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桂花 周延英 王 潔
(濟南市濟陽區中醫醫院 山東 濟南 251400)
胃腸道手術后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腹脹癥狀,據相關報道資料顯示,胃腸道手術后腹脹發生率可高達22.3%[1],多受麻醉藥物使用、切口疼痛、手術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影響而致患者胃腸抑制所致[2],如未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腹脹癥狀的加重則可引發患者出現呼吸困難、靜脈血流受阻、腸梗阻、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狀[3],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影響預后效果,甚至還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是當下臨床關注的重點疾病類型之一。而以往臨床中僅針對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實施耳豆壓穴治療,盡管起到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腹脹情況改善仍不夠理想,隨著穴位貼敷在臨床應用中不斷發展和進步,并逐步應用于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的實踐治療中,為此,本文針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經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療效進行觀察,詳見下文。
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收治的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120例并作為研究對象,依照隨機數字表分組方式將12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n=60)和參照組(n=60),納入標準:①符合術后腹脹臨床指征;②無合并其它重要臟器類疾病;③無合并全身性慢性疾病;④無精神類疾病或精神障礙;⑤無惡性腫瘤疾病;⑥具依從性;⑦簽署我院知情同意并經倫理委員會認證批準后準予實施。研究組中,男女患者占比比例為35:25,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83歲、年齡中位數(51.21±5.45)歲,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占比比例為34:26,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84歲、年齡中位數(52.03±5.38)歲,不同組別下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中均不具統計學差異(P>0.05),具顯著臨床可比性且可行下文比對分析。
參照組患者經耳穴壓豆進行治療,患者術后恢復意識后保持平臥位體位,護理人員一手置于患者耳廓后上方處并確保耳廓暴露于視野內,另外一手使用探棒按壓耳穴并找尋敏感部位,待確認敏感部位后使用酒精對敏感部位及周圍皮膚進行消毒,隨后再次使用消毒棉棒刺激耳穴敏感部位,待患者感受痛感后使用無菌鑷夾取王不留籽膠布對該處進行貼壓,保持貼壓3-5秒后完成貼壓。在埋豆期間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每日自行按壓以實現穴位反應點的有效刺激,經過經絡傳導功效實現肝腎臟腑的有效調節,每次2-3分鐘,每日3次,以穴位微感酸麻為最佳,貼壓48小時后更換至另一側,行相同貼壓方法,共計治療5日。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聯合穴位貼敷進行治療,將大黃9g、桃仁9g、木香9g、赤芍6g、牽牛子6g及冰片4g放置于研磨容器內研磨至粉狀后經香油調和至糊狀后制成敷貼,分別于患者中脘穴、關元穴、三陰交穴、天樞穴和足三里穴五個穴位下進行敷貼,使用塑料膜對敷貼進行固定,每間隔8-10小時更換1次敷貼,共計治療5日。在此期間,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飲食以清淡、健康且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為主,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生冷食物,不可吸煙飲酒,保證充足的睡眠休息。
詳細記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顯效結果為患者經治療后24小時內首次排氣成功且腹脹癥狀全部消失,有效結果為患者經治療后24小時內首次排氣成功,但存在輕微腹脹癥狀,無效結果為患者經治療后24小時內未排氣且腹脹癥狀無改善或持續惡化,治療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4-5];詳細記錄不同組別下患者的腸梗阻、感染、出血等并發癥例數,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6-7]。
本實驗研究討論的120例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所產生的所有指標數據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和計算,其中,計數資料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均用%表示并使用卡方驗證法進行檢驗,計量資料如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均用(x±s)表示并使用t驗證法進行檢驗,P<0.05表示統計學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表示統計學對比差異顯著。
研究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相比參照組患者均更低,組間比對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下患者臨床指標的對比
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67%,參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1.67%,研究組明顯高于參照組,統計學對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組別下患者治療有效率的對比[n(%)]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8.33%,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經對比分析具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不同組別下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n(%)]
一般來說,胃腸道手術后腹脹癥狀為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而致氣體無法順利排出體外所致,大部分情況下,人體中胃腸內氣體約在(125±25)ml范圍內[8],一旦超過最大腸內氣體量便發展為腹脹癥狀,且持續腹脹進一步增加患者康復負擔,患者對下床活動抵觸情緒劇烈[9],使得胃腸蠕動恢復時間增長,影響術后康復及治療效果。中醫學認為,腹脹多受體外科手術所致的器官移位、牽拉或麻醉藥物對神經功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所引發的內陰陽失衡、氣機不順、阻滯不暢、氣血瘀滯[10-11],因而中醫治療重點多集中為通氣、順氣方面,耳豆壓穴以循經取穴為原則,通過有效刺激穴位而有效疏通患者體內經氣、調節臟腑氣血功能,對胃腸功能起到良性刺激,在經絡傳到作用下有效改善腹脹癥狀[12],但臨床認為單一使用耳豆壓穴方式的治療效果仍不夠理想,需輔以其它方式以更好的改善患者術后腹脹癥狀。穴位貼敷則以患者中脘穴、關元穴、三陰交穴、天樞穴和足三里穴作為貼敷穴位[13-14],避免了口服藥物給患者胃腸道帶來的刺激及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大幅提升,且穴位貼敷所用的藥物成分能夠起到較好的健脾益胃、溫胃散寒、降逆和胃、溫補下元的功效,兩種治療方式聯用下更能提升穴位刺激效果,實現藥物在局部的有效吸收,對患者胃腸功能起到良性刺激,實現胃腸功能的改善[15]。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首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相比參照組患者均更低,可知與單一行耳穴壓豆治療相比,聯合穴位貼敷治療下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的次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另外,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67%、并發癥發生率為8.33%,參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1.67%、并發癥發生率為25%,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可知耳穴壓豆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能夠切實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文與于福源、王媛媛、高峰等人的《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胃腸道術后腹脹的療效觀察》結果基本類似[16],具有研究價值。
綜上文所述,胃腸道術后腹脹患者經穴位貼敷聯合耳穴壓豆治療的效果理想,無論是進食時間、下床時間還是住院時間均大幅縮短,患者腹脹癥狀改善明顯,易于促進患者病癥康復,切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治療安全性較高,同時亦可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生活,具極佳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