治療2周。
(1)比較3組治療前后的血清激素水平,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4ml,離心獲得上清液,放射免疫試驗(RIA)測量雌二醇(E2)和HCG,采用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測量P水平。
(2)隨訪妊娠2組,成功保胎率。
(3)比較 3 組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腰酸 痛緩解時間。
(4)比較三組治療期間頭暈、疲勞、惡心嘔吐、瘙癢、硬結等不良反應。
治愈:自覺癥狀消失,陰道不規則出血。B超聲檢查表明胎心正常,動態監測胚胎發育1個月表明胚胎發育正常;顯效:有意識地偶爾感到下腹疼痛,臥床休息后可消退,陰道不規則出血基本消失。B超聲檢查表明胎心正常,動態監測胚胎發育1個月,病情無反復;有效:有意識地偶爾感到下腹疼痛,陰道不規則出血明顯減少。B超聲檢查表明胎心跳動,胚胎發育1個月后動態監測存活;無效:仍有下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等癥狀,甚至有胚胎組織排出。B超聲檢查未發現胎心跳動,已流產。總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100%。
采用SPS22.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平均±標準差(X±S)表示,組間采用T檢驗;計數數據以頻率或率(%)表示,組間采用X2檢驗。P<0.05對差異具有統計意義。
3組總有效率高于1組和2組,1組和2組總有效率差異沒有統計意義。
治療前,3組E2和P和HCG水平的差異沒有統計意義(P>0.05);治療2周后,3組E2和P和HC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3組E2和P和HCG水平均高于1組和2組,但1組和2組E2水平沒有統計意義。

表2 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對比(X±S)
3組胎兒保胎成功率高于1組和2組,流產率低于1組和2組。

表3 胎兒保胎成功率和流產率(n,%)
3組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和腰痛緩解時間短于1組和2組,但1組和2組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和腰痛緩解時間的差異沒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4。

表4 癥狀緩解時間比較(N,%)
3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不良反應(N,%)
先兆流產是指妊娠28周內陰道少量出血。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出現陣發性、間歇性下腹痛和腰痛等癥狀[2]。此時,婦科檢查顯示宮口未打開,無妊娠物排出。B超顯示胎膜完整,胎心搏動,子宮和胚胎大小與妊娠周一致。先兆流產是流產的早期表現。如果疾病繼續發展,可以轉化為不可避免的流產。完全或不完全流產嚴重影響女性的生殖健康,甚至導致習慣性流產和不孕。導致先兆流產的因素很多,主要與染色體異常和母體因素有關[3]。染色體異常主要與染色體結構和數量異常有關。臨床研究證實,早期自然流產妊娠組織50%~60%存在染色體異常。如果夫妻雙方中有一方有染色體異常,則可以遺傳。母體因素是流產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黃體功能不足、內分泌異常、免疫功能異常、全身性疾病、化學物質侵害、吸煙或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或負面情緒都會導致流產。黃體功能不足是導致先兆流產的主要母體因素之一[4]。母體懷孕后,卵巢黃體通過分泌P發揮生理作用,促進子宮內膜從增生期進入完全分泌期,抑制母體對胎兒抗原的免疫反應,減少子宮平滑肌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從而幫助受精卵植入,促進胚胎植入和發育。如果孕婦自身P分泌不足,當孕婦體內黃體酮水平低于25ng/ml時,則為黃體功能不全[5]。此時,它不能發揮P的生理作用。子宮內膜對胚胎的受容度降低,導致受精卵植入不穩定,或胚胎無法正常發育,導致先兆流產。因此,先兆流產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在臨床治療中可以在補充p進行治療。當E2足夠時,黃體酮可以促進子宮內膜的增殖,從增殖期到分泌期,為受精卵植入創造良好的條件。受精卵植入時,形成胎盤,保持穩定妊娠狀態,抑制子宮興奮,促進母乳發育,為母乳喂養做好準備。肌內注射黃體酮可達到良好的吸收率和持久性,高血藥濃度,抑制子宮收縮,促進子宮內膜增厚,降低母體免疫排斥的風險,有利于受精卵植入和胚胎發育[6-7]。
地屈孕酮是一種天然P,結構與內源性P非常相似,能有效結合P受體,改善子宮內膜受性,誘導封閉因子,刺激T2淋巴細胞增殖,保護胚胎,維持子宮功能,提高受精卵植入成功率,促進胚胎發育,維持妊娠。地屈孕酮還可以松弛子宮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改善胎盤血液循環,抑制子宮收縮。無雌激素、雄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不影響脂肪代謝,口服藥物生物活性高,不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高[8]。
目前,地屈孕酮和孕酮治療先兆流產主要用于臨床實踐,可協同提高效率,提高身體P水平,提高胎兒保護效果。結果表明,三組的總有效率高于1組和2組,1組和2組之間的總有效率差異沒有統計意義;治療兩周后,三組E2、P和HC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三組E2、P和HCG水平均高于1組和2組,但1組和2組E2、P和HCG水平的差異沒有統計意義;三組胎兒保護成功率高于1組和2組,流產率低于1組和2組,但1組和2組胎兒保護成功率和流產率的差異沒有統計意義;三組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和腰痛緩解時間短于1組和2組,但1組和2組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和腰痛緩解時間差異沒有統計意義;三組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差異不影響胚胎的統計意義。進一步表明,兩種藥物單獨使用的療效相當,均低于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后,癥狀緩解時間短,胎兒保護率高,不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
綜上所述,地屈孕酮和黃體酮治療先兆流產有助于改善黃體功能,提高P和E2水平,提高胎兒保護成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