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華
(陽信縣中醫醫院 山東 濱州 251800)
隨著醫藥衛生管理不斷增強規范性,臨床顯著升高了依賴微生物檢驗結果的程度,細菌感染診斷及抗菌藥物選擇時,微生物培養結果已成為重要標準。因此,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治療效果、用藥安全性與合理性有著直接的影響。微生物標本采集過程中,污染情況難免會存在,如果污染標本在檢驗前未能及時發展,開展培養后,培養結果真實性將會受到影響,所以培養前要把不合格標本有效的篩除,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1]。現階段,部分醫療機構開展微生物標本培養前先進行涂片鏡檢,在顯微鏡輔助下對微生物形態做出了解,一方面可將受污染標本摘除,提高檢驗質量,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將致病菌類型明確,促進臨床診斷效果升高[2]。本研究則以本院送檢的微生物標本為研究對象,分析涂片鏡檢在培養前開展的臨床意義,供臨床參考。
研究對象為臨床送檢的100份加急微生物送檢標本,標本采集時間為2021年10月~2022年3月,其中痰液標本48份,尿液標本23份,分泌物標本18份,其他標本(以膿液和腹水為主)11份,均為住院患者和門診患者標本,所有標本采集時均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開展細菌培養前,所有標本均先開展涂片鏡檢,具體方法如下:
(1)涂片鏡檢:向玻璃載玻片中央滴1滴0.9%鹽水,少量待檢標本利用無菌棉簽挑取,放置在生理鹽水滴內,再利用細小無菌針將標本和生理鹽水攪拌均勻,在酒精燈上放置載玻片,予以適當加熱,讓其干燥,之后便可進行革蘭染色與顯微鏡檢查。
(2)合格標本及陽性結果判定標準:①痰液標本:呈膿性或血性外觀,每個低倍鏡視野下,鱗狀上皮細胞不足10個、白細胞超過25個,或白細胞不足25個但形態、染色特征明顯可見,培養應開展,同時將涂片檢查結果回報給臨床。②尿液標本:油鏡視野觀察10個以上,每個視野的平均細菌超過1個時說明有較大可能感染,培養需進一步開展,還需對細菌種類做出觀察,如發現同時存在的細菌種類超過3種,則標本被污染可能性較大,應重新采集。③分泌物標本和其他標本:涂片上,鱗狀上皮細胞大量存在,或細菌種類超過2種,可判斷標本發生污染,應重新采集。
(3)培養及鑒定:痰液標本培養時,在巧克力平板、科瑪嘉平板(5% CO2濃度,溫度(35±2)℃)、血平板、麥康凱平板中分別接種,孵育24~48h;尿液標本、分泌物標本、其他標本中的膿液標本培養時,在血平板、麥康凱平板中分別接種,孵育24~48h;其他標本中的腹水標本培養時,除血平板、麥康凱平板外,還要在肉湯增菌液中接種,利用恒溫箱(溫度(35±2)℃)孵育,時間24~48h。觀察培養結果,同時開展革蘭染色、分離,細菌鑒定時采用ATB微生物鑒定儀。
(4)符合情況判定:涂片鏡檢時,首先將致病菌和污染菌區分開來,其次再在顯微鏡下將炎性細胞吞噬、伴行、包裹細菌或真菌的現象找到,確認疑似致病菌;疑似致病菌與培養檢出的致病菌有著基本相同形態特點時可判定二者符合。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數(n)和率(%)表示計數資料,利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涂片鏡檢結果顯示:100份標本中,有6份不合格,其中痰液標本3份,尿液標本2份,其他標本1份。
94份合格標本經細菌培養后,共檢出49株致病菌,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細菌培養鑒定情況
涂片鏡檢陽性率與培養陽性率無明顯差異(P>0.05),其中痰液標本符合率70.00%、尿液標本符合率75.00%、分泌物標本符合率88.89%、其他標本符合率100.00%,具體見表2。

表2 涂片鏡檢合格標本與培養結果符合率
臨床開展微生物標本檢驗時,涂片鏡檢在培養前開展的主要目的是明確是否存在微生物,并對微生物形態、種類做出了解與鑒別,指導檢驗中選擇的紙片具有藥物敏感性,還可評定標本合格情況,促進檢驗結果準確性及檢驗工作效率有效升高[3]。本次研究選取的100份標本中,有6份不合格標本。從鏡檢情況看,不合格的痰液標本共3份,每個低倍視野下,鱗狀上皮細胞超過25個,而白細胞不足10個,呈唾液形狀,培養后發現均為正常均勻;不合格的尿液標本共2份,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陽性和陰性桿菌均在沉渣中可見,培養結果相符合鏡檢結果。由此可見,涂片鏡檢在培養前開展后,能將不合格標本及時排除,使標本采集錯誤得到有效糾正,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涂片鏡檢開展后,既能讓患者經濟損失減少,同時可避免了誤診誤治現象的發生。
本研究發現,在陽性率方面,涂片鏡檢與細菌培養之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且二者不同類型標本的符合率較高。分析不合格標本,發現由以下幾方面因素造成:(1)對于涂片陰性、培養陽性結果,可能與涂片太薄或取材不當、革蘭染色后致病菌為革蘭陰性桿菌時其顏色與背景色相同易造成漏檢、部分細菌鏡下顯示為革蘭陰性球桿菌形態、標本接種時發生污染[4];(2)對于涂片陽性、培養陰性結果:①涂片中發現膿細胞吞噬細菌后,某些物質由白細胞及尸體釋放出來,導致細菌繁殖受到抑制;②有厭氧菌存在于標本中,培養在常規需氧條件下進行時不會生長;③苛養菌、緩慢生長菌或L型菌存在于標本中時,常規條件也無法讓其生長;④標本采集前,抗菌藥物并未停用[5-6]。通過比較分析,認為涂片鏡檢結果與培養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較大,對于加急微生物檢驗標本,由于從標本采集到出檢驗結果通常需較長時間,如患者病情較重或易發生變化,可能會在此期間出現不良后果,因此,實驗室收到加急標本后,可先進行涂片鏡檢,再開展檢驗,同時在涂片鏡檢結果出來后先將報告提供給臨床,指明臨床診斷方向,并指導預防性用藥,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7]。
綜上,臨床開展微生物檢驗時,應在細菌培養開展前積極進行涂片鏡檢,及早發現采集中被污染的標本,以確保檢驗結果有著良好的準確性,并能提高檢驗工作效率,減少無效檢驗,臨床意義重大。